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華民
2017年08月22日17:10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
“在中國林科院專家的指導下,我們村流轉出去的土地全部都種上了核桃。現在,我們夫妻倆在收取土地流轉費的同時,還可以在園區打工,掙雙份收入。”8月12日,在涼山州德昌縣王所鎮響地村,貧困村民沈正躍說起自家土地流轉情況時,一臉愜意。
近年來,作為四川省農村改革綜合試驗區之一的涼山州德昌縣,不斷深化與農業科研院校合作機制,著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打造了集“研發培育、設施基礎、產品加工、品牌包裝、物流配送、觀光旅游、康養體驗、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特色農業產業鏈,形成“以一帶二、接二連三、三產融合”的發展新格局。
院縣合作,打造大涼山核桃產業科技園區
大涼山(德昌)核桃產業園科技研發區位於王所鎮響地村,於2014年5月開始編制總體規劃,同年12月啟動建設,以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為科技支撐單位,聘請了中國林科院核桃首席專家裴東教授為核桃園區建設技術顧問。核桃園區以現代林業科技為抓手,立足於全國核桃種植資源收集和涼山州核桃產業發展需求,按照現代林業產業化生產、經營體系配置要素和科學管理。園區是在特定地域范圍內建立起的集“產、學、研”“種、加、銷”為一體的科技先導型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園區,規劃建設面積1.18萬畝,總投資11.83億元。
園區建設之初,由德昌縣委、縣政府組織對土地進行高標准整理,包括土地平整、田埂護坡漿砌、公路擋牆漿砌等,共計投入資金600余萬元,整理出1000畝土地。沈正躍家的兩畝多土地,就是借此機會被整理成形。
此后,園區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村民參與分成。流轉合同在沈正躍心裡十分明了。“目前公司按每畝700元、林下種植400元的費用給我分成。”他說,此后5年—10年間,每畝標准將提高到2000元,10年后為2800元。王所鎮黨委書記張建軍說,村民把土地流轉出去后,還可以在園區內從事其他勞務工作。
通過院縣合作,在打造大涼山核桃產業科技園區的同時,德昌縣還於2016年在園區核桃林下試種了150多畝萬壽菊。
“萬壽菊每年9月至年底均為盛花期,畝產量可達三四噸,市場價格約每公斤1元。”德昌縣林業局局長徐忠說:“今年,園區內已經大范圍種植萬壽菊,現在已經開始採摘萬壽菊花了。”
院縣合作,傾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一項新的農業技術,如果沒有好的推廣路徑,就是到了村頭也傳不下去,而科研成果應用到生產上往往就差這“最后一公裡”。怎樣才能打破這個瓶頸,使懷抱成果的專家和苦盼支持的農民接上頭、拉上手?院縣合作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和核心。
省農科院以“院縣共建”為平台,採用“首席專家+技術指導員+示范戶+輻射戶”的運作模式,大力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探索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機制,真正讓農民看得見、學得會、用得好各項新技術。
枇杷是德昌每年農歷春節前后上市的主要農特產品之一,由於傳統人工種植方式費工費時,勞動力成本高,產品質量差、價格低,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省農科院專家牽頭親臨德昌縣小高鎮高豐村后,組成科技攻關小組,結合高豐村的土壤結構和德昌縣氣候條件,探索出了枇杷新型種植、修枝、整形等高效種植模式,不僅讓高豐村種植的枇杷在全省“一炮走紅”,而且產生了積極的推廣輻射效果,帶動了德昌縣整個安寧河流域鄉鎮村民種植枇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我們小高鎮高豐村種植的枇杷,每年12月中下旬即可上市,價格始終保持在25元左右一斤,而且大多都是外地的客商來坐地收購的。”德昌縣分管農業的相關縣領導表示,“現在,德昌正在通過院縣合作,傾力打造萬畝枇杷產業園區。”
科技的種子一旦在農民中播下,便孕育出無限的生機與希望。2017年6月16日上午,四川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攀西分院授牌儀式在德昌職高舉行,宣告了四川農業大學與德昌縣正式“喜結連理”。
授牌儀式上,德昌縣委書記瓦西亞夫在致辭中表示,攀西分院的建立,搭建了一個農業科研成果集成示范和應用轉化基地,必將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重要的、更好的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有利於發揮德昌乃至全州的資源優勢,優化德昌的農業發展格局。
院縣合作,讓農戶鼓起了腰包
“院縣合作”工作開展以來,德昌縣先后與中國林科院、省林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了以林果、蠶桑、果蔬等為主的產業科技合作機制,依托四川農業大學、涼山州熱科所等專家學者的智力支持,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蔬果和畜禽等產品認証,打造綠色生態農產品品牌建昌鴨、德昌桑葚等。
此外,中國林科院、省林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的專家還累計組織召開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科技示范戶和廣大農民的技術培訓50余場次,培訓農村種養技術能手約10萬人次,示范帶動先進農業技術傳得更遠,在農戶心中播得更深。“過去種核桃是人家咋種我就咋種,現在有了北京和省裡專家的指導,我一畝地的核桃多賺幾百元、上千元應該沒有任何問題。” 沈正躍說。
科技是農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德昌縣通過搭建院縣平台、實施合作項目、創新服務方式,一大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技能“走進”田間地頭,給廣大農民帶來實惠的同時,也悄然改變著全縣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挖掘出更多的增產和增效潛力。截至目前,德昌縣已創建省級名牌產品3個、省級著名商標3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獲“三品”認証19個,創建“大涼山”區域品牌61個﹔吸引首個“中國果桑之鄉”落戶,成為全國生態果桑第一縣﹔先后獲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縣”“四川省昌米之鄉”“四川省優質早市蔬菜生產基地”等稱號。
“通過‘院縣合作’這個科教興農大平台,中國林科院、省林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得以推廣應用,不僅讓農戶裝滿了糧倉和鼓起了‘腰包’,也有力提升了院校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德昌縣分管農業的主要領導說,“2016年,德昌縣通過創新院縣合作機制,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全縣實現農業增加值17.2億元,同比增長42%,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57元,增長9.69%。2017年,這一系列數據還將被刷新”。(作者單位:德昌縣委宣傳部)
(《四川黨的建設》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