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君 劉玉榮
2017年09月01日10:46 來源:內蒙古日報
“總部總部,我是大黑山。今天上午10點至11點觀測,我區域沒有火情。請指示!”伴著陣陣鬆濤和呼嘯的山風,鏗鏘有力的匯報聲通過對講機的電波從大黑山的高塔傳回總部……
內蒙古大興安嶺綽爾林業局防火辦大黑山瞭望站瞭望員鄭洪山正在匯報。大黑山是呼倫貝爾境內的第一高峰,海拔達1600.2米。氣候環境惡劣,高寒、大風,山上的樹長不高,幾乎不超過10米,人稱 “老頭樹”。大黑山瞭望塔就矗立在大黑山山頂,塔高22米,是綽爾林業局重要的防火基地,像一雙眼睛似的注視著42.65萬公頃的生態功能區。
大黑山瞭望站分兩個班,10天一倒班,一班兩個人,兩個人隨時更替,每天上塔13個小時,每隔兩三分鐘瞭望巡查一次。日月交替,瞭望員們終日在高山峰頂,攀上22米高的瞭望塔,人在半空搖,雲在腳下漂,注視著林海中的每一個角落,恪盡職守,護衛塔下那片綠色海洋。
1986年,鄭洪山正式成為一名瞭望員。當年還是一個18歲的小伙子,一晃31年過去,他從一名風華正茂的青年,變成一位霜染青絲的中年人。
時過境遷。如今鄭洪山還依稀記得,18歲那年,他參加工作時就覺得能當一名瞭望員很光榮,就申請去大黑山。大家都說這小子有點傻,那麼艱苦的地兒還主動去。他卻一頭鑽進林子。他說,“我是林區的孩子,是森林養育了我。我長大了,就要回饋大山這份厚重的愛,守好這座山,看好這片林。”
鄭洪山負責看護的大黑山從山腳到山頂,要穿越森林、溪流,還有凹凸不平的“毛毛道”,2個小時能到山頂,就是相當快的了。因此,帶好10天口糧和飲水,沒有特殊的情況鄭洪山和隊友陳玉峰都不會下山。一到春天,出行就得“摸爬滾打”。鄭洪山說,以前,他們都是從能搭到車的地方,找個樹杈,挂一雙能趟泥的爛鞋,上山時換上趟泥進山,下山時再穿上,到了有車位置再挂上,等下個班上山時再穿。
31年來,鄭洪山住過帳篷、板夾泥房、小磚房,吃水也從飲雪水、坑窩子裡的水,到現在,防火辦從山下拉水送上山。從小黑屋發展到夜晚燈火通明,看上了電視。“真是變化大了!條件不艱苦了,更要奮斗了。”鄭洪山說。
歷經風雨的錘煉,鄭洪山成為瞭望員預警預報行業的“專家”:上塔快,22米高的瞭望塔,他隻需要10分鐘就可攀爬到崗﹔業務水平響當當,在綽爾林業局的地圖上任意指出一處,他不假思索地就可以報出林班、面積、樹種、附近情況等信息,准確無誤。
大黑山礦石多,瞭望塔上的羅盤指南針有偏差,無法准確定位,森林一旦有了火情,即便是瞭望員第一時間發現了,也無法准確地說出具體的位置,給扑救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鄭洪山望遠鏡、羅盤、地圖一天拿起放下上千次,在一次次實驗后,終於確定了定位標志物,有了標志物,就能准確報出火點的方位了。
一次,大黑山接連打干雷,才下塔的鄭洪山立刻又爬上塔,360℃無死角地觀察著生態功能區的情況,在五一六支叉線發現煙柱,出現火點,他立刻報告防火辦,防火辦立即就近調遣五一林場扑火,僅半個小時,這場雷擊火就被扑滅了。
還有一次,在塔上值勤的鄭洪山發現紅花爾基方向有煙柱,有火情發生,他立刻報告防火辦,防火辦第一時間通知紅花爾基,使大火及時扑滅。紅花爾基已經超過他的瞭望范圍,人們都說他是“千裡眼”。
今年雨水偏少。3月份以來,天氣預報連續發布森林火險橙色預警,內蒙古大興安嶺多處發生火情火災,春季森林防火形勢極為嚴峻。而大黑山,山下5、6級風,上山就能達到7、8級,瞬間風力甚至達到10級以上。“風大時,不能下塔,一是工作緊要期,得時時觀察森林情況﹔二是人也下不去。在上面,就感覺人比紙厚不了多少,風一吹就能把人吹跑。”鄭洪山說。
2015年,鄭洪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以前我不敢提交申請書,是覺得自己和周圍的黨員還差得很遠,經過這些年的不斷努力,我才鼓足了勇氣。有一天我真的退休了,單位如果還需要我,我就再回來當瞭望員,這個工作還沒干夠呢!”鄭洪山說著眼圈有些發紅。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