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黑龍江《黨的生活》

賦權強基的“方正探索”

——方正縣委依托“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闖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新路

記者 王宇萌 韓建平

2017年08月15日11: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方向對頭,措施穩妥,成效顯著,所以我們才能引起中央的關注。”回想起2017年1月10日在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發言時的情景,方正縣委書記董文琴很是自豪。

在那次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會上,董文琴代表方正縣做了典型發言。

一個黑龍江的小縣,為何能在全國性會議上獲得“發言權”?

帶著疑問,記者一行走進方正縣,感受這裡的“非同尋常”。

針對現實做選擇

在建國村生活了20多年,對於村裡到底有多少資產,這些年薛金雲心裡總是“劃魂兒”。在他的印象中,這個風景秀麗的村子,耕地有6000多畝,但每年村集體發包土地的收益是多少,他不清楚﹔這幾年,建國村進行城鎮化改造,帶動了人氣,引來了商機,村集體擁有好幾處門市,可門市價值多少、租金收入幾何,對於薛金雲這樣的普通村民來說,並不知情。

其實,感覺模糊的不僅僅是村民。村裡集體資產價值多少,多年來從未摸過底,就連村黨支部書記曹來軍也給不出一個准數。

方正縣委通過調研發現,全縣類似建國村這種狀況的村不在少數,許多村的集體資產產權名義上屬於村集體成員所有,但實際上集體資產能不能用、怎麼用,真正參與決策的只是幾個村干部。如果村干部集體意識、法律意識淡薄,很容易做出錯誤決策,進而激化矛盾。

農村集體資產權屬不清造成的另一個后果,就是經營不善、盤活困難,即使村“兩委”班子主觀上有干事的願望,也往往處於有心無力的尷尬境地﹔村干部的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導致村干部沒有干事的積極性,從整體上弱化了村“兩委”班子的戰斗力。

“以前村集體沒錢,遇到用錢的地方隻能想法子借錢,干啥活兒都覺得力不從心。比如,村裡日常維護公共服務設施、開個會什麼的,大小花銷都是從村干部的腰包裡掏錢。”提起以前的村情,鬆南鄉黎明村黨支部書記梁儒金直搖頭。

“這種情況不僅方正縣有,全省其他地區也有,嚴重影響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方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呼大鵬告訴記者。

在董文琴看來,面對這些突出問題,探索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將抽象的集體經濟轉變為具體的股份,折股量化到個人,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從而達到建強黨組織、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的目的,建立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便成了現實選擇。

明確土地權屬是第一步。

2011年8月,方正縣八名村舉行了我省首個農村土地確權頒証儀式。隨即,全縣展開土地確權工作。

會發鎮會發村村民羅世雙在1998年第二輪土地發包時分到近30畝耕地,由於常年在外打工,土地經過多次轉包,再加上村裡將一些農用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多年后,他已找不到自家的耕地。像這樣賬實不符、權屬不清等歷史遺留問題是土地確權面臨的主要難題。

為把土地確權工作做實做好,方正縣委依靠基層黨組織,動員相關人員依據航拍圖、土地使用証、承包合同、土地台賬等相關資料,進一步明確土地所有權屬,全面摸清現有底數。

“沒幾天我那30畝地就找到了,村裡各家各戶的土地丈量得更是清清楚楚,兩個‘本本’讓我流轉土地時心裡更踏實了。”羅世雙拿到農村集體宅基地使用權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証后,對自己的財產權利心裡也有了底。

2014年3月末,方正縣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結束,全縣共核查實測耕地面積126萬畝,核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証2.75萬戶,頒証率達到98.2%。以此為帶動,全縣完成了山、水、林、湖、草等農村各類資源資產的確權。

有了這樣的改革基礎,方正縣很快引起高層決策部門的注意。2015年5月,作為全國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以下簡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9個試點縣(市、區)中的一員、省內唯一的試點縣,方正成了這項改革的“領跑者”。

緊抓黨建促改革

省內唯一試點縣,聽起來“高大上”,但個中滋味隻有改革參與者知道。

省裡主管農業的一位領導來方正調研時,曾對縣裡的同志說:“要經驗沒有,要指導意見沒有,要政策也沒有,但你們肯定會有辦法,將來你們的經驗就是全省的經驗。”

頂著“一無所有”的壓力,方正縣委謀定而后動,確定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總思路:堅持“抓黨建、促股改”,把黨建資源向村級傾斜,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助推改革試點工作穩步實施——通過確權、頒証、清產核資、人員界定和股份設置等環節,使原本沉睡的資產被徹底激活,實現從資源到資本、從“死錢”變“活錢”的轉變。

2015年6月中旬,方正縣委、縣政府成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鄉鎮由黨委書記牽頭組建農改辦﹔村由黨組織書記牽頭組成工作隊,“一把手”負總責。建立權責對等、獎罰分明的工作機制,鼓勵黨員干部大膽探索、勇於改革。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納入黨建與發展考核體系,考核結果與干部選拔任用、績效報酬等挂鉤,年終評星定級,兌現獎懲。改革期間,方正縣調整了23名不適應改革發展需要、引領帶動作用不強的村黨組織書記,確保改革試點有序開展、壓茬推進。

“鄉鎮、村黨組織牽頭,縣裡的清產核資工作組、資產評估工作組等配合,以村為基礎,以屯為單位,對我鄉的資金、資產、債權債務、合同、資源等情況進行了全面清查。”德善鄉鄉長趙林介紹,“在關鍵時刻,黨員們發揮了重要作用。各村黨支部多次召開黨員會議,以黨員為中心,入戶宣傳,耐心解釋,對村民有異議的及時復查更正,確保清產核資不差、不漏、不落。”

清產核資的同時還要確認成員——確定村集體資產歸屬誰、收益分給誰,這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環。

方正縣村民中赴日、韓務工人員較多,外嫁女、出嫁女、挂靠戶多,近年來還有越南新娘嫁入村裡,使情況更為復雜。對此,方正縣及時制定了《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引導各村通過民主決策對這些問題加以解決。

“村‘兩委’班子統籌以戶籍、土地承包關系和以往向村集體繳納稅費情況等為依據,組織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召開大會商討,最終定下大家都能接受的標准。”方正鎮黨委書記高守星介紹。

2016年12月,依托清查核算后的集體資產和成員名單,全縣67個村紛紛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或土地股份合作社,把股權量化到每個成員。可是,村民們高興沒幾天,新的問題出現了:對於每年的集體收益,村集體和個人咋分?

“能不能把村裡的經營性收益都分了,不保留集體股是否可以?”

“我們是合並村,原來的屯有資產,合村並屯后都敗光了。他們現在要來分我們屯的資產收益,我決不同意!”建國村村民在股東大會上激烈爭論。

在方正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站長王忠看來:“當前村級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多,化解現有債務難,如果一分到底,將不利於村集體的發展。所以我們提出,集體股不超過30%,個人股不低於70%。”

同時,在個人股份設置上,方正縣委充分發揚基層民主,尊重民意,由各股份合作社股東大會根據村情自行決定。

“股權核算有以村或屯為單位的,也有以合並前原村為核算單位的,我們村就是以屯為單位進行股權設置。”曹來軍介紹,“個人股權由成員股、土地股、貢獻股組成,全都經過股東大會的表決同意。”

據了解,截至2016年12月,全縣共審議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3.3萬人,清查集體經營性資源34.3萬畝,清理資金4496.9萬元,核實債權6007.7萬元、債務5695.9萬元。同時,有10個村實現了運營分紅,成員分紅資金128萬元。

改革成效漸“溢出”

1347元——這是薛金雲2016年12月第一次從集體收益中拿到的分紅。“錢雖然不多,但以前可從沒有過,‘有苗不愁長’。”薛金雲開心地說。

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正縣讓符合條件的村民變身“股民”——把股權量化到每個成員。資產怎麼管理,如今由“成員”說了算,村民參與民主管理的熱情空前高漲。

大羅密鎮中興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股民孫偉告訴記者:“以前村裡有事,與我們利益關系不大,大伙兒也不關心,表決時基本就是走個過場。但現在不一樣了,事關每個人的利益,我們都得參與進來。”

村民感受到巨大變化,村干部對改革前后的變化則感受得更為深刻。

兼任德善鄉安樂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的村黨總支書記孫寶成笑稱“擔子更重了”。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成立的安樂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家業雖不小,可去年的經營收入卻隻有53.5萬元,社員每人分紅188.6元。如何讓資產發揮更大效益,成了孫寶成眼下最著急的事。

“我們准備利用集體土地,建設幾個經營性項目。”孫寶成告訴記者,“按照規劃,今年合作社將村裡的廢棄池塘修建成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集垂釣、採摘、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生態園,初步具備餐飲、觀光旅游等功能,並以租賃經營的方式每年獲利8萬元。”

為盤活“五荒”資源,合作社與黑龍江園山牧業合作,以土地租賃承包的方式打造農、牧、游綜合一體農牧庄園,“這次合作可以給我們帶來股份收益20萬元。”孫寶成說。

在方正,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條件的村還實現了“政經分離”——集體資產交給合作社,單獨核算,獨立經營,村“兩委”班子可以專心開展黨建和村務管理工作。

“村黨組織從經營事務中解脫出來,通過加強黨建、創新服務,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探索明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村民委員會的職能關系。”呼大鵬解釋道,“村委會回歸社會管理服務職能,集中精力搞好村民自治、鄉村管理和公共服務,實現農村社會治理機制的良性循環。股份合作社嚴格按照管理制度辦事,發揮好在管理集體資產、發展集體經濟等方面的功能。新的農村集體運行機制制約了內部人控制,從制度構建上杜絕了村干部貪腐現象。”

如果說實現農村基層組織職能分離,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是目的,那麼,依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推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則是方正縣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2598畝耕地、一所村小學、一所村中學……寶興鄉永興村清查出的村集體資產,少得有些可憐。

沒有資產怎麼辦?永興村黨總支書記薛忠陽想到了村裡的土地。

永興村的土地資源豐富,曾經因地而興,卻也因地而衰。因為地裡刨不出更多的錢,勞動力大量外出。薛忠陽看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大勢,緊緊抓住這個絕佳的發展機遇。

在他的帶動下,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聯裕食品展銷合作社,通過和大連鼎地集團合作,引入日本生產技術、要求,生產食用菌培養袋,目前已出口1萬袋,淨收入4萬元。合作社還把60畝土地以每年每畝1000元的價格入股哈爾濱天佑食品公司,打造出一個集養殖棚、烘干加工車間於一體的富硒猴頭生產基地。

“天佑公司有了規模化生產猴頭的基地,村裡也有了土地經營收入。”薛忠陽盤算的“雙贏”,如今變成了現實。合作社去年給村民分紅145元,可以預料的是,今年村民將得到更多的分紅。

此外,“農村股權改革”也為農業產業化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截至2017年6月,方正縣土地流轉已有32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25.4%,涉及農戶10 000多戶。種糧大戶發展到328戶、家庭農場110個、各類種植養殖合作社476個。農業增加值為22.9億元,增幅達67.1%。

探索的過程也許充滿艱辛,但隻要敢闖敢試,賦權強基之路必將越走越寬。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李紫薇(實習生)、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