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重慶當代黨員

一份有“厚度”的脫貧答卷

——雲陽縣泥溪鎮脫貧攻堅“趕考”記

2017年09月18日09:29    來源:當代黨員

2017年9月4日,當記者一行來到雲陽縣泥溪鎮時,已是下午3點。

駐足在泥溪鎮政府樓前,環視四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數條並排拉開的大型橫幅,其中一條寫著:“擼起袖子,甩開膀子,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作為重慶市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中的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泥溪鎮已經吹響了脫貧攻堅的沖鋒號。

“在脫貧攻堅的‘趕考’路上,泥溪雖然還面臨不少難題,但我們有信心確保今年內如期脫貧、穩定脫貧、高質量脫貧,把這份有‘厚度’的脫貧答卷寫在人民心坎上。”泥溪鎮相關負責人說。

補齊短板

在泥溪鎮場鎮短暫停留后,記者徑直奔向協和村。

沿著盤山公路,穿梭在群山環抱、滿目蒼綠的山野,村民新居、金色梯田、千畝牡丹園、萬仞潭獐峽谷等一一從眼前掠過,讓人不禁疑惑:眼前的畫面是怎樣與一個深度貧困村畫起等號的?

下午3點50分,記者帶著疑問來到協和村便民服務中心,聽雲陽縣交委派駐協和村的“第一書記”白俊擺起了龍門陣。

協和村的變化,還得從腳下的這條路說起。

以前,村裡與外界的聯系僅有一條坑坑窪窪的土路,平時村民去場鎮趕集來回得花大半天的時間。除了出行不便,不少村民住的還是土牆危房,吃水用電沒有保障,大片土地閑置撂荒……

“如果基礎設施沒有改善,協和村的脫貧就無從談起。”白俊感慨道。

協和村的窘境,是泥溪鎮各個貧困村都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

“泥溪鎮的落后,是多種困難疊加的結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交通和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后,這也成為泥溪鎮脫貧攻堅面臨的‘第一大考’。”泥溪鎮相關負責人說。

為此,泥溪鎮黨委、政府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採取村民“一事一議”集資,整合扶貧、土地復墾、國土整治資金,廣泛動員成功人士捐資等方式,加快完善基礎實施建設。

“這幾年,鎮裡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沒少下功夫,贏得了村民的點贊。我們協和村也不例外。”白俊說。

自2014年以來,在基礎設施方面,協和村完成硬化通暢路12.5公裡,村裡有了便民服務中心、標准化衛生室、移動通信機站﹔整治山坪塘15口,修建人行便道9000米,覆蓋農戶達100%。

政策到戶

2017年9月5日,一大早,縱林村六組的向信樹給三頭豬喂食后,便急匆匆地往村便民服務中心趕去。

一個小時后,向信樹趕到村便民服務中心,咧著嘴對工作人員說:“麻煩幫我娃兒……這份貧困証明材料……蓋個章。”

向信樹是縱林村有名的貧困戶。他智力相對低弱,說話也不怎麼利索,其母張幫秀向記者介紹了家裡的情況。

“我兒媳婦在外務工時走丟了,孫子向真平正讀高中,而我又患了嚴重的疾病,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基本在溫飽線上掙扎。”

對於向信樹這種自身發展能力不足,又有因學、因病等多種原因致貧的貧困戶,該如何脫貧?

“這就需要精准落實到戶政策,抓好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社會保障兜底、醫療救助等政策落地。隻有這樣,才能將政策的含金量轉化為群眾的獲得感。”泥溪鎮相關負責人說。

在村“兩委”及駐村扶貧干部幫助下,向信樹申請落實了深度D級危房改造補助金、到戶產業補助金,向真平每年也能得到教育資助。

截至8月底,泥溪鎮到戶產業扶持418戶1605人,佔在家貧困戶的95%﹔教育資助963人次﹔貧困人口合作醫療保險、“精准脫貧保”參保率達100%,376名貧困人口納入民政醫療救助范圍,居家康復定額救助34人﹔落實“兩線合一”低保兜底316人﹔完成C、D級危房改造62戶,易地扶貧搬遷115戶。

產業“造血”

9月5日下午,迎著絲絲細雨,我們走進勝利村國家級食用菌標准化示范生產基地,數萬段木樁整齊排列,菌棒上面挂滿了肥厚的木耳。幾位菌農喜笑顏開,正採摘鮮嫩的木耳。

泥溪鎮森林資源豐富,其中尤其以青杠樹居多,被譽為重慶市的“黑木耳之鄉”。

近年來,泥溪鎮黨委、政府因勢利導,大力發展黑木耳產業,並通過引導村民成立泥溪鎮南山峽黑木耳專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廣泛發動當地農戶種植黑木耳,實現產值500萬元,戶均收入9600元。

在泥溪鎮黑木耳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以親近自然、感受田園生活為主題的鄉村旅游也在悄然興起。

不久前,剛開園迎客的泥溪農耕故土園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游玩。

該園位於泥溪鎮石缸村,是以巴渝農耕文化為背景,集旅游、體驗、休閑、度假於一體,展示農耕特色文化為主的鄉村旅游景點。

“開園以來,忙得腳不沾地,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400多人,每天的營業額上萬元。”故土園負責人梁兵興奮地說。

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包吃包住,一個月2000多元,我再也不擔心會返貧了。”在故土園當保安的貧困戶張長生喜滋滋地說。

精准幫扶

9月6日上午,勝利村六組的徐濟生來到自家羊圈,看著柵欄裡來回亂竄的幾十隻山羊,心中說不出的歡喜。

徐濟生以前是村裡的建卡貧困戶,如今依靠發展牛羊養殖,成功脫貧摘帽,成了遠近聞名的產業大戶。

時光倒轉至2015年。徐濟生因為兒時的一場意外,落下了殘疾,干不了重體力活,兩個娃兒正在念初中,一家三口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生活的愁雲一直籠罩在徐濟生頭上,讓他幾乎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直到村裡來了一支駐村扶貧工作隊,這樣的狀況才有了改善。因為,徐濟生有了他的結對幫扶人——扶貧干部龔波。

“貧困不可怕,隻要有戰勝貧困的勇氣和決心,你脫貧不算大問題……”龔波了解徐濟生的生活困難后,一邊幫他樹立信心,一邊尋思著合適的脫貧門路。

最終,龔波為徐濟生量身定做了牛羊養殖項目,並努力為他籌集資金和解決養殖技術難題。

“使勁兒干,我這個貧困戶的帽子才能摘掉。”重燃生活信心的徐濟生,通過自力更生和勤勞的雙手,走出生活的泥潭,成為村裡有名的脫貧典型。

如今,泥溪鎮像徐濟生這樣的“脫貧典型”越來越多,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逐漸消除,全鎮上下正形成一種勤勞脫貧光榮的良好氛圍。

記者離開勝利村時,傳來一個好消息:明天泥溪鎮又將迎來市政協扶貧集團派駐的六位“第一書記”。(記者 譚詩賞 楊繼朋)

重慶《當代黨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閆妍)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