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為了“一江清水向東流”——青海推進三江源保護紀實

2017年08月05日12:3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為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8月,是青藏高原最美的時候。入夏以來,充沛的降雨滋潤著這裡的每一寸土地,江河源頭,水草豐美,牛羊歡唱。

在三江源核心區黃河源頭的瑪多縣,當年星羅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又回來了——在牧民當周扎西的記憶裡,這樣的美景已經有些年沒出現過。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每年向下游供應水資源達600億立方米,被譽為“中華水塔”。這裡也是中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和生物多樣性分布區之一,是我國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守住守好這片淨土,青海省全力推進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尤其是近一年來,青海依托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為三江源保護,為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新路。

去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提出了“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其中第二個就是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總書記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

一年來,青海省委帶領全省各族干部群眾對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反復學、對照學、結合實際學,學習成效轉化為強大的行動力和實踐成效,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等重大生態工程取得實質性進展。青海省委書記王國生說:“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重構三江源生態版圖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三江源國家公園去年9月正式挂牌,范圍涉及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治多縣、曲麻萊縣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4縣的12個鄉(鎮)和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裡。開展國家公園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實踐,也是一種全新體制的探索。”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說,探索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關鍵在於“體制”二字,需瞄准“痛點”,打通梗阻,突破藩籬,最終建立全新的生態保護體制機制。

據介紹,青海省從現有編制中劃轉354個編制,將原來分散在林業、財政、國土、環保、住建、水利、農牧、扶貧8個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全部劃歸到新組建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和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園區管委會。

“園區所涉4縣均通過實現大部門制改革,將原有的20個政府機構精簡為15個,取消行政審批事項49項,改變管理方式30項。”李曉南說,這是一項開創性事業,是我國首次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生態保護管理體制。

“自從改革綜合執法以后,克服了政出多門、各自為政、分散管理的弊端,探索實現國家公園范圍內自然資源資產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不僅節約了資源,還提高了效率。”瑪多縣扎陵湖自然保護區派出所所長王迎新說。

黃河源園區管委會資源環境執法局局長曲洋才讓告訴記者,瑪多縣將原有的國土、環保、水利以及森林公安等部門一並納入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內,統一下設為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從而改變了“九龍治水”,實現了黃河源園區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兩個統一行使”的目標任務。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打破過去多頭管理的生態保護局面,建立更科學、有效的全新生態保護體制。”李曉南說,過去一年,園區通過嘗試精簡、整合原有生態相關部門,建立“大部制”管理機構,開始統一行使生態保護職能。

一年來,在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分園區,分別組建保護力量,依照各分園區生態系統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保護。與此同時,各分園區又進一步細化為大小不等的網格,“一格一策”實施精准生態治理、利用,過去“一刀切”式的生態保護模式正逐步改變。

打造綠色文明樣本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對於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青海而言,最大的資源優勢就是生態。青海從這個最大省情實際出發,提出了“四個轉變”的發展思路,其中第一個“轉變”就是努力實現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的轉變,為的就是量體裁衣,突出優勢。

2016年,青海省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8.1億元,包括封沙育草、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林木種苗基地建設、濕地保護、黑土灘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生態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森林有害生物防控、農村能源建設項目生態監測等項目。今年,力爭再投資10億元,主要完成包括生態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草原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防治,以及人工增雨、生態監測、科研推廣、科技培訓等項目。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一年間,創新舉措不斷。今年3月,玉樹藏族自治州成立三江源生態法庭,以民事、刑事、行政“三審合一”的審判模式,依法審理各類生態案件。今年8月1日,《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正式施行。另外,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還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計劃逐步將我國航天相關技術應用於生態氣候監測、公園日常巡護等領域。

“通過這些舉措,青海正努力將三江源打造為我國綠色文明的‘樣本’。”李曉南說,截至目前,公園各項生態體制改革工作已得到有效推進落實,將於今年年內完成主要試點改革任務,步入國家公園發展階段,力爭於2020年前后建成。

從“護”到“建”再到“治”,青海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已經走過了十年的實踐。十年累計完成投資85.39億元,三江源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有所提升,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狀況明顯好轉。

“千湖之縣”的瑪多過去萎縮干涸的湖泊開始恢復,湖泊數量從2004年的1800多個,恢復至5000多個,三江源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立方米,相當於增加了560個西湖。三江源區各類草地的平均覆蓋度增加了11.6%。素有“生態精靈”之稱的藏羚羊由不足2萬隻恢復到現在的7萬多隻,斑頭雁數量從不到1000隻增加到目前的3000多隻。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彭登尖措成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已經快一年了,每天騎馬巡山,守護家鄉的山山水水是他必做的工作。成為生態管護員后,彭登尖措每個月能領取1800元薪酬。

自去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青海省已經有7421名生態管護員端上了“生態飯碗”,加上今年的草地、林地、濕地管護崗位2554人,這一人數已達到9975人,按月發放報酬,年終進行考核,實行動態管理。同時,青海省組建了鄉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實行鄉鎮村對山水林草湖的統一組織化管護、網格化巡查,構建遠距離“點成線、網成面”的管護體系。如今,越來越多的貧困牧民像彭登尖措一樣放下牧鞭當上了生態管護員,在參與生態保護的同時分享著生態紅利,一張覆蓋三江源廣袤大地的生態保護網正在織密織牢。

在試點中,青海省注重在生態保護的同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試點政策制定上將生態保護與精准脫貧相結合,與牧民群眾充分參與、增收致富、轉崗就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充分調動牧民群眾保護生態的積極性,積極參與國家公園建設。青海省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穩定草原承包經營基本經濟制度,園區牧民草原承包經營權不變,在充分尊重牧民意願的基礎上,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嘗試將草場承包經營逐步轉向特許經營。(記者 萬瑪加)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