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
分享到:

從一棵鬆到萬畝林

三代人扎根塞罕壩誓把荒原變綠洲

2017年08月04日15:43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三代人扎根塞罕壩誓把荒原變綠洲

工作人員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採集數據(7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曉/攝)

  每年的盛夏季節,總有大批中外游客涌到河北省的最北端,來享受酷暑裡難得的清涼與愜意。這裡白雲朵朵,鮮花盛開,水流清澈,綠林似海。

  這就是塞罕壩,“塞罕”是蒙語,意思是美麗。“壩”是漢語,意思是高嶺,連起來的意思是美麗的高嶺。了解塞罕壩的人說,塞罕壩所有的美,無不由那一望無際的112萬畝人工林以及綿延半個多世紀的感人故事而來。

  現任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場長劉海瑩曾經風趣地說,幾十年與樹為伴,林場的人大多不善言笑,變得跟樹越來越像!1984年,劉海瑩畢業於河北林業專科學校,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工作至今,在校期間曾是愛說愛笑的活躍分子。

  算起來,劉海瑩是三代塞罕壩人中的第二代。

  故事要從1962年說起。

  據史料記載,直到清朝末期,塞罕壩還是個水草豐美之地,“棒打狍子瓢舀魚,山雞飛進飯鍋裡”是曾經的生動寫照。然而,由於后來的連年戰火、亂砍濫伐,加上日本侵華期間的瘋狂破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時,這裡的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成為人跡罕至的荒原。

  更荒涼的是塞罕壩的東北部邊沿,距首都北京直線距離隻有180公裡的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1500米的海拔,北風起時,遍地流沙,曾有人形象地描述,渾善達克的沙子進北京就像有人站在屋頂上往院子裡揚沙子那麼容易!專家曾預測,如不採取措施,按當年沙丘的移動速度,不出50年,首都將可能成為另一個大漠中的“樓蘭”古城。

  1961年11月,時任國家林業部國營林場管理局副局長劉琨,策馬上壩,在冰天雪地的壩上為我國北方第一個機械林場選址。終於,在茫茫雪原上他們發現了一棵孤獨的落葉鬆,今有一棵鬆,明有萬裡林!

  1962年2月,國家林業部作出了建設部屬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決定。18個省市、19所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和周邊地區工人組成369人的建設大軍,迎著滾滾寒流,在塞罕壩白雪皚皚的荒原上樹立了“向荒山要樹、還我森林”的凌雲夢想,立下了“先治波、后治窩,先生產、后生活”的青春誓言。

  這其中,還有一段“六女上壩”的故事,多年來傳為佳話。

  1964年8月,正在讀高三的承德市二中6名女生陳彥嫻、甄瑞林、王晚霞、史德榮、李如意、王桂珍毅然決然放棄高考,來到塞罕壩加入造林大軍,決心為綠化祖國奉獻青春,6個人中3個18歲,3個19歲。如今,已經73歲的陳彥嫻回憶,當時住的是地窨子,天寒地凍,早晨醒來,被子被凍住,常常揭不開被窩,有時甚至會在被窩裡發現前來取暖的蛇。

  這就是第一代塞罕壩人,平均年齡24歲。

  塞罕壩年平均氣溫在零下1.3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43.3攝氏度,年均積雪7個月,年均無霜期僅64天,年均6級以上大風天數76天。這樣的自然條件,造林談何容易!

  林場首任黨委書記王尚海、首任場長劉文仕、技術副場長張啟恩、副場長王福明帶領全場干部職工攻堅克難,經過艱難探索,終於在高寒地區成功育苗,1964年春天在馬蹄坑試種760畝落葉鬆實驗林,大獲成功,此后,塞罕壩造林全面開始。

  55年來,老中青三代塞罕壩人造起了112萬畝的世界最大人工林,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開,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使當地森林覆蓋率高達80%,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為京津構筑起一道堅實的生態屏障。55年來,科學求實,大膽創新,在塞罕壩從來沒有斷代,傳承延續至今。為調整單一的樹種結構,林場已經嫁接成功彰武鬆,正在研究引進水曲柳、美國紅楓等景觀樹種。

  國家氣象資料表明,20世紀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塵天數56.2天﹔2002年至2012年,北京春季沙塵天數減少七成多。

  如今的塞罕壩林場,每年都有本科生、研究生志願來到這裡。青年學子們大多具有林業高等學歷,有的還取得了碩士學位,與上兩代人相比,生活環境優越了,造林育林條件提高了,但義無反顧的奉獻精神沒有變,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沒有變,科學求實的嚴謹態度沒有變,“不坐機關,上一線”成為他們的共同心聲。

  塞罕壩由荒原變綠洲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中國高寒沙地造林的科技進步史。依靠科技創新,塞罕壩人攻克了高寒地區引種、育苗、造林等一系列技術難關,創造出一個個營林技術的新突破,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獎勵,5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護好這片綠林,留予萬代子孫,成為當今塞罕壩人的使命擔當。(周麗婷)

(責編:曹淼、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