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6日10:07 來源:光明日報
“山頂的茶,山腳的荷,綠色脫貧辦法多!”這是貴州省普定縣化處鎮流傳的一句順口溜,說的是鎮上結合地域特色,搞“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黨的十八大以來,普定,這個貴州省乃至全國喀斯特石漠化最嚴重的縣份之一,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指引下,干部群眾堅持發展綠色產業,實現了生態持續改善、群眾持續增收的良性循環,走出了綠色脫貧的新路。
7月1日一大早,太陽剛剛照亮了普定縣化處鎮朵貝村的山坡,36歲的任茹已經在茶園裡忙著採摘夏茶,在山脊的另一頭,42歲的李康發正在為茶樹薅草、鬆土、黏虫,他倆是朵貝村普通的一對夫妻,因為村裡發展茶產業,他們再也不用拋家別子在外打工了。朵貝村在山頂,沒有水田,旱地也多是坡耕地,庄稼除了玉米就是土豆,村民的日子過得很難。雖然這裡出產的朵貝茶是西南名茶,但是由於沒有規模種植和技術支撐,出門打工成了村民的唯一選擇。2012年年底,村裡的“種茶把式”國應武帶頭搞起了茶葉種植合作社,村民們以土地入股,大戶出資、村集體負責監督。合作社從山下的水庫裡揚水上山,解決了水源問題,南京林業大學的專家幫著合作社選育出了朵貝古茶樹的茶苗,村民再也不用重復“種了一坡、收了一籮、煮了一鍋”的無奈,朵貝茶不僅染綠了千畝土地,更帶來了每畝5000多元的純收入。
合作社社長國應武告訴記者,村裡200多人都在茶園工作,建檔立卡的80多戶貧困戶中有勞動力的都在合作社上班,脫貧不是問題。隨著朵貝茶的名氣越來越大,茶葉供不應求,價格一路走高,現在在縣裡的支持下,國應武聯合22家合作社成立了“朵貝茶茶業有限公司”,注冊資金上億元,未來將走“茶綠旅一體化”的路子。
“山頂的窮村都能致富,我們咋還沒脫貧?”就在朵貝村的山下,有著1000多畝水田的水井村前幾年卻沒找到脫貧的路子。由於山區水田地力不足,作物單一,水稻附加值又低,一畝年產值才千八百元,人多地少的水井村收入一直上不去。自從返鄉創業的吳海和當上了村委會副主任,水井村開始發生了變化。30歲出頭的吳海和,見識多、點子新、干事快,他看准了鄉村旅游的前景,說服村民把土地流轉出來搞規模種植。2012年他們搞的是千畝油茶花,每逢春季游客絡繹不絕,可收入增加並不明顯。2014年,普定縣以村為單位,給每村100萬元的集體創業幫扶資金。有了這筆錢,吳海和看到了希望,他在全村大會上簽下軍令狀,搞起了千畝荷塘。選良種、挖荷塘、建溝渠,為了種荷花,全村人齊上陣。一年下來,千畝荷塘每畝產藕6000多斤、蓮子200多斤,加上來賞荷品茗的游客帶來的旅游收益,短短一年水井村人均增收6000多元,一舉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普定縣副書記、縣長趙開運介紹,在脫貧攻堅的這場硬仗中,普定縣干部群眾在生態文明理念的引領下,摸索出了兩個生態循環:環境保護—生態恢復—地力上升—生產發展的環境保護循環,綠色經濟—生態治理—綠色產業—區域發展的經濟發展循環。走出一條以農業園區為載體,適合喀斯特山區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5年來,普定縣每年減少石漠化面積15平方公裡以上,森林覆蓋率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2016年森林覆蓋率達到了近50%﹔每年減少貧困人口2.3萬人,實現了以縣為單位的減貧摘帽。(記者 劉偉 呂慎)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