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四川黨的建設

脫貧攻堅:“硬仗中的硬仗”如何打

記者 李靜

2017年09月25日16:16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且將“深度貧困地區”作為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經過充分調研后直言不諱:“現在看,脫貧攻堅的主要難點是深度貧困。”

近年來,我省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省頭等大事,從一開始就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通過各方面共同努力,我省彝區藏區貧困縣農村貧困人口已經減少到去年底的73.9萬人。

接下來,我省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的硬仗”如何打?深度貧困地區的人們又如何轉變思路謀出路?

“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

“木上寨,無人來,吃土豆,下青菜”,這是阿壩州汶川縣木上村曾經的真實寫照。2008年大地震帶來的傷痛長期籠罩著這個海拔2300多米的小山村,全村有貧困戶9戶33人,其中4戶因在地震中殘疾致貧,4戶因患有疾病致貧。

山高路陡、道路崎嶇,從縣城到達任何一個鄉鎮和村庄,都要從巨大的山石下經過,每到夏季,都要冒著滑坡的風險……涼山州雷波縣的地理位置偏遠、生態環境脆弱、生存條件惡劣。

扎西是一位在甘孜州道孚縣麻孜鄉土生土長的藏族農民。家裡長期有兩個病人和兩個殘疾人要照顧,裡裡外外都靠他一個人,微薄的低保金基本都是給病人買藥。長期的生活重擔在這位特困的八口之家的“家長”臉上留下了窮苦而滄桑的痕跡。

……

在“一步跨千年”的我省彝區藏區,仍有45個貧困縣貧困程度深,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多,不少貧困群眾住房條件差、生活困難,交通出行不便,受教育程度不高,因病致貧返貧問題突出,脫貧攻堅任務極其艱巨繁重。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的重大判斷在我省凸現出的現實背景。

深度貧困是完全可以戰勝的

面對貧困,是迎難而上還是望而卻步?我省深度貧困地區堅定不移地選擇了前者。

2016年之前,雷波縣銅廠溝村還延續著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住在破舊的土坯茅草房裡,種庄稼靠天吃飯,腳踩泥巴路出行,收入勉強維持生計,還要躲避頻發的自然災害……而改變,也是從2016年開始。

涼山州紀委派到銅廠溝村的第一書記伍元龍訪遍村民后,且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決定讓銅廠溝村村民“挪窮窩、換窮業”,實施整村易地移民扶貧搬遷。

2016年底,村民們住進了別墅一樣的小洋樓,水電廣播電視通訊等暢通。村內衛生室、文化室、幼兒園、民俗文化廣場等一應俱全。銅廠溝在建設新村的同時,還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1+X”產業,種植核桃1600畝,芭蕉芋400畝﹔推進“公司+村集體+基地+農戶”模式,計劃建設油用牡丹基地200畝,增加農戶和村集體經濟……村民們的脫貧目標正一步步變為現實,他們期待著摘掉貧困的帽子。

而甘孜州鄉城縣仲德村,則是走的另外一條脫貧之路。

時間撥回到三年前,那時的仲德村,村民觀念滯后、收入單一,主要靠打零工、種小麥維持生計。村裡道路狹窄崎嶇,村容村貌臟、亂、差,該怎樣改變仲德村落后狀況,改善村民生活條件呢?

“文化是一個區域的靈魂,推進仲德村民族風情園建設,就要立足特點‘接地氣’。”鄉城縣干群觀點一致。於是,鄉城縣著力突顯本地特色和民族特色,把民宅改造成藏式民居示范戶,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藏式民居體驗。貧困戶阿則呷等6戶村民憑借旅游帶來的不菲收入,已經在去年底脫貧,“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心和照顧,讓我們從內心感到溫暖”是他們共同的心聲。

這只是我省戰勝貧困的縮影,我省針對大小涼山彝區、川西北高原藏區整體深度貧困地區,制定了大小涼山彝區扶貧規劃和方案、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行動計劃、阿壩州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方案,強力推進彝家新寨、藏區新居、烏蒙新村、扶貧新村建設,用一個個生動的實踐証明,深度貧困是完全可以戰勝的。

加快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8月15日,全省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對加快推進我省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省委書記王東明對加快推進貧困縣脫貧攻堅提出5點要求:一要始終堅持挂圖作戰,進一步鎖定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二要更加注重問題導向,進一步聚焦聚力突出問題集中攻堅﹔三要更加注重改革創新,針對各地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四要更加注重合力攻堅,最大限度動員各方力量共同參與﹔五要更加注重擔當擔責,確保中央和省委脫貧攻堅各項部署落地落實。這為我省加快推進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指出了更加明確的方向。我省不少地區“思路一變天地寬”的成功探索,也在印証著這個方向的正確性。

章都鄉翁休村是甘孜州白玉縣偏遠的建檔立卡貧困村,今年底,全村將徹底告別貧困,他們的底氣來自哪裡?

2016年8月的一天,翁休村村民按照習慣在村裡“耍壩子”,當談到村集體產業時,村民們紛紛說:“翁休村耕地面積小、耕地坡度大、降水量少,農作物產量低,致富難哦。”“我們祖祖輩輩都養殖犏奶牛,可惜大伙兒家庭條件差,始終難以形成規模。”

村民聊天無心,干部傾聽有意,“犏奶牛產奶量高,繁殖能力強,屬高原地方優良特色品種,特別適合在翁休村這樣高海拔、氣溫低的條件下飼養,為什麼不共同投資、實現規模養殖呢?”

2016年9月,翁休村17戶村民共同籌資0.85萬元,產業貸款50萬元,產業發展基金30萬元,注冊了章都鄉翁休村托貢奶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起規模為85頭犏奶牛的養殖基地。短短兩個月后,入社村民就收獲了第一次分紅。

“今年,我們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豐富奶制品,延伸產業鏈,拓寬銷售渠道。預計今年酥油就能賣8.5萬元,奶渣子能賣1.2萬元,每戶村民平均可增收5700元。”村支書四郎澤仁高興地說,“照這個勢頭發展,村民過上好生活指日可待!”

我省還啟動實施對口支援藏區貧困縣工作,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項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確保深度貧困縣如期脫貧摘帽。

得益於南充市順慶區的對口幫扶,汶川縣木上村建立“脫貧奔康產業園”,通過組織發動、土地流轉、基礎完善、利益共享,形成了“支部+協會+公司+農戶”的“四方合一”經營機制,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4萬多元的收入,貧困戶也有入股保底收益,有效探索出了藏區高半山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靠技術增加財富、憑機制鞏固成效、把風景和資源變成產業、改變單一的農業結構……內生動力被充分激活的深度貧困地區干部群眾正轉變思路、多措並舉,使出“繡花功夫”,在貧瘠的土地上描繪出一幅幅脫貧奔康的生動畫卷。

《四川黨的建設》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