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2日18:23 來源:新華社
光伏新能源產業項目“領跑”全國,光電產業、3D打印、鎂合金等產業項目從無到有,一批新材料技術填補國內外技術空白……近年來,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基於資源優勢和既有產業優勢,青海持續推進工業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日漸走出產業經濟“窪地”,甚至在一些領域成為行業“領頭羊”。
地廣物博、礦產資源富集,青海在發展資源型工業經濟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相關資料顯示,青海已探明有儲量的礦產資源107種,其中11種礦產的儲量居全國首位,是名副其實的資源大省。然而,過度依賴資源型工業造成的資源浪費嚴重、產業鏈偏“粗”偏“短”、工業結構嚴重失衡、市場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弱小等問題也長期存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優先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深度調整工業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青海省尋求綠色發展之路的戰略選擇。
按照“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優勢產業、打造核心企業、培育產業集群、建設重大產業基地”的思路,2011年至2016年間,青海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近2000億元,基本建立以鹽湖化工、油氣化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七大產業為主的主導產業體系。
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循環經濟中硫的平衡為核心,逐步形成了氯鹼、有色金屬冶煉、甲醇與氟化工相結合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同時,基於豐富的鹽湖鋰資源而發展鋰電系列產品,形成一條完整的低碳鋰電產業鏈。
“青海工業結構偏重,產業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結構調整近年來始終是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的主線。”青海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喬弘志說,投資結構的調整,推動了新興產業的快速崛起,拉動青海經濟保持了相對穩定增長。
青海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提供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青海循環經濟、新興產業投資佔一般性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70%,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投資呈現“翻跟頭”式的增長。與此相對應,循環經濟和新興產業對青海經濟的貢獻率亦持續保持高增長。
青海省統計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青海工業投資中採礦業投資同比下降了24.8%,而新材料、裝備制造業和新能源投資卻均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率,其中,裝備制造投資增長了1.5倍。
以新能源產業發展為例,2010年以來,青海省把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的突破口,先后出台一系列新能源產業規劃以及相關扶持政策,推動新能源發電裝機實現了“每年100萬千瓦”的增長。
國家電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青海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874.35萬千瓦,佔全省電源總裝機的35.42%。同時,光伏發電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光伏制造業的快速成長,青海省已建成投產光伏制造企業12戶,累計完成投資超過150億元,實現產值超過100億元,帶動1萬余人就業。
在新材料產業領域,青海先后制定《青海省“十三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和《青海省鹽湖鋰資源開發利用暫行辦法》等規劃和扶持政策,多渠道加大鋰資源產業鏈投資力度,實現了從“鋰資源大省”向“鋰產業強省”的轉變。目前,青海省已建成碳酸鋰產能3.8萬噸,在建產能達9萬噸,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碳酸鋰生產基地。
“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已成為青海的支柱產業。”青海省統計局副局長康玲介紹,目前,青海新能源產業在工業中的佔比約為15%,基本形成了光伏和鋰電兩大完整產業鏈條﹔而新材料產業則形成了新型輕金屬合金材料、新興化工材料、新興電子材料等產業體系。(新華社西寧9月12日電 記者駱曉飛)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