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鄉村更美麗 日子更紅火

多彩貴州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新未來

2017年09月14日14:55    來源:貴州日報

原標題:鄉村更美麗 日子更紅火

我省堅持不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至2016年底,1800多萬農村群眾受益。圖為湄潭縣偏岩塘鄉村一景。林明 攝

初秋九月,秋高氣爽,貴安新區馬場鎮平寨村200多畝荷花盛開,碧葉連天,白牆青瓦的布依風格民居掩映在郁郁蔥蔥的樹木中。村庄環境好了,依托鄉村旅游,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

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貴州示范開展“四在農家”創建活動,大力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項小康行動計劃,美麗鄉村從“一片美”向“整體美”、從“外在美”向“內在美”、從“環境美”向“發展美”、從“一時美”向“持久美”提質轉型,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改善。

貴州新農村建設走上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新路。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計投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資金1367.2億元,創建行政村示范點10890個,約佔全省行政村總數的68.7%﹔覆蓋自然村寨2.6萬個,受益群眾1800多萬人,約佔全省農村人口的64%,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取得階段性成效。

從“一片美”到“整體美”

建設什麼樣的新農村,怎樣建設新農村,這是事關貴州脫貧攻堅、改善民生的歷史性重大課題。

2001年開始,遵義市余慶縣示范開展“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的“四在農家”創建活動,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2006年起,貴州將“四在農家”創建經驗向全省推廣,著力解決農村群眾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有”的需求。各地按照“六通三改三建”創建要求,大力實施通水、通電、通路、通郵、通電話和通廣播電視等惠農工程,推動改灶、改廁、改環境深入開展,倡導修建圖書閱覽室、文體場所和村務公開欄,農村基礎設施得以極大改善。

十多年來,貴州持續加快新農村建設,與全面同步小康協調推進,堅持不懈地滿足農村群眾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好”的需求。

2013年以來,遵循國家“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升級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大力實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電、小康訊、小康房、小康寨”六項行動計劃,全面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破解城鄉統籌發展的“最后一公裡”問題。

在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的關鍵階段,貴州新農村建設“由點及面”全域推進,著力改善農村群眾對人居環境“全”的需求。

2016年以來,貴州發力整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立足“一個村庄都不落下”,大力實施“10+N”行動計劃。到2020年,全省將形成點線面結合、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新格局,使美麗鄉村成為多彩貴州的靚麗名片。

從“外在美”到“內在美”

“以前到農家樂玩,最怕上廁所,好多都是直接把豬圈當廁所。現在好了,很多地方農家樂的廁所都修成水沖式了。”這是外地游客對貴州農家樂的評價。

從危房改造,到“改廚、改廁、改圈”三改,穩步實現農村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同時,貴州進一步完善農村住房基本使用功能,干淨整潔的水泥路、花香滿園的農家園、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家家戶戶自來水,已成為貴州新農村的“標配”。

“拆了老房,政府補助3000元,我用來修建廁所廚房,生活比以前安逸多了。”龍裡縣龍山鎮水苔村上坎泥組王俊開心地對記者說。

2013年年底,貴州省政府出台《關於實施貴州省“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的意見》。意見指出,通過實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六項行動計劃,力爭用5到8年時間,切實改善我省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成生活宜居、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美麗鄉村。

這個夏天,大批游客來到大方縣核桃鄉木寨村休閑避暑。他們悠閑地穿行在青山綠水間,吃農家飯、喝山泉水。“空氣清新、景色迷人,村庄美麗,一改我們對農村的看法。”美景讓上海客人孫兵一家流連忘返。

從“環境美”到“發展美”

“以前外出打工十多年都沒有存下多少積蓄,現在在家就能開店,一年能掙10萬元!”遵義市播州區苟壩村紅醋坊老板吳萍發出這樣的感嘆。

苟壩村依托“苟壩會議”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建成“水房子度假村”,發展紅色旅游產業。“水房子度假村”經理石巧告訴記者,旅游業需要服務員和保潔人員,這為本地居民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

貴州通過推進實施“百區千村萬戶”鄉村旅游扶貧工程,重點打造131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區、1104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扶持1萬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戶發展。

在打造環境美的同時,借力“100個示范小城鎮”“100個旅游景區”和“100個農業產業園區”等重點平台建設工程,打造出一批特色產業基地。

電商、金融融入鄉村發展帶來活力。“過去大家隻能靠五天一次的趕集把冬筍賣出去,現在貴州郵政電商平台全部收購。”僅一個多月,赤水市葫市鎮高竹村貧困戶李維林就靠冬筍掙了4000多塊錢,收入比往年翻了一倍。

從“一時美”到“持久美”

“連綿的青山和清澈的河水伴隨著清脆的鳥叫聲,這樣的田園景色非同尋常。而在余慶縣還有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被譽為‘中國第一騎行小鎮’的二龍村。這裡已經連續八年舉辦了茶海山地自行車賽,聚集了中國各地的自行車運動員和騎行愛好者。”今年7月,西班牙國際電台節目總監卡洛斯在遵義市余慶縣紅渡村贊嘆道。

既要改善小環境,更要打造大環境。貴州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盡量保留原有村庄風格、保持原生態的真山真水。

實施“綠色貴州”行動,推進高速公路沿線、農戶房前屋后栽花種樹種草,對25度以上坡耕地有計劃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實施小流域生態修復、農業綜合開發和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三位一體”工程,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鄉村清潔工程、村庄集中連片供氣工程、沼氣池建設、發展有機循環農業、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等,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8月6日至7日,貴州召開全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推進大會。要求重點打好易地搬遷扶貧、產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四場硬仗。農村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既要一時的脫貧,更要持久的扶志。從“一時美”向“持久美”深化轉變。

不讓群眾守著綠水青山苦熬,千方百計為人民謀福祉,讓綠水青山帶來更多金山銀山。貴州構建“脫貧攻堅——產業致富——環境改善”的良性循環,既讓村庄環境“好看”,又讓村民日子“好過”,促成大批美麗鄉村不斷破繭,為全域旅游奠定堅實根基,使黔中大地處處呈現“青山綠水好日子”的精美畫卷。(記者 楊靜 劉小明)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