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2017年09月07日09:38 來源:北京日報
東四街道配合胡同風貌整治工作,試點在流水巷、流水東巷、鐵營胡同、鐵營南巷胡同內修建固定花池20余個,花架220多延米,擺放花箱30余個,引導大家共同美化身邊環境,提升胡同居住品質。 記者 孫戉攝
東四流水巷,緊南頭兒今年新搭了一片花架,白胖胖的葫蘆、黃澄澄的南瓜、開紫花的扁豆、又綠又長的絲瓜爬了滿架。青灰色的房檐底下,還有盆栽的玉簪、指甲草、月季、吊蘭、四季海棠……
“我管這叫‘都市裡的鄉村’,你看像不像?”流水巷17號男主人劉志高,坐在架子下面乘涼,語氣很是愜意。跟他做鄰居的安素雲大媽,各樣兒花草種得更多,光這兩家的花架,就給流水巷添了不少生機。“下個月‘十九大’就開了,我敢說之后咱北京城的胡同更得漂亮。”安素雲說,語氣裡洋溢著自豪與期盼。
背街小巷私搭亂建的小煤棚拆了,牆角的堆物堆料挪走了,騰出來的空地正好用來栽花補綠。流水巷所在的東四六條社區,今年成立了胡同“花友匯”,街道給發花籽兒,砌花池,搭花架,加入“花友匯”的各戶負責平時管養。流水巷和附近的幾條胡同,今年共增加固定花池20多個,擺放花箱30多個,還搭建了220多延米的花架。街巷拐角、公廁周邊,能用的空地幾乎都用上了。
種的花草也接地氣。石榴、月季、鳳仙、薔薇、丁香、西府海棠,都是過去老北京胡同四合院兒裡常見的植物,既好看又討喜。而像絲瓜、南瓜、葫蘆、貓耳朵扁豆、青紅椒、茄子,種在門前,又是景兒,又是果菜。“平時也不摘,就留給大伙兒看。”鐵營南巷1號院的李健每天伺弄滿架的葫蘆,不亦樂乎。
總書記幾次視察北京的重要講話,指明了精細化治理大城市的方向。本市結合背街小巷環境綜合整治,今年東城區和西城區將分別完成511條和912條胡同街巷的綠化美化提升。通過小微增綠、立體增綠,改善平房區的居住環境,為胡同居民送去綠蔭和花香。護國寺有條知名的胡同,名叫“百花深處”。今年,老城千余條胡同小巷都將變作名符其實的“百花深處”。
北京老城區,一條胡同有一條胡同的故事,一條街巷有一條街巷的文化底蘊。不少胡同在提升綠化景觀時,還融入了特有的文化元素。
西城區東椿樹胡同,今年利用整治后的人行步道建起一處微公園,由“時晴椿蔭”、“錦繡春香”、“殿春花香”、“榮春滿園”4個景點組成,個個都蘊藏著文化典故。景點“殿春花香”是一架繁茂的紫藤。據歷史記載,紫藤是過去椿樹一帶尋常百姓家種得最多的植物,還被不少名人寫進詩句裡。“榮春滿園”的垂花門前,立著一尊戲曲人物雕像。這說的是椿樹胡同曾經是眾多曲藝名人的居住地,余叔岩、荀慧生、尚小雲、金少山、高慶奎等都曾在這裡居住。
“胡同綠化,雖然規模都不大,但種什麼,怎麼種,還得聽街坊們意見。”大柵欄三井社區黨委書記郭淑靜說,這彼此一合計,又增進了鄰裡間的情誼。
三井社區所轄的笤帚胡同,過去從東頭到西頭250米,沒有一個歇腳的地兒。今年,胡同口拆違拆出10余平方米空地,社區召集街坊們聚在一起議了幾次,最后決定建一處“胡同客廳”,即在木質廊架上種向上攀援的紫藤、地錦,同時架設折疊式座椅,這樣一來,住戶們既享受到了綠蔭,又多了休閑聊天的去處。現在,建設方案已經審定,預計10月份“胡同客廳”就能建成。
利用騰退空間“留白增綠”,本市城六區的背街小巷綠化美化提升正在全面推進。除東城、西城外,海澱、朝陽、豐台、石景山四區也將完成74條胡同街巷的綠化美化提升。市園林綠化局表示,城六區今年將有1497條胡同街巷完成綠化美化升級,居民出門500米見綠地覆蓋率將從72%提高到77%。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