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彭冰
2017年09月13日15:14 來源:《工人日報》
9月21日起,中國標准動車組“復興號”將在京滬高鐵率先實現350公裡時速運營。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鐵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在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的過程中,積極出征海外,在全球市場彰顯大國風採。
這張“金名片”到底是怎樣鍛造而成的?不妨讓我們走近研發與生產一線,一起去探尋中國高鐵背后的故事。
創新無處不在
自6月26日“復興號”投運以來,王華偉一直在跟蹤車輛運行情況。
作為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動車組,“復興號”安裝了國產網絡控制系統,這是中國高鐵第一次配備“中國腦”。王華偉,即為研發團隊成員之一。
網絡控制系統,是動車組最關鍵的核心技術之一。“比如駕駛室屏幕上增加了車輛狀態信息,包括發生故障后司機該怎麼操作、機械怎麼操作等,系統均有提示,能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王華偉說。
出色的制動技術,也是看點之一。“復興號”採用直通式電空制動系統,靈敏度、穩定性更好,無論中國高鐵跑多快,都能妥妥地保証安全。
實際上,在中國高鐵由“跟跑者”變為“領跑者”的這一路上,創新無處不在。
在試制時速250公裡動車組時,轉向架上一個接觸環口,因焊接段數多,接頭常不熔合,外方專家束手無策。一線焊接工人李萬君創造出“環口焊接七步操作法”,一舉掃除難題。迄今,他已完成技術革新150多項,獲國家專利24項。
車迷們津津樂道的高鐵車頭,流線型部位多,每個角度的細微變化都要貼合車頭骨架,而且蒙皮上哪怕有一條細如發絲的裂紋,都可能導致列車被撕裂。為此,車輛鉚工王震先后發明模具上百個,創新操作法12個,人送綽號“蒙皮王”。
“僅在我們公司,平均每年就會涌現300多項職工創新成果、100多項專利。”中車長客工會副主席邵小明說。
創新能力,是決勝關鍵。中國高鐵從“和諧號”發展到“復興號”,駛入由中國制定行業標准的時代。
精細融入骨血
復興號CR400BF的車頭造型有兩條棱線,首車第一次涂裝完畢后,棱線交接處出現了不到5毫米偏差,研發團隊立即重新返工,打磨、涂膩子、噴漆,直到達到理想狀態。
“打造高鐵民族品牌,一絲一毫馬虎不得。”中車長客設計師范軍告訴記者,在參與研制中國標動過程中,僅轉向架上扭杆和減震器安裝座的設計圖紙,他們就畫了20多個版本。
從制造第一輛高鐵起,“一點也不能差,差一點也不行”成為中車長客人的准則。
該公司有個女子接線班,負責在高速動車司機室接線。一列動車,電線長度加起來有30余萬米,接線點近10萬個,卻創造出了接線准確率99.99%以上的成績。“腦外科大夫手術接錯一根神經,可能會導致一名患者終身癱瘓,而我們如果接錯一根動車神經,就可能讓生命不再鮮活。”班裡女工姚智慧說,“無論哪個崗位,都必須精益求精,保証零缺陷、零隱患、零差錯!”
毫厘之間,人命關天。軸承班嚴守的質量標准,更為苛刻——誤差必須控制在0.01毫米以內,即不超過一根頭發絲直徑的八分之一。
記者在中車長客採訪期間,還發現一個細節:每道工序完工,所有操作者都要在相應位置鄭重打上自己的工號或名字。工人們告訴記者,那是他們用自身名譽篆刻下的一份責任、一份承諾:“隻要經過我的手,就敢保証百分百!”
精於工、匠於心、品於行。用李萬君的話來說,“不僅要讓自己手下每一件產品都成精品,還要成為藝術品。”
奮斗沒有止境
“把一天當兩天干”,是很多高鐵員工的生活寫照。標動研發團隊成員沙淼說:“晚上8點下班,算是早的,節假日都會正常上班。”
CR400BF進行內裝加改時,中車長客的設計師們天天盯在現場,跟著工人一起排班,24小時不停工。每天夜裡,車間內的自動售水機都會銷售一空,誰困了就坐在地上打個盹。
對於這樣的工作節奏,沙淼早習以為常:“當年CRH5型車試運行期間,我和同事們一連添乘了5個月,天天跟車解決疑難問題,夜裡還互用短信交流經驗,日積月累,每個人手機裡都存了一本小秘籍。”
這樣的“拼命三郎”,比比皆是。“可以流血流汗,不能讓中國高鐵留下遺憾”,是萬千高鐵員工的信條。
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車長客時指出,高鐵是我國裝備制造的一張亮麗的名片,成為我國對外經濟合作的“搶手貨”,要抓住機遇、趁勢而上。要把裝備制造業作為重要產業,加大投入和研發力度,奮力搶佔世界制高點、掌握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大國和強國。
被譽為“高鐵焊接大師”的李萬君說,“從普通列車到高鐵,我很慶幸自己的一生能與中國高鐵時代同步。作為高鐵工人,我們會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不負時代,堅守崗位,用智慧和汗水,把中國高鐵這張‘世界名片’擦得更加金光閃閃,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獻禮。”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