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生態風吹綠日喀則

2017年09月10日10:4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生態風吹綠日喀則

  【砥礪奮進的五年·西藏新發展新面貌】

  雅魯藏布江上游南木林段,一片3萬畝的綠洲出現在北岸,這對當地人來說是一個奇跡。很多外來者欣賞著江水的壯麗和飄逸,卻未必曉得一直以來江岸的蒼涼與沉重。

  日喀則市南木林縣63歲的藏族老人赤列回憶說:“冬春季節,起風就起沙,屋裡不敢開窗,人睜不開眼睛。”——這是對很多年前雅魯藏布江沿岸局部地區生態環境的真實描述,戈壁荒灘布滿碎石,植物蹤跡難覓,風沙隨時襲擾人們的生產生活。

  如今用了5年時間,日喀則人以堅持不懈的奮斗,讓赤列老人描述的景象成為過去。眼前的雅魯藏布江畔綠意盎然,成林的榆樹、青楊樹、柳樹枝葉舒展、茁壯成長。一場以“生態興則文明興”為精神內涵的變革,不僅大大改善了江畔的生態環境,也悄然而深刻地影響著當地人的思維和觀念。

  “讓樹苗長得高高的,是我現在最想做的事!”

  當時沒有人相信,那種沙地能種出樹來。“不可能成功的!戈壁灘寸草不生,我們祖輩都嘗試過種樹,完全是糟蹋樹苗。”2013年,聽說家鄉要籌劃造林示范點,赤列和許多村民一樣不相信。在高寒而貧瘠的青藏高原,樹的成活仿佛只是一種奢望。

  2012年黨的十八大號召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重要戰略思想。2013年底,西藏自治區“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開始醞釀,保護生態、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環境成為自治區的重要戰略。“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確立了“雅江兩岸百萬畝生態區”的建設目標,日喀則的“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態示范區”作為啟動地,在2014年3月鏟下了工程的“第一鍬”。

  “防風固沙,迫在眉睫。老百姓不相信,那我們就用事實說服他們。”南木林縣縣長王頂峰介紹,“縣委、縣政府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市縣鄉和林業部門齊抓共管,分片負責造林工作。干部、專家根據當地土壤、水源、立地條件,對規劃設計、苗木質量、挖坑標准、栽植技術等多個環節都進行了仔細研究。”

  幾個月后,“奇跡”發生了。“樹真的活了!”看到連成行的沙棘茁壯成長,赤列不再猶豫,他和許多曾經不願意種樹、不相信能成功的藏族村民一起,當年就主動加入到植樹造林的隊伍裡。

  不到3年,示范區累計完成植樹造林3萬多畝,栽植榆樹、柳樹、藏川楊、紫穗槐、沙棘等各類苗木超過170萬株,建設綠色走廊林網超過50公裡,“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生態建設格局初步形成,並組建了一支60人的示范區管護隊。赤列在2014年成為管護隊員,主要負責灌溉、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圍欄維護、冬季樹木養護和防火等工作。

  南木林縣林業局局長次仁頓珠介紹,氣象部門初步統計,示范區在2016年沙塵天氣次數同比減少1/3,核心區氧氣含量提高5%、空氣濕度增加10%。風沙小了,江岸綠了,昔日的戈壁荒灘變成了如今的生態綠洲。

  “年輕人可能體會不到我的心情!風裡不夾沙子,空氣是甜的——這是我的家鄉日喀則。讓樹苗長得高高的,是我現在最想做的事!”赤列說。

  “這碗‘生態飯’,不僅要讓群眾吃得飽,還要吃得好!”

  43歲的小赤列(因與上文赤列同名,文中稱之“小赤列”),2000年時因生活貧困舉家遷往艾瑪鄉,開始了當地早期的護林工作。“那時做護林工作,每年每畝能得到3元錢的補助。比原來好一些,但日子還是窮。”

  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不適宜大多數動植物生存,種活一棵樹的難度和代價都比內地高。能否把植樹護林的“小赤列”們帶出貧困的泥淖,考驗著當地的黨員干部。於是,參與早期護林工作的貧困戶成為南木林示范區管護隊優先招聘的對象。對於其他貧困村民,干部們挨家挨戶作思想工作,同樣優先招聘他們到示范區就業。

  2014年,小赤列加入到南木林示范區管護隊,每年有1.3萬元左右的工資,植樹造林期間參加植樹還能得到每天100元的補助。“一年下來,我的收入能到3萬元!”這是幾年前小赤列“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說:“吃‘生態飯’,讓我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2015年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富民興藏”是中央治藏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藏干部們的工作目標更加明確了:生態建設、綠色發展,最終也必須以增進各族群眾的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近期,干部們正在忙於沙棘林產業的調研工作,他們希望沙棘林能達到形成副產品產業的規模。王頂峰說:“這碗‘生態飯’,不僅要讓群眾吃得飽,還要吃得好!”

  南木林縣縣委書記次仁頓珠(與縣林業局局長同名)說:“示范區啟動以來,僅通過參與植樹和管護兩項工作,就為群眾增收將近3500萬元,因在示范區就業而脫貧的當地村民超過800人,形成了群眾增收與生態建設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

  日喀則人自己琢磨著吃好“生態飯”,援藏省市和干部們也在源源不斷送來“好菜”。2015年山東援藏項目在艾瑪鄉恰熱村投資建設了一處890畝的苗圃基地,主要生產藏川楊、竹柳、榆樹、新疆楊等多種優質苗木。雖然還未全面建成,但2016年苗圃已出苗6萬株,實現經濟效益200多萬元,同時解決了當地30多名藏族村民長期或短期的就業。

  “這一草一木是雅魯藏布江邊人生活的希望”

  站在雅魯藏布江邊遠望,已長得快一人高的沙棘形成了一道綠色的屏障。

  “中國沙棘,生命力頑強,根系蔓延到哪裡,苗就冒到哪裡,不怕環境惡劣!”次仁頓珠局長經常向管護隊員這樣介紹這一樹種。

  藏族管護隊員西洛很喜歡次仁頓珠的這番話:“這不就是我們嗎?我們也不怕條件差、工作苦!我們種的樹,都是要留給子孫的。”

  “今年夏天我一個人種了兩三千株樹了!”小赤列很為自己對生態改善所作的貢獻感到驕傲,他感慨地對記者說,“這一草一木不只是自己家人的經濟來源,不只是日喀則人生活的依靠,它也是雅魯藏布江邊所有人生活的希望。”

  這個曾經隻有能力、精力為一家人的生計殫精竭慮的農民,如今開始關心起整個青藏高原的生態狀況。讓他高興的是,他的大女兒索朗曲珍今年也參與了植樹造林﹔像這樣投入到西藏“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中的人,越來越多。小赤列明白:參與的人越多,西藏的生態環境自然會越來越好。

   (記者 彭景暉)

(責編:姜萍萍、楊麗娜)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