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四川黨的建設

護好“綠水青山”收獲“金山銀山”

張碧洪

2017年09月25日16:17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

地處小涼山腹地的樂山市金口河區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引導群眾念好“山字經”、打好“生態牌”、走好“特色路”,著力推進生態保護、全域旅游、特色產業、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讓貧困群眾充分享受生態扶貧“紅利”,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13.6%降至去年底的5.42%。

脫貧攻堅成效如此顯著,原因何在?“先要守護好綠水青山,才能收獲金山銀山。”金口河區的彝漢干部群眾一語中的。

“全域旅游”引領產業轉型

大渡河金口大峽谷,是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

近年來,在大峽谷景區核心地帶,一個名叫勝利村的村落聲名鵲起。曾經住在峽谷之巔的“雲端遺民”陸續搬下山,住進了美麗的新村寨。村民們依山就勢,憑借最美鄉村的幸福容顏,紛紛辦起鄉村民宿和農家樂,享受到發展旅游的“紅利”。

9月8日又是一個周末,這也是永和鎮勝利村農家樂業主們最忙碌的時候。作為全村的第一家民宿店主,曾經的建檔貧困戶王桂林忙得不亦樂乎,指揮客人倒車、幫助拎包入住……如今,全村農家樂已有10多家,從業人員達200余人。

勝利村的富民巨變,僅僅是金口河搶抓旅游產業發展機遇的一個縮影。由於旅游產業的大發展,富民效應正在全區呈現井噴之勢。

金口河生態秀美、風景如畫,擁有世間極具魔力的山水,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四川大瓦山國家濕地公園和大瓦山天池、大峽谷兩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三個國字號資源”,極具旅游開發價值和潛力,但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進行,金口河區把全域全景打造“中國最美峽谷旅游目的地”作為綠色發展的突破口,以生態、文態、業態“三態”融合為引領,吹響了全域旅游發展的“沖鋒號”。近年來,該區在大瓦山濕地公園成功申報國家級濕地公園,大渡河峽谷、大瓦山五池成功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鐵道兵博物館成功創建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同時,相繼建成五池、林豐等9個省級美麗鄉村,全區也成功創建省級生態區,進一步打響了“雲上大瓦山 最美大峽谷”的旅游品牌。

據了解,隨著鄉村休閑、戶外運動、生態康養等新興業態逐漸興起,當地受益的彝漢群眾越來越多。“去年,勝利村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0余萬元,村民人均旅游收入達3000多元。”勝利村黨支部書記王勇一臉喜氣,“今年預計可接待游客15萬人次,實現收入500余萬元”。

“特色產業”推動助農增收

金口河區屬大山區,高山峽谷,溝壑縱橫。境內99%為高山,地勢陡峭,土地貧瘠。“我們必須根據自身實際發展特色產業,找准一條可持續的增收之路,才能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脫貧又返貧。”金口河區牢牢扭住產業脫貧這個牛鼻子,結合當地土壤、氣候狀況發展特色產業,成為全省中藥材現代化種植特色示范基地和省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

2013年,金口河區引進峨眉山市食用菌種植大戶范玉平,聯合大坪村及周邊食用菌種植、營銷大戶成立大瓦山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600余萬元建立食用菌生產基地。帶動當地農民和20多戶特困戶種植黑香菇、金針菇、秀珍菇等10多個品種,年產各類食用菌1500多噸,產品銷往青海、重慶等地,並取得了有機食品認証。

2016年,合作社年產值達900余萬元,社員戶均純收入在5萬元以上。今年3月,合作社又在金河鎮廖坪村投資900萬元建設高山錯季有機食用菌基地,社長范玉平說,下一步將採用“合作社+農戶”模式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進一步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數據顯示,近年來,金口河區精心打造“大瓦山”農產品區域品牌,先后建成綠色有機產業基地20余萬畝,培育龍頭企業15戶,發展農業專合組織80個,烏天麻、川牛膝等多個農產品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2016年,金口河區農民人均純收入較5年前翻了一番,正是得益於圍繞打造樂山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目標,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果。”區委書記張建紅坦言。

“四大模式”創新資產扶貧

“光有好路子遠遠不夠,還必須配套科學合理機制,才能加快脫貧步伐。”金口河區大膽探索脫貧模式,創新“實物資產入股、務工計價入股、產權折價入股、扶貧資金入股”四大資產扶貧模式,助力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探索實物資產入股,“資產”變“資本”。建立農村實物資產流轉平台,引導居住在鄉村旅游景點附近的貧困群眾將閑置的房屋、農具等實物資產,交由農家樂、旅游公司統一管理運營,每年按資產佔比分紅,有效增加了貧困戶財產性收入。

位於大瓦山濕地公園內的永勝鄉五池村採取“農戶+專合社+公司”模式,成立旅游專業合作社,村民自願加入后將閑置的實物資產委托給合作社管理並從中分紅。“有了旅游專合社,我們可以獲得房屋出租、土地流轉、務工、分紅等多重收入,簡直是坐地拿錢啊。”貧困戶陳仕友喜滋滋地說,“去年,村裡參股的15戶貧困戶戶均收入兩萬元,今年肯定更多”。

務工計價入股,“勞力”變“股份”。探索務工計價入股模式,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基地務工,將其務工收入折算成專業合作社現金投資入股,可獲得“保底工資+年終投資收益”雙份收入。板廠坪天麻合作社與金河鎮吉豐村46戶貧困戶共建起天麻種植基地。貧困戶在合作社從事生產勞動獲取務工收入,年底按股份佔比進行分紅,2016年戶均 “務工+分紅”收入兩萬元。

開展產權折價入股,“權利”變“紅利”。將貧困村集體資產、貧困戶承包土地等實有產權量化折價,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組建股份公司進行運作,收益按產權折價入股比例進行分成,實現資源變股權,權利變紅利。共安彝族鄉林豐村85戶貧困戶以產權入股方式與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共建基地,2015年,參與項目的貧困戶戶均分紅600元,預計進入豐產期后每戶可年均增收3000元。

實施扶貧資金入股,“輸血”變“造血”。探索實施扶貧資金入股模式,按照貧困群眾自主自願原則,將各級財政劃撥的支農惠農、扶貧補助等資金量化股權后,作為現金股份直接投入到規模大、實力強、社會責任感高的龍頭企業或專合社等經濟實體,讓缺乏勞動力的貧困戶獲得長期穩定的分紅收入。2015年,吉星鄉同心村將10萬元精准扶貧補助金作為股本,投入當地綠芯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並按每股100元量化到34戶貧困戶,並設定不低於4%的保底分紅線,確保在沒有盈利的情況下貧困戶也有收入。“入股貧困戶當年戶均增收就有500元,今年估計不少於800元。”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016年,金口河區貧困群眾人均增收1200元、增幅高達15%,該區也成為省脫貧攻堅先進區縣。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綠水青山’就能變成‘金山銀山’,全區整體摘帽的目標一定能如期實現。”張建紅信心滿滿。(作者單位:樂山市金口河區委組織部)

《四川黨的建設》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