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成都《先鋒》雜志

創新要素供給 培育產業生態

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 范銳平

2017年08月04日10:26    來源:先鋒

召開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決策部署,轉變工作方式,創新要素供給,培育產業生態,提振發展信心,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夯實產業支撐。

一、深刻認識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經濟思想,始終保持產業立城興城的戰略定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洞察大勢、統籌大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性實踐性開拓性的新思想新論斷,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經濟治理現代化的新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的經濟思想,是一個內涵豐富、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貫穿著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的大邏輯,作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的重大判斷,指出經濟發展面臨動力轉換節點,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經濟增長需要更多驅動力創新﹔貫穿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形成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必須破除“唯GDP論英雄”,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矛盾和問題,真正走出一條產業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貫穿著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方法論,強調“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貫穿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主線,強調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必須從生產端入手,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貫穿著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鮮明主題,強調把經濟發展僅僅理解為數量增減、簡單重復是不全面的,習慣於鋪攤子、上項目,即使暫時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會持久,我們要的是投資有回報、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環境有改善的發展﹔貫穿著正確發揮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兩手論”,強調市場活力來自於人,特別是來自於企業家,來自於企業家精神,必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該營造的環境營造好,該制定的規則制定好,讓企業家有用武之地﹔貫穿著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戰略,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發揮創新對拉動發展的“乘數效應”﹔貫穿著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的全球視野,強調我們的事業是向世界開放學習的事業,關起門來搞建設不可能成功,我國對外開放既包括打開大門吸引外資,也包括企業走出國門進行投資,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支持企業走出去。習近平總書記的經濟思想,戰略格局宏大,實踐特色鮮明,具有極強的戰略性、綱領性和引領性,各級黨委政府要自覺踐行、堅定貫徹。社會各方面必須清醒認識到,隻有與黨的理念、國家意志高度契合、相向而行、順勢而為,才能保持發展的正確方向,事半而功倍。

當前,全球經濟仍處在長周期的深度調整階段,總體企穩回升與發展變化加快成為主要特征。要深刻認識全球化的新特點,深入研究一些國家地區興衰成敗的根源,深入思考一些城市后發崛起的路徑和規律,再定義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互動關系對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敏銳把握產業環境和科技創新趨勢對城市產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從產業宏觀層次看,以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雙重效應”為特征的“集群化”發展趨勢更加顯現,以跨界滲透和相互交叉為特征的“融合化”發展深入推進,以整合延伸和鏈式效應為特征的“垂直化”發展加快演進,以共生共享共贏為特征的“生態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從技術微觀層面看,高強度的科技創新時代已經來臨,網絡化的科技創新格局加快構建,全鏈條的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大眾化的創新創業局面已經形成。必須精准把握新趨勢,加強產業政策創新和經濟組織方式改革,牢牢把握戰略主導權和工作主動權。

縱觀全球,發達城市都因擁有強大的產業體系和經濟實力而進入世界城市的行列。產業是城市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是城市正常運轉的關鍵支撐。產業發展的過程,就是先進生產要素和優秀人才向城市聚集的過程,產業一旦形成規模,將產生滾雪球式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外部資源要素加快集聚,促進內部新生主體快速衍生和成長。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之間是一個互動調整、新舊更替、動態提升的耦合過程,有利於促進城市的生產、消費、就業、服務等功能提升。面對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步入新階段的大背景,成都要贏得未來發展,站穩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積蓄沖刺世界城市的能量,必須依賴產業實力的不斷壯大。建國以來,成都產業規模由小到大、層次由低到高、實力由弱到強,發展的“勢”與“場”不斷增強,完成了由省會城市到區域性中心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的三級跳。站上新起點,成都能不能肩負國家使命、體現國家意志、代表國家形象、引領區域發展,基礎是產業、關鍵靠實力、核心在綜合競爭力。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經濟思想為根本遵循,主動適應和把握經濟發展新趨勢,穩中求進、創新突破,努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新路,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二、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

國務院批復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要站穩國家中心城市的位置,核心在城市功能,關鍵靠產業支撐。雖然成都借助國家實施成渝城市群戰略之力,拿到了國家中心城市的入場券,但客觀地說,無論是城市功能還是經濟實力,都離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中心城市有差距。差距就是潛力,也是努力方向。要抓住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重大機遇,改革組織經濟工作方式,著眼城市長遠目標和戰略全局,從成渝戰略互動中找准提升城市首位度、擴大城市輻射力的切入點,以增強“五中心一樞紐”功能為目標,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持續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必須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增強西部經濟中心功能。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具有“一業興、百業興”的乘數效應,在三次產業中處於核心地位。建設西部經濟中心,必須以先進制造業為牽引,加快工業化進程,力爭到2022年制造業規模突破2萬億元,先進制造業佔工業比重達50%以上,建成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城市。要加快構建產業體系。重點支持電子信息、汽車制造、食品飲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五大支柱產業提升能級,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優勢產業領先發展、規模發展,加快形成經濟增長的新支撐。緊盯新一輪科技產業變革發展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醫療、虛擬現實、傳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來產業,搶佔行業發展制高點。要加快提升產業層次。堅持“創新驅動、標准引領、品牌發展、質量為先”,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新增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增強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競爭力。鼓勵支持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加快產品更新換代,延長產業生命周期。有序推動佔用要素資源較多的企業建立總部,把生產基地逐漸向潛在市場轉移,為高端制造業發展騰出資源空間。要加快推進產業跨界融合。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不斷深入,產業“裂變—跨界—融合”趨勢日益明顯,深刻改變了產業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要順勢而為,研究政策支持企業專業化分工和服務性外包,鼓勵引導有條件的企業“裂變”專業優勢、延伸產業鏈條,推進制造業向服務化制造、平台化經營和個性化服務方向轉型,實現產業功能互補、多維協同、跨界服務、融合發展。

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服務業,增強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從全國范圍看,成都科教資源富集、科研實力雄厚、創新能力不弱,但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僅為深圳的43%,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僅為深圳的26%。根本原因在於高新技術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市場機制缺乏活力。當前需要形成共識的是:創新是新一輪發展的源動力,大學和科研院所是創新能力的源頭,企業是決定創新成果轉化的關鍵。因此,政學研產用要形成戰略同盟和利益共同體,共同構建貫通創新鏈、融入產業鏈、對接資本鏈的高新技術服務體系,促進創新資源集聚運用和創新成果轉化,打造高新技術服務機構匯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效、技術交易市場活躍的西部科技中心。要培育壯大高新技術服務主體。要把高校科學研究所作為城市最重要的戰略性創新資源,支持各類創新主體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服務機構,共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標准聯盟、行業協會,提升產業話語權和影響力。引導高能級高新技術服務企業在蓉設立分支機構,加快在國家級天府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打造高新技術服務產業集群,支持社會資本興辦高新技術服務企業。要切實增強高新技術服務功能。支持研發設計、知識產權、檢驗檢測認証、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務業發展,培育覆蓋全周期、全要素的高新技術服務產業鏈﹔探索“高新技術服務超市”運營模式,推動高新技術服務產品的標准化、網絡化和品牌化﹔打造數據中心、工業設計、行業認証、成果轉移轉化等高新技術服務公共平台,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在蓉集聚運用和轉移轉化。要大力推動企業運用創新成果。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術領域的標杆企業、領軍企業,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基地。加快建設技術交易市場,規范開展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引導市場主體參與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交易。

必須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增強西部金融中心功能。金融中心具有金融資源聚集和金融服務輻射的基本特征。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成都先后被賦予西南地區金融中心、全國重要的金融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等功能,在國家金融版圖上的地位不斷凸顯。當前,成都金融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是:金融資源優勢未充分轉化為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金融要素市場不活躍﹔新業態發育不足,創新能力不強﹔企業運用資本市場的方式單一,直接融資比例較低。要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一手抓金融服務業做強做大。大力發展金融總部,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實力,推動各類金融機構在蓉設立分行、結算中心、資產管理中心等區域性、功能性總部,形成資金積聚效應。大力發展股權投資基金,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創業投資體系,強化創投融資服務。加快培育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信用評級等金融中介組織,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化金融中介服務體系。一手抓金融服務能力創新提升。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滬深交易所在蓉設立西部中心,做強天府(四川)聯合股權交易中心,力爭2020年企業直接融資率達60%左右。加快建設天府融通平台,加大對重點項目、中小微企業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創新自貿區金融服務,打通企業境內外融資通道。鼓勵支持金融服務企業圍繞產業鏈布局資金鏈,積極開展投貸聯動、供應鏈金融、並購貸款等服務模式創新。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所有市場主體分享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在大力支持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同時,要迅速提升金融風險防控能力。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監管協作和大數據技術運用,構建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和金融風險監控預警平台,有效防范和及時化解重點領域潛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社會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必須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增強西部文創中心功能。文創產業既是城市發展的新增長點,又是推動轉型發展的新動力,城市的競爭高度往往由城市文化的創造力傳播力決定。要按照“集群發展、跨界融合、品牌引領”思路,推動天府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大力提升文創的行業首位度、產業融合度、品牌美譽度和國際知名度,力爭2022年文創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2%。要促進文創與產業融合。堅持“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通過文化植入、創意融入和設計提升,推動文創產業和制造業、信息科技、金融服務、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構建附加值高、原創性強、成長性好的現代文創產業體系。要促進文創與城市融合。城市發展離不開文化進步,觀念進步離不開文化浸潤。要把文創產業作為向城市注入人文理念的主通道和改變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載體,精心打造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建筑群落、文化景觀,合理布局一批文創示范園區、文創空間、文創社區(小鎮),實現文創產業發展與城市有機更新同步推進。大力發展創意生活業,把文化創意、深度體驗和生活美學,融入市民的衣食住行游購娛各領域,持續開展“書香成都”活動,鍛造生活城市的文化品質。要促進文創與商業融合。依托傳統商圈謀劃新型商圈,將“千年商都”的人文底蘊與現代商業理念有機融合,著力打造時尚體驗、購物娛樂、美食品鑒等多元一體的文化商業集聚區。鼓勵傳統商業企業引入特色文化、強化創意設計,擦亮“老字號”金字品牌,打造更多具有時代感的“良品美器”。要促進文創與旅游融合。積極探索旅游觀光、娛樂休閑、文化體驗、商務會展“四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提升旅游產品開發和旅游服務的多樣性、趣味性與互動性。深度萃取巴蜀文化、三國文化、熊貓文化等文化精華,開發更多天府文化主題旅游產品和服務,加快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進一步辦好國際非遺節、創意設計周等精品活動,打響非遺之都、設計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和美食之都的城市品牌。

必須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功能。成都地處西南內陸,對外開放起步較晚,開放總體水平不高。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成都從內陸腹地變為面向泛歐泛亞的開放前沿,成為距離歐洲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必須主動運用國家新一輪開放戰略,堅持“更全面、更深入、更務實”的新開放觀,全方位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要用好駐蓉機構和國際友城資源,深化拓展國際合作。充分發揮駐蓉領事館和國際友城在中西部領先優勢,搭建更多境外投資公共服務信息平台,構建經貿機構合作伙伴網絡,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充分利用278家在蓉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資源,深入研判其全球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趨勢,爭取將更多駐蓉機構升級為區域總部、功能總部或研發總部,大力開展以跨國公司為核心的產業生態鏈生態圈建設,吸引協作配套企業匯聚成都。要用足“兩港”資源,高水平建設國際門戶城市。依托國際空港樞紐,爭取國際大型航空公司基地布局成都,加速國際適空產能在蓉集聚﹔依托成都國際鐵路港,持續提能蓉歐快鐵,引導適鐵產能加快向成都轉移,努力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集之地。要用活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經濟外向度。瞄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依托在蓉央企、外企,支持優勢企業聯手拓展國際市場。積極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建立境外研發和營銷機構,參與國際技術標准制定、取得境外知識產權,加快“成都智造”“成都服務”走出去步伐。

必須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增強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歷史上的“蜀道難”,主要是行路難,但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難”的內涵已演變成了貨物集疏難、要素流動難,主要體現在物流綜合成本高、末端能力不足、國際貿易水平不高。要著眼建設國際性的生產要素配送中心、信息資源交流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著力打造“一帶一路”最具影響力的供應鏈樞紐城市。要大力發展生產性物流服務業。積極推進生產企業物流向社會專業物流轉變,不斷完善城鄉配送體系,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主營業務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現代生產性物流企業集團。要大力發展跨境貿易。堅持“貿易催生物流、物流反哺貿易”,依托自貿試驗區建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南向開放地區貿易合作,大力發展以成都為中轉樞紐的貨物貿易和以成都為承載平台的轉口貿易、離岸貿易,聯合建設海外倉和大宗商品現貨交易網絡平台,將“成都造”產品推向全球市場。要大力發展供應鏈體系。加快推進國家供應鏈體系建設綜合試點,引進培育優質供應鏈管理企業,以供應鏈帶動產業鏈重構和價值鏈提升,推動物流業與制造業整合,鞏固優勢制造業供應鏈高地﹔推動物流業與信息產業整合,鼓勵第四方物流和智慧供應鏈發展﹔推動物流業與金融業整合,設立供應鏈金融交易平台和產業基金,努力將成都打造為“一帶一路”供應鏈資源配置中心和管理樞紐。

三、重塑產業經濟地理,打造有機融合、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鏈生態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和城市發展的宜居性。這是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重塑經濟地理的重要遵循。截至2016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達2030萬,三個圈層的經濟結構和環形交通組織方式帶來了一系列城市病,主要表現在交通潮汐式循環突出、產業同質化競爭嚴重、空間資源配置不均衡、園區生活配套不完善等方面。這些現象的產生,實質是城市空間規模產業結構失衡、生產生活生態布局不均衡所致。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決定重塑城市經濟地理,從優化城市空間開局起步,推動城市發展戰略調整。著眼城市產業發展戰略目標,優化城市產業空間布局。產業過度集中必然導致人口過度聚集。據測算,到2030年全市經濟總量將達3.8萬億、人口規模也將突破2200萬人的承載極限,如果仍然延續粗放型產業布局,必然加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為此,市委提出構建“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網絡化功能體系,實施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十字方針”,著力構建以龍泉山脈為中心,南北雙向拓延、東西兩側發展的戰略空間布局,推動成都進入“雙城”時代。著眼城市均衡發展和外溢能力提升,優化中心城區布局。為提升城市整體運行效率和綜合價值,市委遵循城市發展規律,按照城鄉規劃法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決定打破圈層結構,將中心城區范圍擴大至原一二圈層的11個行政區加高新區、天府新區,形成“中心城區+郊區新城”的空間層次,進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區非核心功能,提高中心城區的外溢效率和輻射能力,帶動全域均衡協同發展。著眼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功能區布局。按照園區城市總體規劃、產業招商指導目錄、園區設計規劃導則、產業引導政務政策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五位一體”管理體制,在全市統籌布局建設66個產業功能區,加快建設產業活力強勁、城市品質高端、服務功能完備的現代化城市新區。

堅持以科學規劃引領城市空間優化,推動城市產業高點起步高位布局。高水平開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邀請國內頂尖團隊,借鑒雄安新區規劃理念,尊重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對城市功能、空間結構、發展模式、產業布局等進行優化調整,為城市長遠發展提供藍圖指引和路徑遵循。高水平編制重點區域規劃。按照“十字方針”加快推進五大功能分區戰略規劃編制,特別是把實施“東進”戰略作為重中之重,著眼未來50年乃至100年發展,堅持產城融合、集約開發、集群發展,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重心東移,規劃建設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和現代化產業基地,開辟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高水平編制重點功能區控制性詳規。緊扣“五中心一樞紐”功能,統籌開展全市重點功能區控制性詳規編制,謀劃一批未來五年重點開發建設的重大功能性項目、支撐性產業園區及標志性示范片區,實現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在市域范圍統籌布局。高水平開展產業新城城市設計。按照產業先導、職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學的原則,構建產業新城控制引導框架,加強色彩、天際線、綠化景觀、建筑風貌等設計,實現城市與產業時序上同步演進、空間上分區布局、功能上產城一體。

堅持以重大功能設施引導城市產業布局,推動優勢資源優質企業向城市功能區和產業新城集聚。強化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大力實施軌道交通加速成網計劃,到2022年地鐵運營裡程600公裡,實現22個區(市)縣軌道交通全覆蓋,基本形成半小時軌道交通通勤圈﹔到2045年全市軌道運營裡程2450公裡,線網密度達到東京水平。強化高快速路網建設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結合全市產業布局調整,不斷優化市域高快速路網規劃,到2022年形成“五環三繞”高快速路網格局,總裡程達到2700公裡,構建“東進”區域“5縱14橫”高快速路網體系,形成市域1小時交通圈、成都平原經濟區2小時交通圈。強化公共服務配套建設。按照“先公建后產業”原則,圍繞產業新城發展方向、功能定位、總體規模,有側重地配套商務辦公、展覽交流、技能培訓等公共服務設施,科學精准配套水、電、氣、通訊等基礎設施。

堅持以產業新城為核心構建產業生態圈,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現代產業生態理論研究表明,產業生態圈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物流和配套企業等要素能夠有機排列組合,通過產業鏈自身配套、生產性服務配套、非生產性服務配套以及基礎設施配套,形成產業自行調節、資源有效聚集、企業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的一種多維網絡體系。作為工業化與城鎮化相結合的一種城市發展方式,產業新城已成為產業生態圈的重要承載。目前,成都正處於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重新審視傳統產業園區發展模式,以建設產業新城為目標,以區域集中、產業集群、開發集約為方向,引導不同區域的專業化產業集聚,帶動研究創新力量和服務體系集聚,促進產業上下游和協作關聯企業,通過共享、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觀生態鏈,集成構建為產業生態圈,推動產業園區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生產、服務、消費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經濟轉型。要加快推動園區專業化品牌化建設。以市場化方式推進產業園區“二次開發”,合理確定園區空間布局和主導產業,原則上每個園區隻確定1個主導產業。加快規劃建設以天府科學城、成都醫學城和高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都自貿區等為載體的創新型園區,充分利用中法、中德、中意、中韓、新川等國家級產業合作平台,全面整合雙創基地、孵化基地,形成一批有顯示度和市場影響力的園區品牌。要加快促進企業多維協作。建立完善企業協作服務平台,為企業提供數據信息、行業認証、融資服務、品牌推廣等多元化服務。設立創新型中小企業產業引導基金,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加大對行業協會的政策引導,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支持專業性服務型中介機構企業化經營。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組建柔性產學研聯盟。要加快推進產城融合。堅持人文標准、人本邏輯、人性尺度,遵循“一個產業類別就是一個主題城市社區”原則,根據特定人群的偏好,合理配置商業、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功能,打造功能配套完善、彰顯文化風貌、體現生態宜居的產業社區。

堅持以產業鏈垂直整合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產業鏈垂直整合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要著力破解產業配套率不高、企業關聯度不強、行業聚合力不夠、產業稅收外溢等問題。要著眼“補前端”提升就地配套率。以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為目標,積極引進配套產業和企業,推動品牌商、制造商、零部件配套企業扎堆集聚,到2020年實現主要產業本地配套率60%以上,變“工廠成都”為“總部成都”。要著眼“強中端”實行全鏈條布局。堅持中游突破、兩端跟進,做強核心技術和重要環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龍頭和關鍵配套協同發展,把“微笑曲線”全流程留在成都。要著眼“延后端”提高產業附加值。加強市場支撐體系建設,支持企業從金融服務、品牌策劃、營銷渠道、物流配送等多維度整合資源,鼓勵龍頭企業建立全國性交易平台,增強行業定價權、話語權。

四、大力推進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著力矯正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配置扭曲、悖離規律、難以持續的問題,積極培育技術、信息、管理等效率型要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市委市政府將出台“產業新政50條”,重點就是創新要素供給方式,促進要素供給的結構性、制度性轉換,形成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要素供給新體系。

要創新人力資源要素供給。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貼近國家和城市發展戰略長遠需要、貼近產業和企業發展人才需求,大力推進“蓉漂”計劃,改革人才落戶制度,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設人才綠卡體系,推進人力資源提能行動,為建設創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資源,形成依靠人才驅動轉型發展的源動力。大力實施“蓉漂”計劃。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取決於年輕人,鼓勵大學生來蓉創業、鼓勵在蓉大學生留蓉發展是人才工作的基礎。要堅持以更開放、更包容、更便利的理念,改革人才落戶制度,推行“先落戶后就業”,鼓勵青年人才來蓉創業就業,實行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証落戶制度,對於本市同一用人單位工作兩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憑單位推薦、部門認定辦理落戶手續,進一步放寬落戶限制,提高落戶便利性,努力打造開放包容和最具人性化的人才落戶制度,讓廣大“蓉漂”扎根成都、融入成都。實施人才安居工程。把解決“蓉漂”安居問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賃住房建設力度,對外地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來蓉應聘可提供7天免費入住的青年人才驛站,對急需緊缺優秀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賃住房保障,在產業新城投放人才租賃住房,鼓勵用人單位和引進人才集體申請或自主選擇租住方式,努力解決各類人才安居之憂,讓廣大“蓉漂”住得上房、安得了家。建立人才綠卡服務體系。支持企業和用人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推行人才綠卡制度,實施人才服務“一卡通”,分層分類提供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社保、出入境和停居留、創業扶持等便利化服務﹔建立人才服務專員制度,對高端人才實行一攬子入戶、安居、獎勵、服務政策﹔構建人才綜合服務平台,著力建設“政務服務+創業服務+生活服務”全環節人性化的人才服務鏈。推進人力資源提能行動。人口紅利取決於規模,更取決於知識技能結構。要著力把人口規模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把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支持在蓉高校、職院按照成都產業發展方向調整學科設置,鼓勵在蓉企業與高校、職院開展“產教融合”,把學校作為專業人才培養和企業培訓提能基地,鼓勵高校院所面向社會開放培訓資源,讓每個有就業創業願望的市民都能通過參加免費培訓和全額報銷考試費用獲得一項以上職業資格証書,提高廣大市民的就業創業競爭力。

要創新技術要素供給。關鍵是增強活力,支持新經濟發展。要建立集成轉化運用平台,大力引進創新團隊和前沿技術,支持培育分享經濟、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智造經濟、創意經濟,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城市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加強技術要素源頭創新。全力支持在蓉高校“雙一流”建設,重點支持高校創辦國際校區,與世界一流大學共建與成都長遠戰略契合的學科和院系,促進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軌道交通、能源互聯網、先進核能等國家級重大科研工程落戶成都,全力爭創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強技術要素協同供給。支持高校院所中試基地和共性技術研究平台建設,完善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制度﹔支持軍民融合協同創新平台建設,鼓勵在蓉央企實施軍民兩用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健全企業創新投入激勵機制,鼓勵企業依托高校院所共建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強技術要素集成轉化。深化科技成果“三權”改革,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加大政府首購、訂購創新產品力度,推進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試點,為企業創新型產品提供良好的市場接口,促進創新型產品市場化應用。

要創新土地要素供給。深化土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土地供給由注重增量轉向盤活存量、優化增量並舉,切實提高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要堅持區域導向。圍繞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園區定位,優先保障產業功能區用地,引導企業在功能匹配的產業園區選址建設,促進土地開發利用與城市空間調整、經濟地理優化高度契合。加強土地統籌供應,鼓勵區(市)縣以產業園區為載體,著眼產業發展需要自主開發公共物業,為入駐企業提供標准廠房、人才租賃房和醫教配套設施等一攬子服務,提高企業入駐效率和土地集約開發利用效率。要堅持集約導向。建立土地產出效益與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分配挂鉤制度,全面清理低效閑置土地,鼓勵企業實施空間綜合開發提高容積率,大力推廣以物流成本為導向的緊湊式工廠布局,構建工業用地畝產效益評價體系,實現土地高產高質高效綜合利用。要堅持創新導向。完善工業用地彈性供給,分類採取彈性年期出讓、租賃、先租后讓等多種供地方式,促進土地出讓年限與產業生命周期、產出效益緊密結合。實行差別化地價政策,對符合重點發展區域布局和產業目錄導向的用地給予優惠,進一步降低優勢產業、優秀企業用地成本。

要創新資本要素供給。著力降低資金使用成本、提高資本配置效率,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加大財政支持產業發展力度。集中財力辦大事,精准發力促進實體經濟加快發展。市委市政府決定:設立1000億規模的成都產業基金,構建財政資金引導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系統聯動機制,發揮財政資金杠杆作用。提高企業直接融資能力。運用產業引導基金,促進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產業投資和並購重組等各類基金支持新經濟發展,鼓勵和推動各類創新平台為有創新需求的企業和“蓉漂”人才提供服務,營造“獨角獸”企業發展生態圈。鼓勵企業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發債融資,降低融資中間環節費用,實施鼓勵直接融資的扶持政策、獎補措施,提升經濟証券化水平。加快本土創投機構發展。要放寬創投機構設立限制,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天使投資、創投基金,支持地方融資平台公司轉型為創投企業,加快打造天府(國際)基金小鎮,構建全國一流創業投資生態圈﹔設立金融科技產業創業投資基金,重點支持創業期、成長期未上市的金融科技中小企業和培育金融科技創新項目,形成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股權投資體系。

要創新信息要素供給。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城市基於互聯互通的智能制造能力、基於數據運用的資源配置能力、基於平台驅動的創新發展能力。提升信息基礎設施能級。爭取國家級互聯網交換中心等重大基礎設施落戶,布局一批區域性、行業性數據中心,超前規劃部署5G通信網絡,對重點數據中心、工業雲、互聯網和大數據平台企業執行優惠帶寬資費並給予補貼。強化信息集成應用。加快制定政務大數據資源採集、共享開放、安全保障地方標准,搭建全市統一數據交換共享平台,按照市場化機制優先開放社會公眾、市場主體關注度和需求度較高的公共數據,推動數據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支持企業和社會機構面向行業應用構建專業大數據服務平台,鼓勵企業開展重點產業領域大數據應用示范項目。推動信息與產業深度融合。建設工業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等功能型平台,支持產業新城建設智慧園區,提供基於行業和區域的工業雲服務,最大限度釋放信息生產力。

要創新能源要素供給。深入推進能源供給側改革,著力實施綠色、清潔能源轉化工程。大力推行差異化能源供給模式。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積極培育售電側市場主體,開展增量配售電業務,運用優惠電力資源支持高載電產業發展和電能替代工程,探索建設智慧能源新區,著力為重點產業功能區和優勢企業提供個性化綜合用能服務。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服務產業。推動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電能、非化石能源替代行動,加強綠色能源供給,著力構筑以電能為主的多能源耦合交互模式,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強化能源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研發,率先構建城市能源互聯網,通過能源結構優化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大力提升能源保障能力。按照適度超前原則,加快重點區域、重點園區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構建天然氣管網輸配體系和堅強智能受端電網,積極爭取清潔能源供應增量,加快構建安全穩定、綠色智能的能源保障體系。

要創新制度供給。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讓權力遠離市場、公平普及萬眾。要著力提升公共政策穩定性。切實保持各項政策連續性,通過穩定政策來穩定市場預期,堅決杜絕政策朝令夕改或“打白條”﹔提高對改革創新和新生事物的執法容忍度,一以貫之落實國家對企業產權保護各項規定,降低企業維權成本,切實維護各類企業在蓉合法權益。要著力提升行政行為規范性。發揮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快建立以投資自由化為目標的市場准入制度,開展市場准入限制專項清理,完善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政府行政權力清單、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政府部門專項資金管理清單、投資審批負面清單五張清單並向社會公開,依法放寬銀行類金融機構、會計審計等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支持民營資本有序進入醫療、養老、教育等民生領域,提高市場准入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要著力提升政務服務便利性。全面推行“多証合一”,放寬新興行業企業登記條件,實施企業登記審批全程電子化改革,優化審批事項辦事流程,盡快實現全市審批服務事項網上辦理﹔搭建面向全所有制、全規模、全生命周期的企業服務平台,集中受理企業訴求、解決企業問題,形成全覆蓋、普惠制企業服務體系。

五、堅持問題導向,激發創業活力提振投資信心

四月份以來,市委市政府先后組織召開各界別各階層代表座談會,聽取各方面對成都發展的建議,市區聯動開展經濟工作大調研,目的是溝通信息、解決問題、增強信心、促進發展。

要開展常態服務,提升政務服務的規范性、及時性和精准性。為企業服務要秉持“三到精神”,既要“不叫不到”,減少對企業微觀經營活動的干預和影響﹔又要“隨叫隨到”,對企業提出的問題報告一次、責任到人、限期解決﹔更要“服務周到”,想企業之所想、謀企業之所盼,做到無微不至、關懷備至。要建立完善黨政班子聯系重點企業和定期聽取民營企業意見建議制度。各級領導干部要主動把為創新和產業服務作為抓經濟的首要任務和轉作風的根本標志,讓企業和創業者感受得到政府的支持、服務的效率和監督的善意。科學家、企業家、創新型人才是城市最為寶貴的戰略資源,要秉持“親”“清”理念,主動交朋友、搞服務、解難題。

要強化政策集成,提升產業政策的可及性、穩定性和有效性。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加強政策的系統集成和實質創新,系統梳理和評估前期產業政策,穩定有效政策、調整無效政策,市級層面側重加強要素市場和營商環境政策體系建設,定期發布產業發展白皮書,形成鮮明產業發展導向﹔區(市)縣側重出台引導產業集群發展的激勵政策,著力突出差異化發展,有效引導企業行為。要堅持以戰略目標為導向,強化政策引導和要素配置,支持優質資源向優先產業和優秀企業傾斜。要堅持以共建共享為導向,提高運用市場資源和公共資源招大引強、做大做強的能力。

要跟蹤時代變化,提升經濟工作的戰略性、前瞻性和專業性。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既需要政治上的堅定性,又需要方法上的科學性,要堅決摒棄“慣性、惰性、任性”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善於用新發展理念和專業化視角思考問題、謀劃工作。要克服官僚習氣和大而化之的經濟工作方法,改革內部運行機制,因事設崗、以崗擇人、人崗相適,注重配強專業化班子,大膽選用專業化干部,確保專業干部覆蓋每個地區和部門的關鍵崗位。要認真研究產業發展態勢,加強對央企、世界500強、國內500強、“獨角獸”等企業發展戰略的精准研究,提高招商引資的專業性、技巧性和可持續性。要建立市區聯動、以區為主、多部門協同的統籌招商機制,嚴把產業布局、項目准入和資源配置關,對招商引資作出實質性貢獻的要大力表彰獎勵。

要聚焦問題整改,提升立改立行的堅定性、責任性和時效性。反映問題、發現問題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各區(市)縣要主動認領,拿出能辦先辦、能支持全力支持的態度,盡快化解一批矛盾、解決一批問題。各級黨員干部要養成雷厲風行的行為習慣,做到眼中有問題、腦中有思路、肩上有擔當,不能常“作秀”、總“許願”,真正把服務企業、解決問題抓緊抓實。針對企業長期存在的遺留問題,不能習以為常、束手無策,更不能“新官不理舊賬”,嚴格落實“銷號”責任制,集中時間和力量為歷史遺留問題“劃句號”。針對生產生活配套率較低的問題,要促進產業布局與城市空間調整有效對接,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的建設力度,把產業園區建設成現代化的城市新區。

要發展天府文化,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創新、支持創業的時代風尚。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口碑,是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是吸引力和輻射力的基礎。市黨代會提出,要大力發展天府文化,塑造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城市形象,絕不是就文化論文化,而是要培育一種城市氣質、養成一種思維方式、形成一種行為習慣,讓千千萬萬的青年學子慕名而來,在成都求學、創業、扎根,成為一名新成都人﹔就是要讓千千萬萬企業家放心投資創業,以成都為人生福地、安居樂土﹔就是要讓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成就夢想、建功立業﹔就是要讓每一位來蓉創新創業、投資興業的新成都人,受到社會尊重、得到城市禮遇。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責任在肩,時不我待,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解放思想、敢闖敢試、遵循規律、真抓實干,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本文摘自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2017年7月2日在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的講話。)

成都《先鋒》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李紫薇(實習生)、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