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刊授黨校》

優秀人才要有“四張牌”

曉山

2017年07月24日15:1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特別是人才隊伍中的共產黨員,更應該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否則,縱然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也不能很好地為人民服務。

事實告訴我們,人才要有作為、有貢獻,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優秀人才,就必須擁有“四張牌”。

第一張牌:要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

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章規定:“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是最大的政治﹔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是最大的政治。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推進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黨最大的政治,也是人才的最大政治。任何反對黨的領導、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才,不管有多大的才能都不能用。人才是黨和政府培養的,理所當然要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服務,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因此,“講政治”是我國人才的特色和優勢,這是與西方人才的顯著區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政黨,是圍繞一定的政治綱領、按照一定的政治路線、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標而組織起來的政治組織,講政治是其內在要求。講政治不是老調重彈,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更不是“文化大革命”中搞的極“左”政治,而是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人才一旦在政治上不過關,本事越大,負面作用越大。有少數人才價值取向扭曲,對國家和人民沒有感情,一些學者公開發表和傳播各種攻擊誹謗黨的領導、抹黑社會主義的言論,有的甚至淪為西方組織“分化”圖謀的工具和打手。諸如此類的問題,必須高度重視,從政治上加以解決。

人才如何提高政治素養?一是增強政治意識。人才隻有自覺增強政治意識,才能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善於從政治上觀察、分析、解決問題,保持政治清醒。當前,意識形態領域多元思想文化、多種話語體系、多個輿論場相互交流交融交鋒,主流意識形態與多樣化社會思潮長期共存、相互激蕩趨勢日益顯著。西方國家加緊實施“西化”“分化”圖謀,不斷變換花樣輸出“顏色革命”,企圖動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動搖人們的價值取向﹔敵對勢力挖空心思散布各種有害信息,歪曲事實、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企圖抹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顛覆社會主義制度﹔境內外一些別有用心的組織和個人,不斷變換手法,制造思想混亂,爭奪人心,企圖侵蝕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破壞團結穩定的大好局面。對此,廣大人才必須頭腦特別清醒、眼睛特別明亮、立場特別堅定。二是真心實意擁護黨的領導。一些人認為,執政黨管自己的干部天經地義,但是對人才管理是否同樣適用卻存在疑義。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不是指狹義上的“管理”人才,更不是“管住”或者是“管制”人才,而是一種真心愛護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用好人才的理念及實踐。因此,黨管人才就是黨愛人才、黨興人才、黨聚人才,通過制定政策、營造環境、整合力量、提供服務,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任何團體、個人都要維護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人才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更要擁護黨的領導,更要堅持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特別是人才隊伍中的共產黨員,更應該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否則,縱然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也不能很好地為人民服務。三是自覺自願地為黨工作、為民服務。自覺自願地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是每個公民神聖的職責和使命。人才作為社會的精英,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更應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責任。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都是那個時代的先知先覺者,是最偉大的領導人才,他們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都無比自覺為黨工作、為民服務。新中國成立后,以錢學森、錢三強等為代表的著名科學家掀起了第一次歸國潮,他們自願為振興中華而舍棄了國外的優厚待遇。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和國際地位的躍升,以及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的全面實施,海外優秀人才加速回流,使我國逐步成為世界各國優秀人才施展才華、創業發展的熱土。大批留學生和高層次人才從出國到歸國轉變,這源於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桑梓情懷與報國抱負,更為根本性的原因,則是祖國這片發展的熱土和夢想的天空,讓無數出國者人心思歸,生出為祖國干一番事業的壯志豪情。可以斷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國家的繁榮富強,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集聚到中國夢的偉大事業中來。

第二張牌:要擁有過硬的專業能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不僅僅看學歷、資歷和各種証書,更要注重實際的能力、發揮的作用、創造的價值,以實踐、社會和市場作為檢驗的主體。能力是人才最顯著的標簽,是衡量人才最基礎、最可比的標准。人才的能力是具體的,其中最核心、最基礎的就是專業能力,也就是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專業的技能、專業的素養。

關於人才專業化能力,有幾個問題很重要:一是人才具備專業化能力很重要。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表現為知識、技術、體能等的綜合價值,創造性是人才最重要的本質特征,否則就不成其為人才。要具有創造性就必須具有專業化能力,否則就是盲動。21世紀是一個高端人才競爭的年代,誰擁有了最完備的人才隊伍,誰就擁有了發展經濟社會的強大后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廣泛吸引各類人才特別是我們最缺的人才,如首席科學家、戰略科學家、世界級科技大師、風險投資企業家等。”人才能力還要表現在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實際貢獻。二是如何評估人才的專業化能力。人才是否算得上“真正的人才”,不是自封的,更不是自夸的,最基本的就是同行業的比較、同行業的認可,也就是要讓人才評價人才。人才評價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不同學科之間存在專業壁壘和信息不對稱,很多時候是“內行知道,外行不知道﹔下面知道,上面不知道﹔一線知道,領導不知道”。隻有具備專業眼光和評價能力,由專業人才評價專業人才,才能慧眼識珠。當然,同行評價不是熟人評價、“小圈子”評價,不能搞成讓“人情”說話、讓“關系”做主﹔也不能搞跨領域的專家評價,專家不是“萬事通”,一旦脫離其專業領域,就不再是專家。這是一條基本的原則。三是如何提升人才專業化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安、專、迷”,匠心獨具、態度專一,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做學問、搞科研,要安下心來,專注起來,迷戀至深,始終保持唯真求實、淡泊名利的態度,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潛心研究上,才能不斷取得更多創新成果,攀登科技高峰。科學研究、理論研究有時是十分枯燥的,需要日積月累,老老實實下功夫,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縱觀古今中外的學術大家,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真正醉心於學術,潛心其中,自得其樂。梁啟超在飲冰室書齋,14年傾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完成了長達148卷的《飲冰室合集》,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蔚然壯觀的文化瑰寶。瑞典科學家諾貝爾一生不抽煙、不喝酒、不玩牌、不賭錢、不跳舞。為了研制炸藥,他痴迷執著,克服種種障礙,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堅持試驗成功。科學家群體受到社會的尊重和追捧,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但是,如果把各種社會活動、兼職任職都加到科學家身上,過多地擠佔他們的科研時間,就會讓他們不堪重負,影響科研創新。

第三張牌:要擁有較強的學習力和創新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從實踐起步。”當今世界,知識信息快速更新,學習稍有懈怠,就會落伍。世界上沒有生而知之者,沒有不學而能、無師自通的人。人才都是在學習上走在前列的人。但知識是無窮盡的,學習是無止境的。有的人才自我認知不足,自以為獨領風騷、笑傲群雄,自我感覺良好,不注意更新知識結構,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與實踐的需要存在明顯差距﹔有的“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隻盯著本專業閉門造車、自娛自樂,不注重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造成了理論與實踐脫節。

在知識經濟時代,新技術改變了知識信息的傳播、儲存和運用的基本模式,“學習”與“生存”是人類面臨的兩大主題,學會學習才能學會生存,會學比學會更重要。農耕時代,能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工業時代,能讀十幾年書勉強還可以應付﹔而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人可以離開學校,卻離不開學習。隻有主動學習、終身學習、創新性學習、著眼未來學習,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不斷適應社會的需要。一是正確認知自我。善於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坐標,從坐標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從對標中找出自己的問題和不足。要站在全國乃至世界人才的大局中去對標,多與國際和國內發達地區的同領域相比,在研究成果、推動發展等方面認清差距、查找不足,增強學習的緊迫感,找到精准發力的突破口。二是具備創新思維。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思維,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間的分水嶺。所有的學習與研究最終都是為了創新和突破。一個人才可以引領一項科技創新,催生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發展,乃至影響和改變世界。要始終保持不知足、不安分的狀態,敢於否定前人、否定自己,突破常規、挑戰權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作出開創性的貢獻。三是積極投身實踐。實踐出真知,實踐出人才,這是人才成長最根本、最管用的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雜交水稻、量子通訊、超級計算機等偉大實踐,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科技領軍人才。立足當下,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這是黨和國家培養人才和人才成長最基本的路徑和規律。要深入總結依托重大工程發現和培養人才的成功經驗,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反復,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通過深入研究上升為帶有普遍規律性的認識。要堅持在創新實踐中識別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引導人才深入群眾、深入生產一線、深入現實生活,真正讓人才在實踐中鍛煉成長、在基層一線建功立業。

第四張牌:要擁有良好的個人形象

形象就是個人品牌,就是一個人的“軟實力”。高層次人才,是所屬行業裡的公眾人物,在公眾眼裡會不自覺地成為一種導向、一種引領、一種范本,其個人形象尤為重要,一言一行直接關系到這個領域、這個行業的公信度。

信息網絡時代,形象效應很容易擴散,具有“黑洞效應”。因此,一些人才的形象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比如,論文造假、學術抄襲、成果偷竊等學術腐敗屢見不鮮﹔有的打著“權威”的名號亂發議論、混淆視聽、誤導公眾﹔有的道德敗壞、道貌岸然,私下裡干著見不得人的事﹔有的一切向錢看,游走於政商兩界,多頭通吃等。既然個人形象是品牌,就要精心呵護,千萬不要干“砸牌子”的事情。

人才形象應當是什麼?筆者認為,主要包括學富五車的學者形象,知事明理的智者形象,道德高尚的個人形象,充滿正義的公眾形象。一要堅持以德立身。人生在世,立身重要。木秀於林靠固本,人顯於眾靠自身。人才隻有以高尚的道德作動力,才能將其聰明才智轉化為對祖國和人民有用的財富。回想過去,新中國成立后,李四光等一大批具有崇高愛國熱情的科學家,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投入祖國的懷抱,用自己的智慧改變著祖國的貧窮和落后,成為以德立身的典范。要加強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加強政治道德、思想道德、職業道德建設,常修為人之德、為事之德,不斷提高道德水平、陶冶道德情操,做一個講道德、有操守的人。二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任何人脫離了社會都不可能生存和發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業。是否具備強烈而牢固的社會責任感,不僅關系個體理想信念的實踐,更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密切相關。一個不關心社會的人,不可能在未來的工作中走得遠。如果人才沒有為黨、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就不是國家所需要的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一定要樹立一種對黨、對國家、對人民負責任的態度和情懷,努力有所作為。三要堅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求真務實作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概括,既是一種精神、一種作風,也是一種品質、一種責任。功利是一個人成才的天敵。有極個別人才熱衷於當“社會活動家”,有點學問就到市場上去賺錢﹔有的大學教授不是把時間花在學術研究上,而是整天忙於“走穴”。務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前提。要把務實作為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境界、一種美德,不斷培養務實精神、務實習慣,腳踏實地,沉下心來,潛心搞研究、做學問﹔對待工作要真誠,不能弄虛作假、玩弄學術,成為學術上的“兩面人”﹔要避免好高騖遠,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四要保持謙卑的品格。科學家之所以謙卑,展示的不單是嚴謹治學的優良品格,更有科學家敬畏真理、虛心求索的心靈。人們對規律的認知是不完整的、支離破碎的。實際上,優秀的科學家往往是謙卑的研究者。他們始終在自己的研究領域默默耕耘著,懷著對自然、科學的崇敬之情不斷探索,推進著人類對宇宙、對自然奧秘的認識。偉大的科學家,深知天地的無窮和自身的局限。他們身上的謙卑,並非虛偽矯飾,而是源於對自己的清醒認識和對科學的虔誠,這才是大智慧、真見識。正如蘇格拉底所言:“隻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當今世界,國家、地區之間的人才爭奪日趨激烈。人才擁有了這“四張牌”,就擁有了選擇的機會和競爭的優勢。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