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5日14:34 來源:河北日報
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沒有像大多數同齡人那樣,大學畢業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而是選擇來到人煙稀少的塞罕壩,與青山為伴,與綠樹為友﹔他們扎根壩上,堅韌不拔、甘於吃苦、樂於奉獻,用勤勞與汗水書寫著自己無悔的青春。
7月14日清晨,小暑過后的塞罕壩依然能夠感到陣陣涼意,在塞罕壩人工機械林場的一處樹林間,34歲的技術員楊麗正在帶領她的團隊進行“冀北山地野生花卉調查”。
“類似這樣的野外調查,我們每年都要進行很多次。”楊麗說,塞罕壩屬於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錯帶、生態交錯帶和植物富集區,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孕育了豐富的野生花卉資源。開展野生花卉調查,為的就是能確定某種野生花卉的分布狀態、生長狀態以及發展趨勢。
上高山、穿林海,對於這群常年在野外作業的姑娘們來說已習以為常。
夏季樹林裡蚊虫肆虐,劉鑫洋每次上山前都要“全副武裝”。
由於塞罕壩紫外線照射強烈,愛美的女孩子們每天出門前都要做好皮膚防護。
“林三代”劉鑫洋和同事們一起把山花敬獻到王尚海紀念林碑前。
楊麗是林場的技術骨干,也是唯一的“80后”博士,在百萬畝林海間,她所學的林學知識有了用武之地。
在一旁認真記錄的姑娘名叫劉鑫洋,今年24歲,她的爸爸和爺爺都是林場職工,用她的話說,自己是典型的“林三代”,“身體裡流淌著塞罕壩林業人的血。”
扎根塞罕壩,就意味著付出。31歲的史菁菁說:“我和丈夫都在林場工作,但工作地點相隔幾十公裡,相見不易。在防火期,更是兩三個月才能見上一面。”在塞罕壩,像他們這樣的夫妻還有很多,他們以林場為家,無私奉獻。
野生花卉調查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談話間,4人已在針闊混交林下打好了4個面積25平方米的樣方,她們兩兩一組記錄著每個樣方內的植株葉片數、花莛數以及縱橫坐標……
認真記錄每一項數據。
日過正午,姑娘們放下手中的工具席地而坐,從背包裡拿出早上准備好的面包。“為了能在天黑前完成樣本採集,今天中午我請大家在這裡野餐了。”楊麗笑著說道。
背靠青山,席地而坐,姑娘們以苦為樂。
她們邊吃邊聊,身邊綠樹環繞,青草野花隨風舞蹈。正是對這份工作的熱愛,才讓她們不顧每天跋山涉水的疲憊,忘掉每晚隻有月光相伴的寂寞,堅守在塞罕壩上。
一天的野外作業結束,姑娘們在暮色中回到住所。
目前,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像楊麗、史菁菁這樣的“80后”“90后”大學畢業生共279人,他們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於工作中,繼續傳承弘揚著塞罕壩精神。他們把青春奉獻給了塞罕壩,在這片美麗的高嶺上,他們以綠樹為筆,以大地為卷,書寫下他們的青春詩篇。 (記者 張昊 通訊員 程順)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