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府研究室課題組
2017年09月05日10:44 來源:先鋒
分享經濟是依托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海量閑置資源,實現供需雙方有效對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新型經濟業態和模式,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課題組對成都市摩拜單車、OFO單車、Airbnb、人人快遞等分享企業進行了深入調研,對成都市分享經濟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度剖析,提出了加快成都市分享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成都市分享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
(一)分享經濟成為熱點
2016年3月,分享經濟首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隨后國務院出台鼓勵分享經濟發展系列政策,分享企業快速發展。比如,在共享單車行業,2016年11月中旬共享單車進入成都市場以來,發展勢頭迅猛,特別是今年入春以后,共享單車呈井噴式發展。截至4月15日,成都市擁有摩拜、OFO、一步、Bluegogo、熊貓等共享單車品牌,單車總量超過50萬輛,注冊用戶數超過460萬,累計騎行1億人次,日均騎行超過300萬人次,單車日均騎行超過6次,共享單車出行已成為市民第二大出行方式。又如,在物流眾包行業,成都市相繼涌現出駒馬物流、物流QQ、人人快遞、際鏈供應鏈集托網等平台物流眾包企業,這些企業先后獲得騰訊、高榕、紅杉、鐘鼎、海爾等知名投資公司上千萬乃至幾億元的投資,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
(二)分享領域深入拓展
目前,成都分享經濟模式已滲透於交通、住宿、醫療、生活、旅游、生產、資金、知識、技能等諸多領域,由使用權替代所有權的生活方式逐漸改變著人們原有的消費觀念。比如,在共享汽車行業,當前已有多家新能源共享汽車搶灘成都市場,盼達用車、上海EVCARD、Smart等企業紛紛在成都市車站、機場、景區等出行需求熱點區域布設站點,打造新能源汽車綠色出行全網通道。又如,在物流眾包行業,植根於成都本土的人人快遞,以傳統快遞落地配業務為突破口,整合傳統快遞公司同一商圈訂單,建立微倉統一配送,用眾包配送解決最后一公裡配送難題,人人快遞網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蘇州等39個城市設立分支機構開展業務,擁有千萬級會員、數百萬級自由快遞人,日單量高峰近30萬單。再如,在房屋短租行業,2016年美國Airbnb在成都市房客增速達500%,增速遠高於其他一線城市,規模僅次於上海和北京。
(三)分享平台快速崛起
隨著分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分享平台企業紛紛崛起,為供需雙方提供了信息資源,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閑置資源配置效率。比如,在分享醫療行業,2016年10月四川微醫互聯網醫院在線診療平台在成都上線,開啟了成都醫療服務共享新模式,醫院通過全國家庭健康服務平台西南中心,讓每位家庭醫生都擁有一個移動簽約服務平台,利用空閑時間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健康咨詢等服務,患者足不出戶就可享受全國優質醫療資源。截至2017年3月16日,該醫院共上線8081名醫生,預約挂號服務患者3.3萬人,在線問診服務患者7萬人。又如,誕生在郫都區菁蓉鎮的嗒嗒配貨互聯網出行平台,解決了貨車司機和貨主對接的“痛點”,不到一年時間用戶數超過5萬,今年用戶數有望增長6倍。再如,錦江區與豬八戒網合作共建成都“互聯網+”創新創業綜合示范區,該網整合線上線下資源,聚集數量眾多的分享經濟創新創業群體,提升了創新創業效率。
(四)市場監管不斷加強
面對分享經濟迅猛發展的勢頭,政府堅持以市場配置資源、規范監管為手段,出台系列配套政策,促進分享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比如,在規范共享單車管理上,今年4月成都市交委、公安、城管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共享單車管理的工作方案》,建立共享單車“3+7+N”會議協商制度,即由市交委、市公安局、市城管委3部門,五城區、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7個區域,N個共享單車運營企業參加的會議協商制度,及時解決共享單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對共享單車運營企業的監督管理和服務質量考核。
二、成都市分享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法律法規不完善
分享經濟具有典型的網絡化、跨區域、跨行業特征,現行法律法規難以適應分享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現行法律對網絡平台企業的性質認定、行業歸類、新型勞資關系、從業者和平台的稅收征繳等尚無明確規定,分享經濟企業活動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甚至有違法經營嫌疑,分享經濟的發展對現有的法律法規及制度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比如,在互聯網醫療行業,《執業醫師法》規定,醫師禁止未經親自診查,簽署診斷治療文件﹔《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規定,不得從事網上診斷和治療活動,在線診療方式與當前法律存在一定沖突。又如,在房屋短租行業,Airbnb企業反映,現行法律法規無法適用於房屋分享新業態,社區治理、稅收等問題不容忽略,創新發展與依法行政之間容易出現矛盾。
(二)政策體系不健全
面對分享經濟的快速發展,成都市先后出台了規范分享經濟發展的配套政策,促使分享經濟企業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發展軌道。但從總體上看,分享經濟發展勢頭迅猛,涉及行業眾多,政策儲備嚴重不足。比如,人人快遞網作為全國代表性的眾包分享經濟平台,雖然收集了超過千萬人的數億條交易數據及行為數據,形成了龐大的個人信用記錄數據庫,但由於全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關政策不配套,加之供需雙方都是陌生的個體,企業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依然面臨諸多信用風險。
(三)監管方式不適應
當前,成都市分享經濟處於發展初期,其服務和產品的安全性、標准化、質量保障體系、用戶信息保護等方面面臨諸多新的課題,現行的監管方式難以適應分享經濟的快速發展。比如,在共享單車行業,摩拜、OFO、一步等企業進入成都市場后,紛紛加大投放數量,規模化搶佔市場,單車數量在部分缺乏監管區域“野蠻生長”,不可避免帶來局部區域供大於求、車輛缺乏充分維護、隨意佔道擺放等問題。同時,由於少數市民不文明用車甚至破壞私佔等行為,給管理執法部門帶來極大執法難度,增加了城市管理成本,倒逼城市管理方式創新。
(四)統計指標不完整
現有統計體系難以界定和衡量分享經濟發展的規模、水平、速度和對經濟增長、就業等的實際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決策層對分享經濟發展的判斷以及政策制定。在行業分類體系上,分享經濟具有參與者分布廣泛分散、業態跨界融合、組織邊界模糊等特點,現行行業統計體系難以對分享經濟進行准確統計。在行業統計指標上,成都市分享經濟既涉及汽車、房屋、辦公空間等實體物品分享,也涉及知識、經驗、技能等虛擬物品分享,行業差異性較大,統計口徑多樣,尚未建立標准的統計指標體系。
三、推進成都市分享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完善配套扶持政策
分享經濟發展處於起步階段,需要政府制定適應分享經濟發展的融資、財稅、採購等政策體系。一是完善投融資政策。建議制定扶持分享經濟發展的專項政策,引導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等機構投資分享經濟企業﹔鼓勵金融機構針對分享經濟企業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開展產業鏈融資、商業圈融資、企業圈融資等創新,降低小微分享經濟企業貸款准入門檻。二是完善財稅政策。建議設立分享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對分享經濟企業設施建設進行財政補貼,對社區或企業共建的分享性公共基礎設施項目進行財政補貼﹔建議研究完善適合分享經濟特點的稅收征管措施,加強平台企業與稅務系統的對接,加快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管理。三是完善採購政策。建議更新採購目錄,推動拼車、短租房等分享經濟服務業進入政府採購體系,鼓勵探索用分享經濟資源替代所需資源的運行模式。
(二)強化技術支撐手段
分享經濟是互聯網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技術創新是分享經濟的安身立命之本。一是加快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建議市級相關部門著力推動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引導分享企業運用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提升分享經濟平台核心競爭力﹔加快推動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產業與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不斷拓展分享經濟發展空間。二是加快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建議引導企業採取自主研發和合作研發等方式,在移動通信、智能制造、導航定位、機器視覺、圖像識別等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共享經濟發展提供核心技術支撐。比如,OFO企業通過和華為、中國電信、北斗導航等企業合作,共同研發基於新一代物聯網NB-loT技術的共享單車智能解決方案,中國電信為OFO提供無線網絡資源,華為為OFO提供NB-IoT芯片和網絡技術支持,著力破解企業面臨的智能技術難題。三是加快推動數據開發利用。建議持續推進大數據在政務服務、民生服務、城市管理、重點行業等領域的示范應用,推動分享經濟快速滲透到諸多行業和領域﹔推動民生服務領域數據資源共享交換和開發利用,為分享經濟企業資質審核、經營許可、勞動保障等環節提供信息服務。
(三)培育壯大分享平台
分享經濟平台是分享經濟發展的核心和載體,需要加快推進分享平台建設,做大做強平台企業,培育壯大本土平台企業。一是加快推進分享平台建設。建議按照“互聯網+”思維,鼓勵和引導分享企業建設以成都為運營中心的區域性分享經濟信息平台,形成集信息發布、在線交易、數據交換、跟蹤追溯、智能分析、軟件應用等功能為一體的分享經濟信息“雲+智慧”服務平台。二是做大做強分享平台企業。建議引導分享平台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並重組、合資合作或建立戰略聯盟等形式,實現企業體制創新、服務內容創新,拓展增值服務和高端服務,形成一批技術水平先進、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較強的大型現代分享企業集團。三是培育本土分享平台企業。建議圍繞成都市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在交通分享、空間分享、知識分享、科研設備分享和商務流通分享等重點領域,著力培育10個以上國內知名、行業領先的本土分享經濟平台,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做實做大做強本土平台企業。
(四)創新監管治理方式
分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倒逼政府監管和治理方式創新,應堅持包容性治理,按照審慎監管、底線監管、事后監管、協同監管的思路,促進分享經濟發展。一是強化機制創新。建議加強分享經濟發展行業指導,運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創新網絡監管手段,探索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體系,加快網絡交易監管服務平台建設,建立與分享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監管機制。比如,在共享單車監管上,可採取“部門監管、街道參與、公司主辦”的網格化區域監管機制,共同推進車輛管控和行業發展。二是強化行業監管。建議圍繞生產能力、創新資源、生活服務、產能設備、科研儀器、緊缺人才、知識技能、教育資源、公共交通、房屋租賃等服務領域,著力完善分享監管機制,規范創新企業行為,防范個人隱私泄露、公共數據安全等系統性風險。三是強化協同監管。建議引導平台企業、產業聯盟、用戶群體建立完善的准入制度、交易規則、質量安全保障、風險控制、信用評價機制、用戶信息保護等監管治理體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功能,推動出台行業服務標准和自律公約,促進協調溝通、資源共享、標准建設和行業自律。
(五)優化發展生態環境
分享經濟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順應新興產業發展趨勢,持續優化行業發展生態環境。一是完善地方法規。針對分享經濟發展實際,制定分享經濟細分行業標准和管理辦法,及時調整不適應分享經濟發展和管理的地方法規,規范營運企業和消費者行為,支持和引導分享經濟健康發展。二是放寬市場准入。建議清理制約分享經濟發展的行政許可、商事登記等事項,探索建立分享經濟負面清單,制定分享經濟禁止類、限制類負面清單目錄,放寬市場准入條件。三是健全信用體系。建議加快推進成都社會信用特別是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將分享經濟交易的誠信記錄納入信用體系建設目錄,推動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四是加強統計監測。建議建立分享經濟行業分類標准和統計指標體系,運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多渠道收集數據,有效統計分享經濟對GDP、CPI的影響和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為政府決策提供精准數據分析。五是強化權益保護。建議引導平台企業建立健全消費者投訴和糾紛解決機制,制定適應分享經濟新業態的保險政策,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加大涉及分享經濟專利、版權、商標等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規范分享經濟市場秩序﹔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積極引導市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加強自律,嚴厲打擊破壞共享設施設備和影響行業發展環境的行為,促進分享經濟規范有序健康發展。(作者:牟新雲 鄒克儉 張義 胡藝迪 趙閱)
(成都《先鋒》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