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23日11:01 來源:光明日報
北航的航空航天博物館。
志願者在北航實驗室“月宮一號”艙內工作。
北航教學科研樓“新主樓”。
北航師生慶祝神舟十一號發射圓滿成功。
數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足跡】
1952年,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大學成立了。當時的北航由8所院校的航空系合並組建,百廢待興,看起來似乎有些倉促,需要更多磨合。然而當年第一批入學的500多名學生中,卻走出了7名院士、一批卓有建樹的科學家和領軍人才。
今天,這所大學穩健地走過了65年,那些第一批入校的少年早已青絲換了白發。十月校慶日,他們想要為母校送上一份禮物——一塊鐫刻著“空天報國”四個字的石頭。“空天報國”,正是北航65年來的精神寫照。
空天夢助推中國夢
如果你還記得閱兵中殲-15戰斗機的英姿,一定要記得背后默默付出的人——殲-15戰斗機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在完成所有工作后,在殲-15海試起降訓練取得圓滿成功之時,他卻不幸突發心臟疾病永遠離開了我們。
羅陽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78級學子,他的師弟,北航79級學生孫聰是殲-15戰機的總設計師。
戰機升空后,英雄卻遠行了。噩耗傳來,北航師生心中滿是難過和不舍。羅陽的老師,年過八旬的蔡德麟老師失聲痛哭,在唁函中寫道:“羅陽,你是最讓我們驕傲的學生!羅陽,你是最讓我們心疼的學生!”
心疼、敬佩、驕傲,在北航學生心中,“羅陽學長”也許已經化作豐碑。但同時,他也化身校園原創音樂劇的主角,在北航校園裡一年一年傳唱下去。羅陽的事跡傳開后,2012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羅陽同志不幸因公殉職,我謹致以沉痛的哀悼,並向他的家人表示深切的慰問。羅陽同志秉持航空報國的志向,為我國航空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英年早逝是黨和國家的一個重大損失。要很好地總結和宣傳羅陽同志的先進事跡,廣大黨員、干部要學習羅陽同志的優秀品質和可貴精神。
在北航,有羅陽、孫聰這樣的中流砥柱,也有一代代奠基者,他們用自己的智慧鑄就登天的階梯、向上的燈塔。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號”升空了。44年后,2004年春天,北航建校后第一批學子、“神舟”飛船總設計師、也是當年東方紅號技術負責人之一的戚發軔和同事一起,把設立“中國航天日”的提案呈交給全國政協。2016年3月,國務院批復將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在戚發軔心中,這個日子,是航天工作者的節日,也是作為北航學子的節日。
第一枚導彈、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衛星、第一艘試驗飛船,都有戚發軔的身影。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也從這裡發軔了。
今天的北航學子中,有多少是未來的戚發軔、孫聰、羅陽?讓時間給我們答案。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他們把匠心投入到“神舟”“天宮”“月宮”這樣浩瀚的星空征程,也結出了累累碩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傳部部長譚華霖介紹,“過去五年,北航在服務國家戰略上取得重大成績,2012年以來先后獲得4項國家科技獎勵一等獎”。
劉紅教授主持的中國第一個、世界第三個空間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月宮一號”,入選新中國65年十大引智成果,2017年5月啟動“月宮365計劃”,進行為期一年的多人次密閉實驗,對載人深空探索事業提供科研保障。目前正在向世界紀錄發起沖擊。
“不僅如此,圍繞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戰略,北航全面融入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動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北航青島國際科教新城、北航合肥科學城、北航成都國際創新港等校地合作項目的建設,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譚華霖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是我國科技發展的主要基礎所在,也是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北航始終堅持學術至上,形成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學術前沿的科研基礎和創新力。2017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ShanghaiRanking's Global Ranking of Academic Subjects)航空航天工程學科排名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排名世界第二、中國第一。譚華霖說,“學校在尖端技術研究領域始終居於中國高校前列,研制成功的多種型號飛行器填補了多項空白,近年來共獲得11項國家級科技獎勵一等獎,創造了一所大學連續獲得國家高等級科技獎勵的紀錄,被譽為科技創新的‘北航模式’。學校不斷強化基礎前沿研究,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近年來,多項高水平基礎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在仿生界面、熱電材料、量子測量等領域初步實現了引領科學前沿。現在的北航,平均每月有一項重要學術發現,每兩個月有一項重大科研成果產生。”
在創新創業中展示才華
8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大學生回信,教導青年“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
創新創業,始終是北航師生的追求目標:2015年10月,在中國首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unicorn無人直升機系統”就力克群雄,獲得總冠軍。2016年4月7日,北航博士生張鵬飛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期刊Nature上發表論文,這是Nature首次刊發我國高校機械工程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
今年,北航迎來建校65年以來最大的人才培養改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張軍告訴記者,按照“學生為本、通識為基、融合一體、創新開放”的理念,學校成立覆蓋一、二年級的“北航學院”,“實施完全大類招生,強化通識教育,實行寬口徑、大平台的專業設置與培養,整合全校教育資源,統籌書院建設,著力培養理想高遠、學識一流、胸懷寰宇、致真唯實的領軍領導人才”。
“初入校園第一課就是戚發軔院長為我們講老一輩航天人的故事,他們矢志不渝的精神激勵著我們。物理老師曾為一道習題講解了一節課,隻為我們能明白,做實驗時,一旦出現不合格數據就不簽字。少年時光我要繼續努力,不忘航天報國初心。”北航2015級宇航學院學生王震說。
2016年7月,玉兔號月球車停止工作。這隻可愛的玉兔通過微博和粉絲話別。北航高等工程學院學子付宸聰說,這只是暫時的分離,總會有相聚的時刻。“等我從北航畢業,就接你回家。”
航空航天,未來可期。
本版照片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提供
(記者 姚曉丹)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