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叢民 通訊員 馮萍
2017年09月12日10:39 來源:《工人日報》
“法院特事特辦,很快就給我們解決了欠薪,感謝法院。”張寶利對記者說。
前不久,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法院工作人員先后6次召集當事人,為涉及96名職工的勞動關系糾紛案件進行調解,張寶利正是96名職工中的一員。最終職工討回了被拖欠的工資,這起在當地影響較大的討薪案由此化解。
張寶利和工友們的討薪案件得以提前化解絕非個例。記者從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了解到,去年全省法院近20%的民商事糾紛在訴前化解,新收案件增幅連續4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如今在山東各地,有了糾紛先通過調解、和解等方式來化解,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山東法院多年來持續推動完善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糾紛在訴前調解中得到平息
張寶利所在的張店區一家村辦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出現周轉資金短缺,一時陷入經營困境,拖欠了96名職工數月的工資。工人多次上訪,后經仲裁程序后,訴至法院。
張寶利說,工友們和企業交涉了大半年也沒有結果,如果把打官司的程序走完,還不知道要等多長時間,判決結果能否得到順利執行還是未知數。
針對案件實際,法院建議職工採取人民調解和司法確認的方式,這相比訴訟程序更快捷,且不收任何費用。隨后,法院指派法官通過聯動調解機制,多次對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並與該企業所在村委進行協調,最終由村委出面擔保籌措資金,用於解決村辦企業急需,很快就使這起涉及近百名職工的集體欠薪案圓滿審結。
記者了解到,為做好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這項工作,山東高院先后印發了《關於推動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意見》《關於深入推進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的實施意見》等規范性文件,與省司法廳聯合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的意見》﹔並且,在基層法院及人民法庭設立人民調解工作室、人民調解窗口,積極參與基層網格化管理,形成了“以點帶面、共同發展、整體推進”的良好局面。
淄博市沂源縣魯村鎮的齊寶華和齊立運是多年的老鄰居,兩家因翻建房屋發生糾紛,經村委、鎮司法所多次調解未果,齊寶華到當地法庭要求立案。立案法官沒有急於立案,而是與常駐法庭的人民調解員老韓一起趕到雙方家中,招呼兩家仔細算起了賬。從經濟賬到信譽賬再到時間賬,賬還沒算完,兩家緊張的氣氛就逐漸淡了下來,對糾紛中各自的過錯也有了數。最終,在法官和老韓耐心的調解之下,雙方達成協議,握手言和。
“沒打官司問題就解決了,真舒坦。”跟法官告別后,齊寶華深吸了一口氣,如釋重負。
“五筆賬”引導理性化解糾紛
矛盾發生后,如何讓當事人了解和選擇非訴訟渠道?
立案登記制改革實施以來,面對案件數量不斷增長的壓力,山東法院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中,積極推行“訴訟風險五筆賬”做法,引導當事人算好親情賬、信譽賬、時間賬、經濟賬、風險賬“五筆賬”,讓當事人理性化解矛盾。去年以來,濰坊市有54.6%的當事人在訴前算好“五筆賬”之后,自願選擇了和解、調解等非訴方式。
設立訴調對接中心、建立訴調對接工作站、配備專職調解員、建立網絡調解機制、落實律師代理申訴制度、開展訴前輔導甄別……山東各級法院不斷優化內外資源配置,織密縱橫交錯的調解網絡,實現了糾紛的有序分流和高效化解。
莒縣城陽街道農民工李某不久前在某建筑工地上干活時,不慎從吊塔上摔下,經搶救無效死亡。死者家屬聞訊紛紛趕來,情緒激動,圍堵沖擊建筑工地,致使建筑單位一度停工。
為維護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維護死者家屬的合法權益,城陽法庭接到當事人求救后及時介入,聯合鎮司法所工作人員、社區干部、村司法聯絡員進行上門訴前調解。經過連續兩天的聯合調解,終於促成雙方達成了和解協議,由建筑單位一次性賠償死者家屬59萬元,雙方當事人皆表示滿意。不僅維護了死者家屬的合法權益,也保障了生產企業的正常經營。
立足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
山東法院在大力推行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同時,立足本地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探索、實施了許多有特點有亮點的便民、利民新舉措,極大地豐富完善了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工作的內容。
青島中院主動與市綜治委等17部門聯合,建立起市、區、街道和社區四級排查調處工作網絡﹔加強與人民調解組織、社團行業組織、行政機關及公安檢察機關“四類對接”,實現聯動化解矛盾糾紛﹔打造人民陪審員、專家、律師與專職調解員四支隊伍,僅特邀專家調解員隊伍就有50余名專家。
濟南歷下區法院與司法局聯合開展“能動司法、服務社區”工作,在13個辦事處設立工作站,在98個社區設立工作室﹔與人社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在交警隊成立道路交通事故法庭,2012年以來交通事故糾紛調解率達47.7%,平均審理期限縮短了近30天。
據了解,目前,山東三級法院全部成立了指導人民調解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指導人民調解工作的業務部門﹔有103個法院設立了訴調對接中心,配備專門人員,實現了工作的歸口管理。截至目前,全省法院共協助培訓人民調解員3萬余人次,指導人民調解組織調處各類糾紛5萬余件,審理司法確認案件9000余件。
依托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職工群眾解決糾紛有了更多元的選擇,遇事靠法律成了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