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重慶當代黨員

天容水色本澄清

——銅鑼山生態創傷修復記

2017年09月18日09:31    來源:當代黨員

2017年8月12日,渝北區銅鑼山礦山公園。

深溝絕壁下,一汪心形的湛藍水池在藍天白雲掩映下清澈動人,粗獷的沙石與靜美的碧波相映襯,構成一副絕佳的自然畫面。

這個被游客贊為“中國版黃石國家地質公園”和“重慶九寨溝”的地方,近年來成了重慶主城的網紅景點,每逢周末就會有很多人慕名而來,攝影、野炊、戲水……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在銅鑼山這水光瀲灩、天光雲影的背后,曾經有著怎樣的生態創傷。

地球“傷疤”

2012年初春,渝北區石船鎮。

一些村民開始互相道別,背上行囊,外出打工。

曾幾何時,這個小鎮車水馬龍,場鎮街道兩邊的修車鋪、小餐館生意紅火,人聲鼎沸。

2011年,碎石企業“關停令”下達的幾個月時間裡,一切熱鬧喧囂都恍若隔世,銅鑼山忽然變得安靜而冷清,顯露出它原本的模樣……

上世紀70年代,銅鑼山的灰岩開採價值被發現。而后,這裡的採石場越來越多,高峰時期,這裡的採石場多達上百家,年產值數億元。

灰岩開採業紅極一時,每天7000余輛運石貨車在場鎮中穿行,無形中帶動了一些其他行業的興盛,也支撐起周邊石壁村、關興村、天坪村眾多村民的家庭收入。

但繁華背后,採石經濟的發展邏輯其實經不得推敲。

灰岩開採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石壁村的田地被損毀,植被破壞嚴重,整個村看起來都是“光禿禿”的,廢坑絕壁比比皆是。原本青山綠水的地方,竟變得滿目瘡痍,面目可憎。更讓村民難以忍受的是,小鎮裡終日塵土飛揚、道路坑窪、噪音嚴重。

“為遏制碎石開採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渝北區痛下決心對碎石企業進行關停。”石船鎮時任鎮長魏曉東說。

這個決心的確下得很不容易,幾近於刮骨療毒。關停眾多碎石企業,意味著會“粘皮帶肉”地破壞當地原有的經濟生態體系,短期內村民收入必然驟減,生產生活質量也會下降。

不僅如此,因為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留下了一塊塊隱隱作痛的“傷疤”。石壁村的土地無法種植農作物,那些從場鎮服務業回家的農民,想重新荷鋤歸田也辦不到了。於是,村民隻能外出打工或以販賣家禽為生。

鳳凰重生,必先浴火。於是,關停採石場后,銅鑼山周邊村鎮的產業轉型問題又擺上了議程。

柳暗花明

2015年6月的一天,銅鑼山。

“咔嚓咔嚓”,李睿在峭壁上連連按下相機快門,“真是美不勝收!”

回家后,李睿迫不及待地把相機接上電腦,仔細篩選了好半天的照片,然后打開中國國家地理網站的發帖界面,勾選照片,再在鍵盤上敲入圖注。很快,一篇名為《重慶渝北銅鑼山國家礦山遺址公園》的帖子出現在網絡上。

這一帖子裡,隻有六張配有簡短圖注的攝影作品。

但就是這六張照片,美得讓人移不開眼:如高原般干淨純粹的藍天白雲,翡翠綠湖面上波光粼粼,黃灰相間的嶙峋峭壁……

李睿遠不是來銅鑼山“秘境探險”的第一人。

2012年,開採業撤離后,銅鑼山再無人打擾,地下水慢慢從裂隙中入侵,雨水匯集沉澱,形成了十余個坑塘湖。

這些坑塘湖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條件下,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幾年間,許多愛好攝影的“不速之客”都會扛上裝備前來記錄美麗,銅鑼山“中國版黃石國家地質公園”的美名甚至已經溢出了攝影圈,吸引了很多“驢友”攜家帶口前來觀景。

那些無名的坑塘湖也被游覽者親切地稱為“七彩池”“心型池”。

渝北區政府其實早在“暗中觀察”,並緊鑼密鼓地做出了相應的生態修復方案。

2012年,石船鎮邀請專家為銅鑼山礦山遺址公園編制發展規劃,其總體思路是發揮該地臨空區位優勢,打造一個風情小鎮,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臨空農業產業、高端智能養老產業三大產業集群……

2015年,越來越多的游客不請自來,使得項目負責團隊的目標進一步清晰:把銅鑼山礦山區域打造成一個“國家級礦山公園”。

挖掘廢棄礦山的旅游價值,變廢為寶,這才是讓村民們真正可以發家致富且走得長遠的路子。

規劃目標是長遠的,生態修復卻刻不容緩。

重煥生機

2015年初夏,弱草漸漸從原本光禿禿的石縫裡鑽出,稀稀落落,煞是可憐。

好些“驢友”走過坑塘邊,都小心地繞過了這些野草。

2015年,銅鑼山礦山生態治理項目正式啟動。整個工程按照“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林則林”的原則,通過土石方場平工程、綠化工程、道路工程、坡面清除危岩工程、採礦影響區農業開發利用工程等方式進行。

“礦山治理和后期維護都需要人手。村民可以在這裡務工,不用跑出去打工賺錢。”石壁村黨總支書記曾德健說,礦山治理還恢復了村裡的耕地,農民可以在自家地裡種菜,這也成了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留住了外流的勞動力,也就為今后的旅游業留住了不可或缺的發展根基。

2016年底,一期治理工作全部完成,共整治恢復低效生產力耕地280畝,恢復可供利用建設用地149畝,整治恢復綠化景觀用地99畝。

如今,曾經的廢渣堆、廢棄無水礦坑變得綠草茵茵,高低錯落,讓這裡又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時,石壁村的鄉村道路也全部硬化,市民前來觀光更加方便。

曾德健說:“現在,到了周末,礦坑遺跡每天游客量能有四五千人,帶動了村民的農家菜、農產品銷售。礦山關閉之初,村裡人均年純收入降至兩三千元。通過治理,如今村民人均年純收入能有一萬元左右。”

未來39個礦坑還將實現“一坑一景”,結合現代生態技術,因地制宜發揮不同的創意:有的可建成礦坑公園,有的發展攀岩、探險等戶外運動,有的打造成為兒童樂園或礦坑藝術主題度假酒店,形成礦山生態創意帶……

生態綜合治理,讓銅鑼山這塊地球的“傷疤”重現生機。

與此同時,一場更大的生態修復和治理行動正在全市范圍內鋪開。

近年來,市國土房管局等相關部門通過堅持礦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高標准農田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實施生態修補、環境恢復、治理清除安全隱患、廢棄礦區土地綜合利用等措施,對全市792個廢棄或關閉非煤礦山約25950畝面積的廢棄地進行綜合整治和利用規劃,讓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耕地得到復墾,路網溝渠得到完善……

我們有理由相信並期待,未來重慶山水的“顏值”會更高,重慶大地的“氣質”會更佳!(記者 陳呈)

重慶《當代黨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閆妍)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