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彥武 郭術雙 記者 李長文
2017年09月21日16:4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國家重點鎮、全省文化先進鎮、全省五星級鄉鎮……這一張張名片如果放在2012年以前的張維鎮,連當地人都會認為是痴人說夢﹔如果說這些叫得響的名頭是因文化而得來,到過張維鎮的人可能都會撇嘴。
然而,五年來,“文化引領”讓這個曾經連“上下水”都沒有的小鎮硬是換了模樣。在北林區乃至綏化市,張維鎮的變化被稱為“紅都拉山現象”,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居民缺少必要的文化活動場所,抱怨多﹔鄉鎮發展面臨征地拆遷,矛盾多﹔農村空心化嚴重,不和諧因素多。”時任張維鎮黨委書記、如今的北林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姚振良這樣概括張維鎮當年的境況。
而“三多”困境導致的全鎮上下精氣神不足,更是拖住了張維鎮發展的步伐。如何破解“三多”難題,提振全鎮干部群眾的精氣神?一個契機給了張維人以啟迪。
原名“紅石砬子”的紅都拉山,在鎮黨委挖掘歷史遺存和故事傳說后,從一個不知名的山頭兒一躍成為綏化市近郊熱門的旅游目的地。餐飲、住宿、農產品銷售……文化與旅游的融合讓山腳下西十一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也讓人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
這個契機點燃了張維鎮黨委推進文化引領工作的決心,並將“一體兩翼”作為文化引領工作的重要支撐。“一體”,就是以“黨支部+歌舞樂團”為主體,在豐富群眾業余生活的同時,激發全鎮人民昂揚的精神狀態。“兩翼”,“一翼”是建設文化廣場,夯實文化引領的基礎﹔“一翼”是創作鎮歌、定期出版鎮刊,打造全鎮人民的“文化家園”。
文化引領的工作千頭萬緒,其中“最得法”、最有用的當屬“黨支部+歌舞團”。
2012年3月,張維鎮黨委整合全鎮的歌舞樂團。整合后的歌舞團統稱“紅都拉山歌舞團”,自願加入的社區歌舞團、村歌舞團則為“紅都拉山歌舞團代表隊”。張維鎮文化站站長張曉軍告訴記者:“鎮黨委還在歌舞團成立了黨支部,目的就是在提高創作、表演水平的過程中,通過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提振精氣神。”熟悉文化工作的張曉軍,被選舉為這個由干部黨員和農民黨員組成的黨支部的書記。
“黨支部+歌舞團”的效應迅速體現在比賽成績中。成立一年,歌舞團便在“舞動龍江”廣場舞比賽中拿了第五名,如今更成為綏化市民間文化活動中的“常勝軍”。“鎮黨委的資金支持和各類比賽,增強了我們張維人的榮譽感、大局觀。”歌舞團黨支部委員王國喜感慨地說。
文化的力量在張維鎮的2013年小城鎮建設中得到了充分釋放,化為如今的主干道東路商鋪林立、寬闊整潔。“以前,東路違章建筑多。搞小城鎮建設就要拆違,但居民普遍不配合,矛盾最集中、最多發,而拆違工作一旦中斷,小城鎮建設就難以為繼。”歌舞團黨支部委員卞樹國介紹。一個居民因為對補償標准不滿意,一直反對拆遷,並帶動周邊的幾戶人家一同抵制拆遷。眼看小城鎮建設的步伐被拖緩,卞樹國主動請纓,加入拆違調解隊伍。“做鄰居這麼多年,也沒踏進過他家門這麼多次。”最終,在家長裡短的交流中,卞樹國做通了鄰居的工作,助力東路拆遷突破了瓶頸。
制定農村彩禮標准、關愛留守老人和兒童、調解鄰裡間各類矛盾……在關乎張維鎮發展的每一幕裡,歌舞團黨支部都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主體突出,讓張維鎮的“兩翼”建設實現了突破。自2012年始,鎮址和9個村建起11個活動廣場,每個廣場的面積都不小於8000平方米。與此同時,文化活動日益豐富,書畫展、體育賽事、歌舞比賽,讓“文化站的門檻都快被踩平了”﹔紙墨飄香的鎮刊《紅都拉山》,成了張維人抒懷的精神空間,營造了崇尚文化、崇尚閱讀的學習氛圍﹔張維小學校園裡傳出的《張維之歌》,述說著小鎮的過去、暢想著小鎮的未來……
“文化引領激發了群眾的責任感和激情,也促使鄉村干部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服務和發展上。”鎮黨委書記楊琦林感慨道,“人心向上,是我們取得每一項成績的推動力,也是‘紅都拉山現象’的根源所在。”(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