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2017年09月05日10:32 來源:當代黨員
2017年7月31日,重慶市潼南區太安鎮。
朴真有機農庄裡,工人們正在採摘有機蔬菜。
這些採摘蔬菜的工人,都是當地的村民。以前,他們靠分散種植生活,現在,他們在農庄工作,拿工資生活。
朴真農庄,是潼南區引進的首家有機蔬菜種植企業。
潼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立后,潼南農業開始轉型升級。引進朴真有機農庄,只是謀求新發展、拓展產業鏈的一環。
“土地,是村民生存的根。我們想拉長農業產業鏈,激活土地資源,改善村民的生活。”潼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相關負責人說。
在太安鎮,朴真農庄建有1000多畝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這些有機蔬菜,是通過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証中心認証的。
為保証蔬菜品質,在完成採摘后,工人們會把蔬菜送到2000平方米的低溫冷藏車間,進行自動分揀包裝,再冷鏈配送至重慶主城的八家門店。
“單產比普通蔬菜低40%,產值卻高出5倍以上。”朴真有機農庄的董事長鄭凌雲說,“目前,憑借市場旺盛的需求,這些有機蔬菜創造了1000多萬元的產值。”
跟著這些產值增加的,是工人們的收入。現在,他們的年收入增加至10萬余元。
從一塊田地、一種業態、一個品牌開始,潼南區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打造鄉村“新面貌”,開啟村民“新生活”。
跟朴真有機農庄的工人們一樣,在重慶科光潼農股份有限公司,村民也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
這是一家研究、生產、經營蔬菜和糧油種苗的農業科技企業。
科光潼農公司成立之初,村民王英把土地流轉出去,來到這裡負責種苗嫁接工作。
“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幾倍。”王英笑著說,“土地流轉費和嫁接工作的工資加起來,現在年收入近8萬元。比我們去外面務工或者‘單干’強。”
事實上,從朴真有機農庄到科光潼農公司,從傳統農業基地到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在潼南區引進農業項目、培育農業企業的背后,構筑的不僅是一條產業線,更是一條民生線。
目前,潼南區太安鎮、柏梓鎮、崇龕鎮的27個村125個社,都被納入了潼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規劃范圍。園區內,檸檬種植面積約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約7.8萬畝,入園企業104家,農業總產值12億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13006元。
其中,核心區裡有注冊企業22家,農業總產值2.4億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4260元。
“下一步,我們要健全農業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增強農業科技含量。”潼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相關負責人說,“脫貧,只是第一步。通過這種方式,是想扶上馬后再送一程,鞏固扶貧成果,建立‘造血’機制。”
【基層心聲】
以前,是守著田地、守著庄稼過生活,日子緊巴巴的。現在,潼南區打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我把土地流轉出去,到農業企業做事,按時拿工資,多勞多得,生活跟著有了盼頭。
——潼南區太安鎮罐壩村村民 秋全英
離貧困越來越遠,與富裕越走越近。金融扶貧政策放寬后,我們有資格享受政府提供的紅利。現在,我們通過貸款,做起了自己的產業,生活比過去更有希望了。
——奉節縣平安鄉茨竹村村民 魯喜祥
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幫助還沒脫貧的貧困戶發展產業,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並將現在的脫貧成果加以鞏固。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南賓街道黃鶴村扶貧駐村工作隊隊員 張天湛
(重慶《當代黨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