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5日19:02 來源:新華社
這是一場關系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深刻變革。
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我國經濟結構深度調整、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進入新階段。如何全面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筑牢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石?
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三部曲”,創新不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增加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到為科研人員鬆綁減負,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穩,改革的四梁八柱初步搭建,一批“叫得響、數得著”的科技成果驚艷全球,為我國邁向創新型國家行列奠定了重要基礎。
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的提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科技改革與創新發展的畫卷壯闊鋪展。
解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方程”,“改革就是點火器”
創新是發展的新引擎,改革則是發動引擎的點火器。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與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培育創新沃土,讓創新活力噴涌。
近日發布的《二十國集團(G20)國家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2016—2017)》中,在國家創新競爭力評價排名方面,中國排名第8位,是G20中唯一進入前十名的發展中國家。
“計熟事定,舉必有功。”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解好新時期創新驅動發展的這道時代“方程”必須定好目標。
印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建立國家科技管理平台,打破條塊分割、整合資金支持,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在這個屬於科技和創新的時代,一系列引領國家科技創新的重磅規劃和方案密集出台,清晰定位科技創新供給的新坐標。
一面需要改革力度不斷加碼,政策儲備不斷提升﹔另一面是科研人員身上的“擔子”不斷減輕,“不再為瑣事煩心”。國家科技獎勵制度也全面邁入“深改時間”,定下標准、控好名額,充分發揮科技獎勵的激勵作用。
科技體制改革主體架構基本建立,企業創新政策、計劃經費管理、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上,我國面向2030年部署的重大科技項目將和2006年開始實施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形成遠近結合、梯次接續的系統布局。
美國《華爾街日報》刊文稱,中國在某些領域的研究已迎頭趕上,像人工智能、無人機和互聯網技術,中國正努力在科技創新上“重回世界之巔”。
破梗阻、解難題:激活萬眾創新的“一池春水”
無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還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才。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面精准發力,出台了多項“激勵人”“解放人”的重大舉措——
從修訂法律條款,到制定配套細則,再到部署具體任務。印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等,形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三部曲”,旨在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裡”﹔《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則進一步為科研人員“鬆綁”,包括下放預算調劑權限,“打醬油的錢可以買醋”……
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生態環境逐步構建,向著“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的創業和創新正在蓄勢。
良好的創新生態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創新潛力、釋放創新活力。浙大代表的高校系、阿裡巴巴IPO后離職創業的阿裡系、“千人計劃”代表的海歸系,以及創二代、新生代為代表的浙商系被統稱為創新創業“新四軍”,成為浙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湖北相繼出台的一批加快構建“雙創”支撐平台的政策文件,力求5年時間內孵化3萬家創新企業,培育百萬“雙創”人才,全力營造完善系統的“雙創”生態環境。
用簡政放權的“減法”換取創新創業的“加法”。實施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讓科研人員既有“面子”又有“裡子”,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熱情,激活了萬眾創新的“一池春水”。
西安交通大學將“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成果知識產權及相關技術作價1.5億元人民幣轉讓,其中所得收益的70%(約1.05億元)用於對該技術研發的重點科研團隊的股權獎勵。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科技部負責人表示,打通“毛細血管”,能為新動能成長提供更好載體﹔向著“最后一公裡”進軍,則是破解成果轉化微領域難題的重要“抓手”,能讓成果轉化中的短板不再“卡脖子”。
釋放新動能:科技創新不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6月26日,京滬高鐵。中國標准動車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線正式雙向首發。它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從“解放”“建設”型蒸汽機車到“東風”型內燃機車、“韶山”型電力機車,再到“和諧號”動車組、“復興號”中國標准動車組。中國高鐵告別跟跑歷史、駛向領跑位置的新征程,意味著中國科研人向著世界科技強國這一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
一杯滾燙的開水,倒進杯子不一會兒就是溫水,口感適宜。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一款快速調溫杯悄然走紅。別看只是一款小水杯,卻與我國不久前發射的“快舟”火箭使用了同樣的航天相變材料技術……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一大批“高精尖”的航天科技悄然“幻化”成各類便民福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科技創新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成為社會各界共識和行動。
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引領著中國向創新型國家的目標邁進。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加速轉變,步入以跟跑為主向跟跑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全社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科技創新不斷釋放新動能,創新型國家建設必將邁上新的更大台階。(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 記者陳芳、胡喆)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