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3日14:34 來源:四川日報
25人黨員突擊隊:用“笨辦法”也要挖通生命通道
“快退!石頭下來了!”8月12日11時10分,301省道新二道拐路段,隨著喊聲,現場施工的挖掘機、裝載機和人員急速后退。幾塊巨石從山上滾下,砸斷了道路。待煙塵散盡,退后的機械又開回來,鏟起石頭推在路邊。約半小時后,道路恢復正常。
“8·8”九寨溝地震發生后,這樣的場景在301省道神仙池路口到新二道拐路段,反復出現了17次。這段路連接著九寨溝溝口和九黃機場,是災區人員轉移、物資輸送的重要通道。地震發生后,中國中鐵一局的25人黨員突擊隊,已在現場作業了4天3夜。
搶通生命通道
2000名游客安全撤離
8日晚9點19分,九寨溝縣的土地劇烈晃動。半小時后,中國中鐵一局明確:立刻組織人員設備,開赴九寨溝縣搶險。當晚10點30分,由中鐵一局九綿項目部黨支部書記楊軍等25人組成的黨員抗震救災突擊隊,攜裝載機、挖掘機等出發。
應當地相關部門請求,隊伍趕往301省道神仙池路口到新二道拐路段進行搶通。如果這條路不通,從溝口去九黃機場要繞300公裡以上。這條路連接九寨天堂洲際大飯店,那裡還滯留了約2000名游客。
9日早上,突擊隊到達301省道神仙池路口,道路已被滾石掩埋。突擊隊採取“填平”辦法,覆土鋪成便道。從9點干到12點,一條便道基本成型,開始有車通過。
但好景不長。9日傍晚,一次余震后,巨石重新阻斷了道路。楊軍皺起眉頭,山上沒多少土了,滾落的石塊沒法直接平土,“隻有用‘笨辦法’挖!”對挖起的泥土,突擊隊定下紀律——不得倒入河流,隻能堆在路邊待卡車運走,以免污染景區水體。
當晚8點30分,這一路段第二次搶通,救援車輛魚貫而入,滯留九寨天堂洲際大飯店的游客也在當晚基本撤離。
更多力量參與
搭鋼棚架為道路撐起“保護傘”
接下來幾天,塌方、砸斷、搶通……從震后到8月12日晚8點,301省道神仙池路口到新二道拐路段一共被搶通了17次。“晚上睡帳篷,一喊就起來了。”一位隊員說。
反復搶通,讓突擊隊員們對塌方有了“經驗”。
12日下午2點,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側山坡上突然煙塵滾滾,並快速往施工現場沖來,突擊隊卻沒人跑。“聽不到石頭碰撞稀裡嘩啦的聲音,就只是小石頭帶起的煙,沒得事。”中國中鐵一局九綿項目安全員李強說。
更多隊伍陸續加入這場“拉鋸戰”。12日下午2點50分,四川路橋相關負責人左其海帶領逾百名技術工人,以及吊車、鋼管等設備,在神仙池路口搭建約130米長的鋼棚架,“類似保護傘,把最容易塌方的路段遮起來,半個月后建成。”四川交投綿九高速九寨溝代表處處長徐田兵介紹,目前正協調更多力量參與道路保暢。
截至8月12日晚8點,301省道神仙池路口到新二道拐路段仍然暢通。
遞水送飯也是在抗震救災
□川報全媒體集群記者 吳楚瞳
“拄拐黨員”王偉:群眾需要時,我得對得起黨員身份
8月11日下午4時,沿九黃環線(省道205線)過境北川的車輛越來越少,“8·8九寨溝地震北川服務站”開始拆除。拄著雙拐的志願者王偉長吁了一口氣:“任務完成了,我也踏實了。”
王偉是一名退伍軍人,也是名黨員,目前擔任北川縣桂溪鎮沙窩村村文書。2004年,他因車禍導致腰椎受傷。8月9日一早,桂溪鎮黨委組織村、社區以及鎮機關的100余名黨員組成黨員志願服務隊,拄著雙拐的王偉第一時間要求加入。村干部勸他:“你身體不好,我們去就行了。”王偉的軍人脾氣上來了:“又不去九寨溝現場,只是做服務工作,我能勝任!”
9日一早開始,王偉就站在臨時搭起的服務台前,一直保持著笑容,為過境游客、救援者們遞上水、牛奶和干糧。
有游客問:“你拄著拐杖不方便,為啥要來這兒服務?”王偉回答,“群眾需要時,我要對得起黨員身份!”隨后,他又笑笑說:“兒子才7歲,我要給他樹個好榜樣。”
截至11日下午服務站撤離,王偉已在這裡做了3天2夜志願者。累了就和其他志願者輪換休息,睡一會兒又繼續工作。服務台撤離時,王偉說:“能為抗震救災做點事才算是個男人!”
“對得起黨員這個身份”,這不是王偉一時意氣喊的口號,而是他生活與工作的寫照。因車禍致殘后,王偉沒有消沉。“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他積極組織村民自救,自己種植水果、做生意建起了新房。2016年,他擔任沙窩村村文書,“我想用自己的創業經驗,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
牽挂家人更心系群眾
□本報記者 付真卿
兩位黨員的堅守:災難面前黨員干部必須堅守崗位
8月12日中午1點過,九寨溝縣黑河鄉繞臘村二組,幾十位村民正排隊領取物資,這是“8·8”九寨溝地震后各地捐贈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分發物資的干部中,有個戴眼鏡的高個子叫馬海生,是黑河鄉黨委組織委員,長期派駐繞臘村﹔個子稍矮的叫高志強,是九寨溝縣政府派駐繞臘村第一書記。
很少有人知道,他們心中各有牽挂。馬海生遠在河南的父親已生病臥床兩個月,高志強在縣城的妻子已懷孕7個月。在災難面前,兩名共產黨員選擇了堅守崗位。
88歲的老父親生病了,本來在地震發生前兩周,馬海生就該回河南老家的。不巧村裡人手緊脫貧攻堅任務重,馬海生推后了假期,把回家的機票定在了8月9日。
但那天,馬海生還是沒能登上飛機。家裡人知道九寨溝發生了地震,焦急萬分。“地震離我們遠,這裡一點事都沒有。”馬海生在電話裡騙母親說。“媽媽知道我忙,回不去了。”
8日地震時,高志強正在組織村兩委開會。聽見對面山上石頭“轟隆隆”滾下,高志強和馬海生立即安排村兩委成員,大家吹著口哨跑到各個小組,把村民集中到安全地方。當晚,全村人都在壩子裡過夜。高志強跑上跑下,巡查是否有人受傷被困,不停地安撫村民。天一亮,高志強又把全村跑了個遍,確定受災情況不算嚴重后,馬上到鄉裡匯報。這時,他才得知縣城問題不大,直到9日下午才和妻子王愛花通了電話。
王愛花也有自己的堅守,她是九寨溝縣人民醫院急診科的護士,地震發生后,她把大女兒交給母親,挺著肚子回到崗位。不斷有傷員送來,她一忙就是連續16個小時。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