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傅曉羚
2017年08月04日09: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居住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烏審旗的殷玉珍與毛烏素沙漠“斗”了32年,曾經的毛烏素沙漠風沙一刮就是50多天,堵得門都推不開。她堅持做一件事:種樹——從600棵小樹苗到將7萬多畝黃沙變成綠地。
內蒙古荒漠化土地佔全區總面積的52.2%,沙化土地分布在全區12個盟市的90個旗(縣、區)。
過去,總有人笑話殷玉珍太“傻”:渺小的植株又怎能抵擋黃沙的侵襲?
這位“綠化女狀元”的確經歷過失敗。種庄稼,總會被風沙埋起來﹔因為缺水,需要沒日沒夜地挖井,每天隻睡不到3個小時﹔和丈夫手植的5萬棵楊樹,被一場沙塵暴毀於一旦,連自己都險些喪命……
可是她覺得,“寧可種樹累死,也不能讓風沙欺負死”。歷經磨難,她最終探索出了一條人工防風、固沙、栽樹的可行之道。
殷玉珍一個人植樹,帶動了百余戶家庭造林。樹種多了,風沙少了,鳥兒來了,灌木站穩了腳跟,庄稼越長越好。慢慢地,“沙進人退”變成了“人進沙退”。一座座生態園、造林公司涌現出來,不斷有農牧民做起了生態修復和沙漠旅游產業。
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的阿拉善盟,也用相似的思路治理風沙,不過,植樹的主角是飛機。
阿拉善盟聚集了巴丹吉林、騰格裡、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是中國沙塵的源頭之一,生態脆弱區佔總面積的94%。
上世紀80年代,阿拉善左旗進行飛播治沙造林試驗,打破了國際學術界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區不宜飛播造林的論斷,總結出一條適地、適樹、適時、適量的實用技術,對騰格裡、烏蘭布和沙漠邊緣進行生態治理。
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文民說,飛播、網格化、種樹固沙等方式,讓沙漠移動放緩,效果明顯。據阿拉善左旗林業局副局長楊曉軍介紹,截至去年年底,當地已累計飛播造林499萬畝,在騰格裡沙漠東南緣形成長250公裡,寬3∼10公裡的阻沙帶,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5∼6米。全盟每年沙塵暴天數由上世紀90年代末的10∼20天減少到3∼9天,實現了風沙從“一年刮兩次,一次刮半年”到“刮風不再起沙”的轉變,有效阻擋了沙漠前移。植被由飛播前的5%~10%提高到30%~40%,沙拐棗、花棒等物種蓋度和種類明顯增多,形成了“綠帶鎖黃龍”的壯麗景觀。
楊曉軍稱,在飛、封、造等工程措施的實施中,阿拉善每年生態治理面積達100萬畝以上,生態環境整體惡化趨勢得到遏制。
一方面是用現代化的方式綠化造林,另一方面則是加強天然草原恢復與治理。
內蒙古草原自然區域佔中國草場面積35%以上。什麼樣的草可以在沙化土地上存活?許多農牧民心中都藏著這樣的疑問。
“有好的草源,才能有好的畜牧業。”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執行總裁高俊剛的想法是,圍繞“草、草原、草產業”做文章,開展生態修復、種業科技、現代草業三大產業線,通過調研每一個地方的土壤類型、水土情況,掌握該區域環境中最適宜生長的草種,針對特定土壤,選育原生性植物種類量化配比,恢復完整生物鏈條,“用一方植物修復一方生態”。
這家堅持20年收集草原種子資源的企業,目前已擁有草種資源1700多種、8000余份,土壤1.3萬多份,涵蓋了荒漠化地區、鹽鹼地地區、干旱地區和高寒地區的植物和土壤種類,成為國內最完備的草原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在此基礎上,他們構建了“草原生態產業大數據平台”。西至阿拉善盟,東到呼倫貝爾市,鎖定平台列表上任一經緯度草種的分布區,就能查詢相應的環境科研數據集,可為相關部門提供生態治理方案,可以指導農牧民作業。
“生態最主要的是平衡。”高俊剛總結了退耕還草的相關經驗,“要適地適情研究生態修復,找到適合當地的品種用在當地,才能經得起自然的檢驗。”
致力於對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進行治理的億利資源集團,研發了100多項生態種植與產業技術,培育了1000多個耐寒、耐旱、耐鹽鹼生態品種,組織農牧民合作推廣種植,並向海外輸出轉移生態修復技術。近30年來,億利在內蒙古治理沙漠1萬多平方公裡,形成了以生態修復、綠色能源、健康、旅游為代表的千億規模的沙漠綠洲經濟產業。
2012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實施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關停取締了沿山268家污染企業。土地沙化、植被破壞嚴重的大青山前坡,重新栽植上了喬灌木、牧草和生態景觀林。通過草原生態修復建設,位於呼和浩特大青山南坡的呼和塔拉的近1.8萬畝草原,已恢復成近似原始的植被面貌,成為距首府最近的自然草原觀光區。
為了加強天然草原的恢復與治理,內蒙古自治區不斷推出並落實一系列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據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供的數據,10.2億畝可利用草原全部納入了保護范圍,禁牧休牧4.05億畝、草畜平衡6.15億畝。全區每年完成草原建設4500萬畝以上,天然草原生態逐步好轉,植被蓋度達到44%,比“十一五”末提高7個百分點,已接近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最好水平。
在荒漠中植樹造林,在城市中打造綠帶。內蒙古自治區堅持不懈致力於生態治理,京津風沙源、三北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先后實施。70年來,內蒙古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雙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減少”。
不知不覺,在那片由黃變綠的土地上,殷玉珍的綠洲治沙造林公司和玉珍沙漠綠洲生態園也已經走過了12個春秋。如今,她和丈夫依舊每天背著鐵鏟,牽著6歲的孫子走向遠方的沙頭,去拓展更多綠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