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為“強富美高”標上最好的注解

——江蘇圍繞新目標實現新發展新跨越

鄭晉鳴

2017年09月17日10:1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為“強富美高”標上最好的注解

  【砥礪奮進的五年·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

  風景秀麗的世業洲已成為江蘇鎮江市民一處度假勝地。先鋒村四季春農業園主葉明蘭正忙著接待前來採摘水果的游客,談起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她的大棚採摘草莓的情景,葉明蘭非常興奮。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視察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的殷切期望。從此,“強富美高”成為江蘇發展的新藍圖和新坐標,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為了總書記的囑托,江蘇圍繞新目標新命題深入思考和探索,承擔起為全國發展探路的光榮使命,書寫出“強富美高”新答卷。

  經濟強,強在創新力

  走進連雲港康緣藥業,在全國首個中藥數字化智能制造工廠內,各種智能裝備有序運轉,研發人員正忙著測試產品屬性。工作人員介紹,公司去年建立了智能制藥技術體系,獨家上市了48種現代中藥,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在連雲港,像康緣藥業一樣走科技創新之路的醫藥企業還有多家。近5年來,連雲港市全力打造區域性醫藥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在中國藥品研發綜合實力5強中,連雲港的藥企就佔到了3家。

  連雲港醫藥企業的崛起是江蘇創新發展的縮影。兩年多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以隻爭朝夕的緊迫感,切實把創新抓出成效。站在發展新關口,江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讓創新真正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16年,江蘇研發投入達1985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1%,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第一。

  今年7月,中國江蘇·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會在南京舉行,一支支由諾貝爾獎得主、院士專家率領的院所團隊齊聚江蘇,現場簽約重大項目21項,投資總額達318億元,為近千家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近年來,從江蘇發展大會到大院大所對接會,從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到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江蘇聚集創新資源的載體日漸豐富,創新引領產學研合作蔚然成風。

  在無錫超算中心,我國第一台全部採用國產處理器構建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連續3次問鼎世界超算榜首﹔在蘇州信達生物制藥,生物藥專利賣到了國外制藥巨頭,實現我國高端生物藥出口“零突破”﹔在常州天合光能,光伏系統解決方案實現了產業鏈垂直一體化整合,先后13次打破世界紀錄……隨著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南京江北新區建設的高起點推進,江蘇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富出好日子,美到心坎裡

  時隔3年,記者再次來到淮安市淮陰區劉老庄村,這個貧困村已大變樣:全村588戶,家家住樓房,青壯年家門口上班,不用外出打工。村支書朱林邊走邊介紹:“幼兒園、健身廣場……城裡有的咱們都有。物管費、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費村裡全包,咱們有的,城裡卻不一定有。”通過農村企業化、家園旅游化,劉老庄拔掉了窮根。在江蘇,更多像這樣的鄉村走上了致富路。

  兩年多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民生工作向江蘇提出新要求:“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堅持富民導向不動搖,江蘇積極打好富民組合拳,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普惠於民。

  8月27日,邳州一年一度的板材行業工資集體協商如期舉行。入行19年的石榮艷告訴記者:“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讓咱們工人有了說話的機會。”如今,這樣的工資集體協商在江蘇已成常態,職工的“錢袋子”一天天鼓了起來。通過增收一攬子計劃,富民效果初顯,兩年多來,江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8%和9.6%,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3萬元,居全國前列。

  政策富民,既要增收,又要減負。走進位於南京下馬坊的金幸仁農副產品平價直銷店,價格公示液晶屏甚為醒目,當天21種商品價格顯示其中,旁邊還有省物價部門設置的優惠標准作參考。“我家7口人吃飯,加起來一個月就省下將近40元。”正在付錢的郭齊雲告訴記者。目前,江蘇共有1406家這樣的平價商店,2016年累計銷售平價蔬菜、糧油肉蛋6.1億公斤,為市民減少支出5.9億元。

  兩年多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了鎮江市世業鎮的永茂圩。如今這裡建起了污水管道,家家都有生態廁所,門前小河變得更清澈。

  藍藻曾肆虐整個太湖流域,如今它卻成了“香餑餑”。通過全自動化收集和太陽能干化,藍藻變成了制造活性炭的原料,淨水同時也創造出經濟效益。技術更新了,制度也在升級。2017年,江蘇在治理太湖時首創的“河長制”迎來“3.0版”,建立起“生態安全、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為一體的河道全面長效管護。

  行走在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景區,80多歲的老礦工王志和很感慨:“過去‘一城煤灰半城土’變成了‘一城青山半城湖’,不簡單哩。”作為著名的煤城,賈汪區長期遭受高強度開採,環境破壞嚴重。為此,當地大力實施生態修復,推進綠色發展。如今一處處採煤塌陷地被改造成了風景宜人的風景區,去年以來,賈汪接待旅游人數56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6.82億元。

  社會文明程度高,高在新風尚

  在江蘇,社會文明不僅是發展的動力,更是老百姓充滿獲得感的紅利。“加強文化建設要有主心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廣泛宣傳教育、廣泛探索實踐,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引導人們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為建設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指明了方向。兩年多來,圍繞“社會文明”課題,這片土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走進南京中山北路的新華書店,一套14卷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叢書”被擺在顯著位置,不少市民駐足翻閱。這部叢書由江蘇160多位學者精心凝鑄而成,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12個詞逐一解讀,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流進群眾的“田間地頭”。

  文明正成為城市的新名片。江蘇現有9座全國文明城市、14戶全國文明家庭,全省社會文明程度測評多項指標居全國第一。這裡先后涌現出“時代楷模”趙亞夫、王繼才王仕花夫婦這樣的榜樣人物,以及南京火車站“158”雷鋒服務站等志願群體。

  在泰州,“一門三院士”的事跡廣為傳頌,“三位院士”指的是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三兄弟。滿門英才的秘訣就在李氏家訓中,李德仁告訴記者,正是“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的家訓熏陶,讓他一步步邁向科學殿堂。為深入挖掘優秀傳統家訓的時代價值,江蘇開展“最美家庭講好家訓”系列活動,並組織編寫《江蘇歷史名人家訓選編》家庭讀本與《江蘇省“最美家庭”故事集》,傳播好家訓、引領新風尚,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育功能。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江蘇人民將繼續砥礪奮進,努力以全面小康的過硬成果,一步一個腳印把‘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江蘇省委書記李強說。

   (記者 鄭晉鳴)

(責編:姚茜、李源)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