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重慶當代黨員

產業為“前鋒” 生態當“后衛”

——豐都縣三建鄉開啟脫貧攻堅新節奏

2017年09月18日09:34    來源:當代黨員

在豐都縣三建鄉,有這樣一種說法:年輕人出去打工,第一年掙的錢用來打地基,第二年的用來修第一層,第三年修第二層,第四年裝修,如此才能給家人建起一棟兩層小樓。

這既反映了三建鄉村民在經濟上的窘困,又道出了導致貧困的原因。由於村裡沒有產業的支撐,年輕人隻有外出務工,而沒有集體經濟支撐的村庄,隻能淪為“空殼村”。

然而,當記者一行驅車從豐都縣城出發,用不到半小時就抵達三建鄉時,卻發現這裡群山環抱,龍河、雙鷹河穿流其間,地形地貌呈“三山夾兩河”之勢,既遠離塵囂,又交通便利。

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三建鄉抓住契機,因地制宜,從農業產業和生態旅游兩個方面發力,激發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將三建鄉的脫貧攻堅工作推向新的階段。

村裡來了工作隊

採訪當天,正好趕上市裡的駐村工作隊進駐三建鄉。

下午1點30分,三建鄉黨委書記廖海江主持召開了歡迎駐村工作隊的會議。會上,駐村干部和六個貧困鄉村的村黨支部書記完成了對接。

“我們這個會議有點像電視上的相親綜藝節目《非誠勿擾》啊,不過,我看你們自己都配好對了。”廖海江一進會議室,看到兩個人一組圍坐在會議桌上的駐村干部和村支書,就開起了玩笑。

會議結束之后,村干部和駐村干部進行了短暫的交流,便笑容滿面地領著他們回村。

來自重慶市港航管理局的劉晗與綠春壩村黨支部書記廖志偉結成了對子。劉晗一邊詢問綠春壩村的基本情況,一邊記錄在筆記本上。

在來三建鄉之前,劉晗接受了為期三天的培訓。這是市委組織部和市扶貧辦聯合舉辦的培訓班,為的是讓市裡選派到深度貧困鄉鎮的駐村工作隊員及78名“第一書記”能盡快熟悉農業產業化、教育扶貧、電商精准扶貧、農村環境保護、旅游扶貧等領域的工作,為深度貧困鄉鎮尋找優勢產業、定位發展方向出謀劃策。

要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系統的謀劃,不但要深度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路、水、電、訊、房和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還要找到一條走得通的產業發展之路。隻有形成優勢產業,才能激發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歡迎會結束后,劉晗跟隨廖志偉前往離場鎮不到300米的綠春壩村。在那裡,一場產業扶持行動正在悄然展開。

產業才露尖尖角

2006年,在浙江省安吉縣打工的廖龍堂看到當地人種植雷竹效益好,便回到老家綠春壩村,嘗試自己種植。

雷竹出筍早、出筍期長,是非常好的筍用竹種,最適合在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風向陽的山麓平緩坡種植。早前有人將雷竹從浙江遷移到四川省樂山市試種,取得了成功。廖龍堂判斷,位於半山坡的綠春壩也應該適合種植雷竹。

果然,廖龍堂種植的雷竹出筍喜人,他將筍子挖出來背到集市上去賣,兩分多地的雷竹竟然有3000多元的收入。

漸漸地,村裡的人都注意到了廖龍堂的雷竹,有的村民還會趁夜去偷挖。廖龍堂也不生氣,心想,既然收益這麼好,干脆就帶著鄉親們一起種。

2015年的一天,廖龍堂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村裡,雙方一拍即合,當年即栽種了500畝雷竹。2016年,村裡成立了合作社,希望在組織村民種植的同時,能拓展銷售渠道,尋找一些農產品企業批量購買。

到了2017年,綠春壩村的雷竹林發展到1100多畝。廖龍堂自己也將竹林擴展到3畝,他預計今年竹筍收入將突破3萬元,“比在外面打工強”。

現在,不僅是綠春壩村,整個三建鄉都計劃將雷竹種植發展成主導產業。

三建鄉經濟發展辦公室負責脫貧攻堅項目管理的秦勤告訴記者,他負責的魚泉子村最近一個多月開了四次院壩會,每次開會都商討同一個問題,即如何將土地集中起來,通過招商引資的形式,尋找大型農業企業和村裡建立合適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集約化的竹筍種植產業。

對於魚泉子村來說,這一方面能讓貧困戶從中獲得收益,另一方面還能解決空殼村集體經濟發展不起來的問題。但當中依然存在不小的難題,比如,農民究竟通過哪種形式參與進來,是徹底將土地流轉給企業,還是用土地入股參與分紅。

“就農民來說,當然願意選擇前者,因為前者能獲得短期收益,但后者意味著更長遠的利益。”通過不斷解釋和溝通,魚泉子村最終達成共識,村民通過入股分紅的方式,參與竹筍產業的發展。

新產業和新模式,重塑了農民脫貧致富的信心。而對於整個三建鄉來說,布局竹筍產業還有更大的意義。

今后,竹筍產業將成為三建鄉“接二連三”的重要銜接點。

生態旅游暢想曲

站在綠春壩村的山坡上,同行的鄉干部指著雙鷹河對岸的一處平地告訴記者,那裡是新場鎮的規劃用地。

三建鄉的老場鎮所在地存在滑坡風險,去年因為龍河漲水,鎮上的老百姓還遭了災。場鎮的整體搬遷一直是三建鄉脫貧工作的重要環節,而新的場鎮也承擔了新的功能。

據了解,未來新場鎮將出現一條川東民俗風情街。風情街長三公裡,預計投資6000萬元。“我們特意在這條街上融入了民宿,使它看上去像一個小古鎮。”廖海江告訴記者。

川東民俗風情街只是三建鄉發展生態休閑旅游的一部分,規劃中的項目還有雙鷹峽探險基地、魚泉子野魚休閑垂釣中心、龍門石林等。

過去,“三山夾兩河”的自然條件被看作是阻礙三建鄉發展的“天塹”,但現在它卻成為推動發展的一種優勢。

三建鄉地處豐都縣打造的龍河水利風景區和南天湖·雪玉山旅游度假區的重要節點。更重要的是,其距離縣城隻有28公裡。“我們的旅游項目主要是針對豐都縣城的受眾。”在廖海江看來,這個定位更切合實際。

當然,竹筍產業也將成為三建鄉生態旅游發展的亮點。要不了多久,這裡將建成萬畝生態筍竹基地,不僅是竹林氧吧,還是美味出產地。

因地制宜制訂發展規劃,大力推動二、三產業發展,讓三建鄉的老百姓看到了脫貧的希望,也為三建鄉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記者 王穎 寧小倩)

重慶《當代黨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閆妍)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