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秉澤 王新偉
2017年09月14日08:42 來源:經濟日報
初秋,車行貴州省大方縣西南部的對江鎮大山村,滿目蒼翠,鬆濤陣陣。
“這都是劉老書記的功勞。不是他帶領我們植樹造林,哪有今天的好生態。”望著無盡的林海,大山村黨支部書記姜武說,當地百姓在享受生態紅利時,始終沒有忘記當初的領頭人——劉安國。
劉安國,1932年出生於大方縣對江鎮大山村羅家寨組,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33歲的劉安國根據組織安排,到大方縣馬場區(1991年改為馬場鎮)任區長。
當時的馬場,由於大躍進時期大規模毀林開荒,森林成片被毀,致使洪災肆虐,土地日益貧瘠,群眾廣種薄收,青黃不接。
報到次日,劉安國就扑到了田間地頭了解情況,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畫滿了各種隻有自己能看得懂的符號,上面記的全是他對當地建設的設想。
治水必先治山,治山必須種樹。劉安國明白,“隻有讓樹木山上扎根,泥沙才不會亂跑,好土良田才保得住”。先做樣板,再有輻射,劉安國把目標瞄准了馬場區公所背后的毛栗坡,想在這裡建一片示范林。
聽說要在毛栗坡造林,時任馬場區委書記的劉世晶連連擺手說:“從我當大隊書記時就在上面種樹,這麼多年過去了,哪裡有一顆活著的樹苗?”
搭檔不認可,群眾也不支持,他們都認為劉安國是異想天開。但這些都沒讓劉安國泄氣,他反復與劉世晶溝通,給群眾講道理,“毛栗坡雖然地皮薄,但隻要肯下功夫,方法得當,樹苗就一定能成活。同時,毛栗坡地處馬場的核心地帶,弄好了,對全區的造林綠化工作將起到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最終,在劉安國的堅持下,全區干部職工進軍毛栗坡,先開荒、后砌坎,順坡隨形,平成梯土,水流不走,天旱不著,樹苗成活率得到保障。
看著劉安國的方法靠譜,原本觀望的群眾覺得有希望,紛紛搶種,在次年春節前就完成了樹苗種植任務。毛栗坡造林的成功,讓各地看到了信心。到1984年劉安國從馬場區委書記的崗位上離開時,已帶領群眾先后建成10多個林場和茶場,總面積超過兩萬畝,曾經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1981年的時候,劉安國回大山村探親時看到因大規模毀林留下的光禿禿荒山,心裡很不是滋味。經年累月的雨水沖刷,使得山上的泥土流失殆盡,難找到一根像樣的樹木。山坡也被洪水撕裂成一條條深溝,地裡的石頭越來越高,庄稼越長越矮。
大煉鋼鐵時,時任公社書記的劉安國砍樹最積極,覺得自己有責任歸還。“家是我們敗的,得由我們自己來重新建起來。”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家鄉的“光頭山”披綠挂翠!
因當時還需工作,劉安國隻能動員鄉親們植樹,但因資金缺乏,隻能在小范圍內栽種,成效有限。
1984年劉安國“退居二線”,回到村裡決心帶領村民綠化荒山,他找到村裡的4名黨員,說服他們共同承包了村裡的羅家寨、刺莓嶺、馬頭邊等3個村民組的荒山,並籌資500元購來杉樹和柳杉種子,自行育苗。為了讓村民放心,劉安國等人還與村民立下契約:造林成功后,產生的效益70%歸荒山入股者,30%歸劉安國等5名承包人。
劉安國還投入了所有積蓄,每月95元的工資,除了維持家庭日常用度外,全部用於造林。劉安國的舉動感動了越來越多的群眾,先后有800多名村民參與到植樹造林中來。
1989年,劉安國正式退休,隨之全身心地投入到植樹造林中。在劉安國的帶領下,當地群眾累計完成造林20余萬株,29個山頭披上了綠裝。劉安國將這場造林運動產生的成果命名為“八五林場”。1997年,在造林貸款還清后,劉安國與最初的4位承包人商議后宣布,放棄他們手中30%的權益,樹木收益全部歸村民所有。
劉安國始終牽挂林場,經常深入林間巡查,直到近兩年因雙腿病痛才不得不終止。雖已過耄耋之年,子女也都在外地,但劉安國仍堅持住在大山裡,每天看著茫茫林海,“心裡感到踏實”。
如今,這些劉安國當年帶領村民種下的小樹苗已經長成參天大樹,對江鎮森林覆蓋率也從1985年的31%提升到2016年的51%,周邊10余個村寨的生活環境因此得以改善。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