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河北滄州南排河再寫“漁家傲”

2017年07月18日09:16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南排河再寫“漁家傲”

漁民在張巨河水產養殖示范基地捕撈南美白對蝦。(資料片) 苑立偉攝

經歷了曾經引以為傲的漁業鼎盛,走出了近乎無魚可捕有蝦難養的困境,滄州市唯一的純漁業鎮——黃驊市南排河鎮,從發展現代漁業養殖和渤海漁村風情游入手,改變傳統漁業生產模式,正在描繪值得驕傲的“海堡”“漁區”新未來。

沿滄州100多公裡海岸線,靠海排列著20多個漁村,當地合稱為“海堡”“漁區”,目前它們絕大部分屬於黃驊市南排河鎮——滄州唯一一個純漁業鎮。近日,記者走進南排河鎮,迎著扑面而來的海風,感受這裡躍動的氣息。

塑料棚養對蝦

“今天的蝦剛一出棚就被搶了!”在南排河鎮鎮政府一間辦公室裡,張巨河村村主任白福祿先告訴記者一則新聞:他們村剛大規模試養成功的小棚南美白對蝦一出塘就被等在地頭兒的收購商搶購光了。

小棚水產養殖模式在本地獲得成功對南排河鎮來說可是一個大喜訊。前幾年由於海水污染、海洋資源枯竭、苗種退化等多種原因,傳統的近海捕撈和露天海水養殖生產模式舉步維艱。南排河鎮引導漁民眼睛向外,尋找漁業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的新路。

2016年,張巨河村在鎮裡的支持下,決定引進投資小、適合普通漁戶經營的“如東小棚養殖”模式,在全鎮各村中率先由村集體出資,建成了110個養殖溫棚。

養殖溫棚建好了,村民們卻無人承包:“沒這樣養過,別賠了。”在大家觀望之際,劉淑春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今年初,他以每棚每年2000元的價格承包了整個基地。

張巨河村的小棚養殖基地就在沿海公路西側,鹽鹼灘上整齊排列著110個白色塑料大棚,外表和蔬菜種植大棚沒什麼兩樣。走到裡邊才發現,塑料薄膜棚覆蓋之下是一個池塘,正在充氧的池水翻騰著歡快的水花。在基地邊的一個簡易房中,長得高高大大的劉淑春正在與收購商通話:“要200斤的都等了3天了,你要2000斤我現在怎麼給你?”

搞大規模小棚養殖畢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劉淑春也遇到過不少難題。“咱們這裡的海水鉀含量低,加上一開始引進的蝦苗質量不太好,遭受了不少損失。后來專家來幫助解決了問題,蝦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了。現在養殖戶都進了鎮裡幫助建的微信群,遇到問題,群內的專家會隨時幫助解決。”帶著記者參觀基地的劉淑春拿腳踢了踢棚間地上的一叢蘆葦,“不想新辦法,鹽鹼灘上就隻能長這個。”

小棚養殖效益到底如何?白福祿算了一筆賬:“拿這茬蝦來說,每個棚的產量大約1000斤左右,現在市場價格26元/斤,每個棚利潤大概在1.6萬元,而這樣的棚一年可養兩茬蝦,效益是露天土塘養殖的數十倍!”

走出眼前這片海,看見了更寬廣的海。緊臨沿海公路的啟瑞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大棚高位池也在撈蝦出售,聶振樹是股東之一,他是2014年在山東看到了這種養殖方式並進行本地化養殖獲得成功的﹔金匯水產公司則是招商引進的工廠化養殖范例,投資1.12億元,佔地1000畝。記者看到,寬大的廠房內養殖池密布,這裡既能育苗也能養殖舌鰨、海馬等高檔經濟魚類和海珍品。這種工廠化養殖模式效益是傳統養殖模式的上百倍。

開放讓漁區干部群眾以更寬廣的思維認識眼前這片海。南排河鎮黨委副書記田金棟介紹說,在各項惠漁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南排河鎮正在形成一二三產穩步發展、地方特色鮮明的海洋經濟體系。下一步,南排河鎮將投資2.08億元,推進7萬畝露天蝦池改造升級項目,全部養殖池塘通電、通路,將惠及近1.5萬戶養殖漁民,並為未來開展漁業休閑游打下基礎。

蝦塘漁港皆是景

正是休漁時節,南排河鎮大大小小的港灣擠滿了船,鋼殼船的藍色船身與林立的桅杆上的紅旗輝映構成一幅傳統漁村的風情畫卷。

一條被當地人稱為“海擋”的大堤將漁村與港灣、大海分隔開來。海擋東邊是淤泥質的海灘,午后潮水還沒來,幾位漁民正在撿泥螺。與不遠處沿海公路的繁忙相比,眼前的海堡漁村多了一份靜謐,穿行其間,偶見漁民在門口織補漁網。

“看見了吧,我們村裡都是海景房!”走在張巨河村東的海擋路上,蔡彬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蔡彬是張巨河村村委會秘書,他說村裡正琢磨著如何讓漁村民居變身能接待游客的“海堡漁家小院”。

張巨河村的民居可稱為一部凝固的漁村發展史:新村、老村、樓房小區從北向南沿海邊依次排列、風貌各異。老村中還保留著幾處泥草房,屋頂上星星點點滿是貝殼,讓人印象深刻。新村的磚瓦房布局整齊疏朗,兩排房之間的距離足有20多米。

蔡彬新改造的一個“海堡漁家小院”坐落在新村裡,不大的院內白沙鋪地,布設著木質小平台,屋內的居室、衛生設施設計精細、充滿韻味,這是蔡彬曾在海外讀研究生的侄子蔡維致幫助設計的。“我對漁家游很感興趣,曾為此走訪日本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學習。我們已經改造了四個院子,今年4月中旬試營業,現在已接待游客600多人次,差不多一半來自北京,其余來自天津、廊坊、滄州等地。”蔡維致告訴記者,淤泥質的海灘一度被視為海堡漁區發展旅游的局限,但游客們的反應表明,他們對這裡的一切充滿新奇感。

潮水漸起,在灘上撿泥螺的后塘堡村漁民李振林准備收工了。“海堡旅游能做起來挺好,鹽場、貝殼堤、大米草、風機都是現成的風景,游客玩玩海釣、捕捕魚、嘗嘗海鮮,我們掙錢的路子也就更多了。”

行駛在沿海公路上,路邊漁村村口大紅鯉魚形的村名牌和高杆之上代表海堡文化、龍頭鳳尾的桅羽兒煞是惹眼,擁有8000多人的歧口村正在加緊打造“北方第一漁村”,不遠處的南大港濕地已納入漁區體驗游的線路……

南排河鎮是九河入海之地,近年來當地採取了更加嚴格的環保措施。漁民們普遍反映從去年開始,明顯感覺海水水質在變好。一個天藍、水淨、宜居、宜業、宜游的渤海漁村風情小鎮呼之欲出。(記者 張嵐山)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