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峰
2017年09月18日14:39 來源:新疆日報
截至2016年底,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67%。
而62年前,在共和國的地圖上,還沒有“克拉瑪依”這個名字。中國著名音樂家呂遠在1958年創作的《克拉瑪依之歌》當中寫實地描繪了當時克拉瑪依的景象:“沒有草,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
然而,克拉瑪依卻早在2013年就成了新疆首個國家級生態區。
十年磨一劍圓夢“生態區”
從1958年建市到2000年之前,克拉瑪依市的中心城區——克拉瑪依區實質上就是克拉瑪依油田職工的生活基地,僅能夠滿足市民(大部分是油田職工)基本的衣食住行和休閑需求。
三代克拉瑪依人一直有一個願望——能生活在如南方的城市那樣。
翻天覆地的變化發生在21世紀初——
2003年至2009年期間,克拉瑪依區累計投入81.35億元,推進“四大生態體系”——即生態產業體系、生態環境體系、生態人居體系、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克拉瑪依區的生態建設結出了豐碩成果。
在創建國家生態區的5項基本條件和22項建設指標數據中,克拉瑪依區憑借優良的空氣質量及領先的經濟技術指標,於2010年9月13日至14日,在國家生態區技術評估中一舉勝出,2013年1月被國家環境保護部正式授予“國家生態區”稱號,成為新疆當時首個國家級生態區。
昔日戈壁荒灘今朝綠樹掩映
2013年克拉瑪依區在成為新疆首個國家級生態區后,自動轉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克拉瑪依區全面啟動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工作。
通過積極推進重點生態工程,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落實環境保護責任,轄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良好的保護,生態文化得到大力弘揚,全區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為了高起點、高標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克拉瑪依區編制了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2016—2025年),不斷創新生態文明機制體制改革,強化頂層設計,印發了《關於成立克拉瑪依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克拉瑪依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分工》,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為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優化生態人居體系,打造宜居都市區,克拉瑪依區加大城區的綠化建設和管理工作力度,實施“大綠化”工程,完成了會展中心二期、金龍湖、奎阿高速路克西立交橋防護林“大綠化”會戰工程,以及城區10條道路7.19公頃和45塊空地5.57公頃的綠化建設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區新增綠地面積116.1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67%,在新疆各地州市城區當中名列前茅。
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
美好的生態環境需要守護。
克拉瑪依區南緣瀕臨戈壁荒漠,克拉瑪依區開展了南緣門戶——前山澇壩地區造林封育工程,建設近郊防護林體系。
這項工作完善了從荒漠戈壁到城區周圍的“三位一體”防護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完成了城東、城北、城西近30公裡長的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和城南碳匯林基地7萬畝生態林體系建設,600平方公裡的瑪依格勒荒漠植被成為防止和控制土地沙漠化的第一道天然綠色生態屏障。
在“外練筋骨皮”的同時,克拉瑪依區還“內練一口氣”——
積極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第一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達10萬立方米,處理后的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污水綜合排放標准,第二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已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准,處理后的中水可用於綠化、工業及農田。
生活垃圾填埋場二期建設項目已全部完成,日處理能力已達570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在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方面,克拉瑪依區運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多種宣傳渠道和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活動,並持續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的創建,傳遞低碳生活正能量,通過輿論宣傳,不斷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引導、調動全社會關心、參與、支持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積極性,形成全民共建的強大合力。
到2020年,通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培育生態文化,重視生態人居,完善生態制度,克拉瑪依區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將基本形成,生態文明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新疆第一個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將從藍圖變為現實。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