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四大資智聚漢工程”改變了武漢什麼

2017年09月21日09:1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四大資智聚漢工程”改變了武漢什麼

  【砥礪奮進的五年·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

  實施“四大資智聚漢工程”,為湖北武漢這座城市帶來了什麼?

  連日來,記者走訪市民、企業、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大家都有同感,“四大資智聚漢工程”正在推動武漢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創新驅動構建全新的產業鏈﹔助力引領高新技術產業落地﹔改變城市的投資環境和發展環境,使城市與人才、企業成為命運共同體。由此構成了先行先試的武漢新體制、新模式。

  創新機制,引來高新產業落地

  今年以來,武漢通過一系列“硬措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保了改革措施產生實效。

  7月27日,中國武漢太空科創園項目和優炫信息安全產業園項目簽約儀式在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蔡甸)中法科技谷舉行,兩大科創項目簽約開工總投資170億元,這標志著中法科技谷建設全面啟動。中法科技谷突出制造業、服務業深度融合的信息技術產業主線,建設武漢江北科技新城,與中國光谷遙相呼應。

  中國武漢太空科創園項目總投資達120億元,以探月科技為主題,圍繞“探月特色,文化引導、科技創新,綠色生態”理念,將建設成功能板塊多樣、核心資源突出、文化產業延伸、各類配套完善,集“軍民融合、太空科技成果轉化、國防科普教育及體驗式旅游、娛樂互動、影視演藝、度假休閑”為一體的科創園。

  9月11日,華中科技大學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裡,張海鷗團隊正在進行一項3D打印技術的研發。這一技術有望為武漢帶來千億元級產業。經過10多年攻關,由張海鷗團隊發明的“智能微鑄鍛”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鑄鍛一體化3D打印,可以打印出高性能金屬鍛件。這一技術顛覆了國外傳統機械制造工藝流程和裝備,大幅降低了成本,技術水平大大提升。“國際巨頭正在投入巨資,布局金屬3D打印。我們的技術如果不能快速產業化,這個高地就可能丟失。”張海鷗很著急,“至少需要3億元資金投入,初始階段需要數百畝園區用地。”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局得知情況后,迅速上門調研,伸出援手,助力張海鷗的團隊正式選址,快速實現技術落地產業化。

  “科技成果轉化局”是武漢新近成立的一個機構,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服務的原則,著力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技術供給、渠道打通、企業承接、資金支持等關鍵難點問題。像武漢今年稍早時候成立的招才局一樣,這個局“虛擬機構、實體運作”。

  調整結構,重構高新生態產業鏈

  今年武漢“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實施以來,一批重大項目落戶東湖高新區,投資額達663.8億元。下半年,類似“校友專場”每個月都會在武漢舉行。

  5月29日,華中科技大學第十屆企業家論壇上,東湖高新區組織華工科技創新中心、百納信息“互聯網+”應用示范園、盛天網絡互聯網雙創基地項目、華科天使投資基金、潘垣院士牽頭的激光點火裝置電源項目、熊有倫院士牽頭的智能制造裝備研發平台項目等8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協議投資額達63.8億元,項目涉及激光、智能制造、互聯網、金融等領域。

  6月29日,東湖高新區與小米科技簽署小米武漢總部、“小米之家”銷售總部、長江小米產業基金及管理公司等系列合作協議,小米武漢總部同時揭牌。

  8月26日,百萬校友資智回漢活動武漢大學專場上,東湖高新區19個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達600億元。

  泰康集團總投資105億元,計劃設立一支大健康產業基金,重點投資醫療與養老服務、健康管理、藥品、醫療器械等大健康產業,此外,還將建設一家國際二級標准的楚園康復醫院﹔融創計劃投資160億元,在光谷設立第二總部,發起一支產業基金,建設大屏生態、影視生態、人工智能三個產業基地及配套,打造一個體育文化公園﹔中珈資本計劃投資57億元,設立光谷資智回漢科技發展基金,打造珞珈校友企業總部,設立武漢保險交易中心。

  “四大資智聚漢工程”這樣全國首創的舉措,把四面八方的資本和智力資源聚攏過來,必將推動武漢經濟快速發展。

  創新環境,共享復興大武漢

  武漢市1026名局級干部“一對一”聯系千家企業與項目,“有事立馬到,無事不打擾”。建立健全保障和監督機制,對於破壞企業經營環境的行為“零容忍”。公布“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事項清單,平均每個市級事項辦理時間壓縮10.6天,企業和個人辦証辦事均大大簡化。在全國率先成立“網上群眾工作部”,打造一個公開、公平實時平台、兩個入口,企業和市民反映的問題一旦提交,立即啟動環環相扣的一條龍辦理程序……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當一座城市的創新投入強度佔GDP比重超過2%,那麼城市的經濟就開始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過渡,“現在武漢正在迎頭趕上”。

  武漢市招才局專職副局長孫志軍說,資智回漢聚漢,僅憑情懷遠遠不夠。“要讓這個城市和企業之間產生一種非常融洽的關系,必須做到10個字: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他介紹,除了宏觀政策環境方面的創新,微觀層面武漢也正在想方設法。比如,東湖高新區今年出台的“光谷十條”規定:每年安排10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對符合條件的新落戶企業,給予最高1億元的獎勵,用於獎勵企業實到注冊資本和支持企業過渡辦公及永久辦公﹔對新落戶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按照比例給予獎勵,最高可達1億元。

  近日,成立於北京的思拓合眾將最核心的研發團隊整體遷移到了武漢。“我們之所以遷到武漢,是因為現在的武漢成本更低、人才更多、環境更好。”思拓合眾創始人鐘勝輝這樣分析。

  據權威機構評估,今年武漢大學畢業生淨流入率已經高過“北上廣”,資智聚漢的立體效應實時顯現。

   (記者 夏靜)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