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擔當:把民生福祉舉過頭頂

記者  姜泓冰

2017年08月16日07: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每個班級教室外的牆上都貼著孩子們自己繪制的成長語錄,彰顯育人理念。
  李立基攝

市民在跑步晨練。黃浦江兩岸45公裡岸線公共空間今年年底將貫通開放。
  趙立榮攝

 

教育領先——

上海模式走向國際

中小學均衡 新高考破冰

近7年,上海學生4次參加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評,次次高居榜首。4年前,上海在全國率先整體通過驗收,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以公辦學校為主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抬高底部,實現教育質量高位均衡”“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零起點、等第制”“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這5年上海義務教育叫響的舉措,也吸引許多國家前來取經。英國通過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項目,成批聘請上海數學老師赴英教學﹔引入上海教材,在中小學推行“上海模式”。

3年前,上海成為全國高考綜改兩個試點省份之一,率先實施“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今年新高考首度實施,3年后將在全國推開,打破“一考定終身”,更注重個人興趣特長。

醫改率先—— 

家庭醫生做強基層

首診在社區 破解看病難

生病不用跑大醫院排隊,家庭醫生不光治頭疼腦熱、幫你把關,還通過開長處方、延伸上級醫院處方,保証慢病患者坐在家裡就能定時收到常用藥,更能直接挂上大醫院專家門診、通過綠色通道轉院治療……全國率先試點的上海社區衛生綜合改革和家庭醫生制度,獲國家衛計委和世界衛生組織高度評價。

從2011年推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到2015年起試點“1+1+1”簽約,家庭醫生已覆蓋所有小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患者滿意度連續4年高於大醫院。“首診在社區”“小病不出社區”,逐步破解著“看病難、看病貴”。一整套站在百姓立場、科學設計的社區醫改方案,意味著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做強基層平台的巨大決心和投入。

養老提效—— 

醫護試點全面展開

關懷全方位 服務無死角

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壽命83.18歲,國際領先。探索居家養老模式和老年權益保障成效顯著,2014年啟動“長者照護之家”和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提供24小時中短期住養、日間托養、居家上門服務、家庭照護援助等,形成15分鐘半徑的社區托養服務圈。2017年年底將實現這一服務體系的街鎮全覆蓋。

上海還實現了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全覆蓋,全面開展高齡老人醫護計劃試點,“五位一體”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從2016年5月起,65周歲以上上海老人可享受按年齡段分為五檔的老年綜合津貼,每人每月75—600元。老人的衣食住行醫和娛樂做到關懷全方位,服務無死角。

就業穩升—— 

年均增長50萬崗位

創業帶就業 筑巢引金鳳

5年來,經濟增長面臨挑戰,但上海大力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平均每年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控制在4.2%以內。

上海人力資源開發水平持續提高,2015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9年,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35%,高技能人才佔比32%。在全國率先啟動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試點,對外國高層次人才在華創新創業和服務保障開展先行先試,實現了中國綠卡和《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証》(B証)的貫通對接。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營業總收入佔全國1/4。

社保提高—— 

城鄉一體不愁保障

收入年年漲 跑贏GDP

近5年來,上海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財政收入、居民收入增長年年跑贏經濟增幅﹔農村人口收入增速快過城裡人﹔職工最低工資標准、失業保險待遇、離退休人員收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醫保統籌基金支付上限、就業補助標准等各項民生保障待遇,均持續提升。

上海以重大工程建設為抓手,持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執法管理力量向郊區傾斜,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城鄉統一的居民養老、醫保、低保等基本社會保險和救助制度。

住房托底—— 

四位一體住有所居

市場要調控 安居有保障

近5年來,上海全面推進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和動遷安置房“四位一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十二五”每年新開工建設和籌措保障房不少於1200萬平方米,累計拆除中心城區二級舊裡以下320萬平方米,新建籌措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實施舊住房綜合改造87.8萬套。僅2016年就新增保障住房5.2萬套。在堅決貫徹執行國家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同時,使市民基本居住得到有效保障。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16日 14 版)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