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成都《先鋒》雜志

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的幾點思考

羅勇

2017年07月26日13:12    來源:先鋒

美麗中國的實質,應該是要跨越傳統發展的規則與范疇,向人的生存真實意義回歸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偉大中國夢。當前,中國城市發展在面臨經濟社會成長的一般挑戰的同時,必須應對資源環境約束的特殊挑戰。城市的發展成本持續上漲,自然成本卻不能不控制,交織的矛盾需要在美麗中國的號召下達到平衡。

美麗中國目標下的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首先應該呈現的是綠色氣質,這是打造城市經濟升級版的一個重大戰略步驟。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資源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資源消耗的絕對增長過快。雖然目前增長速度已有所放緩,但仍遠高於亞太地區和全球的平均水平。綠色發展能夠提高包括資源利用效率在內的增長效率,改善經濟增長的環境約束,緩解消費能力的不均衡,給城市帶來更大的成長機遇。

當前,成都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就是這樣的一個起步於綠色發展的美麗中國城市戰略。從美麗中國的高度來規劃綠色發展,城市在新常態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會較以往在思想上和戰略上有一個明顯的提升,將帶動城市發展跨向更高的水平。其中,“構建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加快推動生產體系、生活方式、生態環境綠色化”等目標,賦予了綠色發展新的現實意義,對中國城市綠色經濟、綠色社會、公眾參與和綠色機制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示。

一、綠色生產體系

城市的綠色發展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現階段,城市必須既振興工業化和繁榮城市化,又實現綠色化。這雖是有限意義的綠色發展,但仍然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目標,生產體系要率先實現綠色突破。要根據城市特點最大效率地利用環境資源,使經濟增長的附加值更高,整體經濟的綠色性更鮮明。

一是綠色產業結構。面向綠色的產業結構調整,必須科學協調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雙贏。綠色產業結構首先在經濟上必須是高效和合理的,其調整必須遵循產業結構演變的客觀規律。產業結構的綠色化一方面要體現在適應資源結構,能夠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另一方面是推進產業結構的綠色演變,並使之與整體經濟結構優化相適應和協調。

城市的主導產業要提升與非主導產業的綠色關聯。主導產業要特別注重與綠色發展產業的關聯,其產業優勢效應的發揮應該面向綠色,把諸如低碳、循環經濟和環境保護等產業帶動起來。

要尋找提高綠色結構性效益的方向。在城市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程度方面,高加工度化和技術密集化尚不可偏廢,產業結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則越深入越好。如此形成的“綠色經濟”效應,將極大地促進城市綠色發展水平的提高。此外,還要全力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成長和能源結構優化。

二是經濟綠色布局。經濟綠色布局的重點是整合與發揮資源及環境容量的比較優勢。要重新考量城市的綠色利益和長遠發展,突破舊有的區域與行政分割,制定調整優化不適應綠色發展的城市空間戰略與對策。

要進一步提高產業政策水平,在鼓勵、限制和淘汰的產業名錄上要強調地區約束條件,在重大投資和重點項目的綠色布局上要有戰略眼光,要不斷完善生態規劃和環評等綠色前置安排。

三是微觀綠色改善。生產的綠色技術創新和企業的綠色管理創新,可以在微觀源頭上緩解城市的資源環境壓力。城市生產必須不斷創新清潔生產工藝和生命周期管理,要以預防為主控制生產的全過程,對資源消耗和排放方式實行革命性改善,從而推動城市經濟增長模式由資源密集型向資源集約型轉變。

四是與低碳並行。從城市成長的過程觀察,能源效率提升可以對綠色發展起到獨特作用,並有助於富裕程度的改善。因此,低碳經濟必須得到城市重視。城市應該借力全球阻止氣候變化運動及相關努力,積極推行低碳生產,開發綠色和減排的新能源,改善能源基礎設施,提高能源效率。要為城市居民家庭提供價格優惠合理的能源,並確保供應的穩定。

與低碳並行,城市經濟的綠色化色彩將更加濃重。

二、綠色社會進步

綠色社會以環境友好為基本特征,探索綠色的社會進步模式,擯棄高消耗生活方式及其給城市發展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致力於人民生活水平與質量的全面提升。

一是綠色人口結構。城市經濟結構與人口規模結構是密切相聯的,城市綠色經濟功能需要綠色的人口規模結構作為支撐。要有針對性地推進人口規模與人口結構的綠色優化,提高人口綜合素質,使之主動地適應經濟功能的綠色升級,並有效促進社會的綠色進步。

二是綠色消費。消費在城市現代生活活動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因此,消費的綠色與否對城市生活方式的綠色化起著決定性作用。探索建立具有本域特色的綠色消費方式,是城市綠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當前,生態環境友好和身心健康有益應當成為綠色消費的基本訴求,綠色消費品、資源回收利用、綠色處理垃圾、高效利用能源、生態恢復與建設等,都可以作為綠色消費的倡導和切入點。隨著發展深入,綠色消費理念將全面融進包括生產在內的城市各個領域。

三是社會治理創新。要探索建立環境與發展“雙修”的新型社區,開展綠色的社會治理模式創新。要將綠色理念融入管理服務之中,實現管理職能的綠色化轉型。嘗試靈活的和多元化的治理方式,堅持以人為本,平等共同參與。善於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社會治理的智能化與現代化。

四是民生的全面均衡與改善。城市要全面發展多層次的社會功能,滿足所有層面居民的不同需求,均衡資源使用上的社會差距。以城市經濟的綠色繁榮為依托,取得財政收入,擴大民生發展的領域,使教育、醫療、養老和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不斷適應綠色升級版的發展需求。同時,要通過擴大就業和保障低收入人群的權益,積極支持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

三、生態環境更友好

城市對生態環境更加友好,是美麗中國的基礎綱領,也是綠色發展的基本要求。城市必須以生態環境面貌的持續改善來有效緩解經濟增長等的環境壓力﹔除了工業化與城市化轉型、消費綠色升級之外,還要加強環境基礎設施的管理和建設,並且能夠妥善處置突發性和新出現的環境問題。

一是科學規劃與建設。系統和不斷完善的生態規劃是促進城市生態環境更美更好的一種主要方法,也是實現綠色發展乃至可持續發展的不二途徑。對於美麗中國典范城市,生態系統也有進一步的要求,要有較高的自我修復、自我調節和持續進化的能力,能夠促進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人與自然達到和諧共生的較高境界。

關於美麗中國城市的生態環境友好,有許多重要共識值得參考,如:城市“雙修”與重構,城市如何優雅地擴展﹔革命性的能源利用及使用效率的大幅提升﹔構建高效節能的交通體系﹔制訂與實施經濟激勵的生態環境政策。

二是人居環境創建。美麗中國城市必須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對於住房短缺、環境擁擠、缺乏配套設施和服務等問題,要高度重視,並綜合政治、社會、技術和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加以解決。

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精神是人居環境創建的最高准則,全面小康建設和構建環境友好社會是創建工作的主要目標,城市居民的廣泛參與及共治共管是創建工作的重要方法和可靠保障。優良的人居環境,是美麗中國典范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

三是污染排放的深入控制。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持續提高和發展形勢的疾速變化,使污染排放的控制面臨新的難題和挑戰,比如PM2.5的測控和霧霾的治理等。以往粗放和一刀切式的控制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城市綠色發展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減排控制政策亟需科學化和精細化。同時,要下大氣力開展相關污染發生和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從容應對生態環境的新風險和新問題。

四、綠色發展機制

美麗中國典范城市要均衡地容納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資源環境保護三大發展內容,將增長與綠色統一在資源環境能承受和現階段發展可接受的框架內,並在此基礎上取得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效益。要在思想上、體制上和技術上進行綠色特征的創新,力促傳統增長方式發生實質性轉變。上述目標雖然明確,前途光明,但不會一蹴而就。城市要設法建立有效機制,保証把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深入地融於政府、工商企業、公眾等各方面的經濟社會戰略與實踐之中。

一是政府持續拉動。發達國家先進城市在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后,會內生性地出現綠色發展需求﹔中國城市在現階段尚不完全具備這樣的社會基礎。因此,城市政府必須是綠色發展的首要拉動者。各級決策者需要具備綠色先知先覺,對本地區綠色發展的實質和內涵有獨特的領會,才能制定切合實際的綠色發展戰略和政策並身體力行。

二是企業主動應對。國際國內的市場已經對工商企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綠色化要求,而我們的企業如今所面對的資源環境約束相比發達國家企業發展之初要嚴苛得多。面對國際國內的多重挑戰,企業唯有立即行動起來,積極應對。在產品研發、市場規劃、盈利方向、生產組織、工藝路線、管理體制和社會責任等方面,主動地與城市綠色發展戰略進行協同。

如何將環境的因素與價值內在化,是城市企業在綠色發展的最大難題。企業要制定章程將綠色納入自己的商業經營之中,努力追求最低環境影響之下的最大利潤,提升綠色發展形勢下國際國內市場的實力與競爭力。企業還需要努力塑造綠色社會形象,尤其是通過綠色產品推廣,培育綠色的社會需求。

三是公眾覺悟參與。美麗中國典范城市的創建不亞於一次社會變革,沒有公眾的廣泛參與和最終覺悟是無法實現的。美麗中國之夢的核心和動力始終應該是人。公眾是城市綠色發展的目標指向和依靠力量,其參與與否、參與方式和參與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典范城市建設的進程和質量。

城市政府要開放綠色決策、實施和監督的全過程,在各層面上為社會公眾包括其各類組織提供參與的機會,增加體制內的非平衡力量,為城市綠色發展提供持續的向上動力。

城市的宣傳教育工作也應該上一個台階,把人們對事業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綠色公眾參與結合起來。公眾的精神狀態、群體意識、社會風尚以及凝聚力和向心力等,都是美麗中國城市稱其為典范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

成都《先鋒》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李紫薇(實習生)、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