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軍門社區:黨建引活水 澆灌文明花

卞軍凱

2017年07月16日14:26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軍門社區:黨建引活水 澆灌文明花

盛夏時節,行走在福州鼓樓區安泰河畔的軍門社區,街巷整潔有序,路人親和友善,處處和諧溫馨。13日,福建日報長篇通訊《山海情懷 赤子初心》刊發后,在軍門社區引起熱烈反響。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軍門社區調研時,對社區工作提出了“三個如何”: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總書記提的‘三個如何’,始終是我們社區工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標。”軍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林丹說,“我們要繼續深化‘135’社區黨建工作,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更好地服務群眾。”

黨建給力,社區綻放文明花

“昔日紙褙軍門前,今日文明一枝花。”站在這副對聯前,已在軍門社區工作了40多年的林丹感慨萬千:1991年初,剛剛成立的軍門居委會黨支部,在褙著報紙的木板房中辦公,條件艱苦﹔1995年4月,社區黨支部有了500多平方米的“根據地”,習近平同志前來調研時,這副對聯脫口而出﹔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到軍門社區調研,對社區以黨建創新推動社會管理創新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

20多年間,軍門社區完成華麗蛻變:硬件條件大為改善,服務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幸福感、獲得感全面提升。這不僅得益於各級各部門的支持,也得益於軍門社區以黨建為引領對社區管理的不懈探索。

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2012年以來,軍門社區率先探索的“135”社區黨建工作模式,在福州全市推廣,在更便捷地服務社區百姓、促進社會平安和諧、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35”黨建工作模式,找到了社區工作的三個關鍵——誰來領導、如何組織、怎麼服務,通過強化社區黨組織這一核心,健全“社區工作者、黨員、志願者”三支隊伍,完善“共同參與組織、民主管理監督、基本建設保障、長效服務群眾、黨建責任落實”五項機制,全面提升社區黨建科學化水平。

“一位黨員一面旗,一個支部一盞燈。”在“135”黨建工作模式引領下,軍門社區黨委共有黨員219名,下轄6個支部,18個黨小組,實現組織架構全覆蓋,社區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社區工作難題迎刃而解。

最令林丹印象深刻的是從2012年啟動的景觀改造工程。當時,作為福州市首批景觀改造工程落地社區,軍門社區有很多舊居民樓的柴火間需要拆除,改建成居民急需的停車位,但一些居民反對。

“遇到難題怎麼辦?還是要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林丹說,社區黨委首先發動黨員拆除自家柴火間,為社區居民帶了頭。同時,號召黨員、志願者、社區工作者等各支隊伍積極入戶宣傳、講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於獲得理解和支持,在2015年順利完成景觀改造工程。

“鄰睦風亦暖,家和人自康。”多年來,正因為有了黨建的核心引領,軍門社區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單位等140多項榮譽。

服務貼心,居民滿懷幸福感

“連午休的床鋪都有,真的太方便、太貼心了,可以待一整天,老人聚在一起玩也很熱鬧。”每天一早,95歲高齡的社區居民盧希炯和84歲的老伴,都會准時到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報到”。他的兩個兒子分別在新加坡與美國,一年才回來一次。在照料中心,不僅環境干淨舒適,有豐富的午餐和專業的護理人員,還有十幾個“老伙伴”,所以老盧贊不絕口。

(上接第1版)

今年5月,軍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投入使用,該中心採用“公建民營”模式,引進社會力量參與對接管理,為轄區老人提供涵蓋機構照料、社區照護、居家護理的綜合性服務,受到老年人贊許。

“軍門社區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要求,以服務居民群眾為根本出發點,在‘一老一少一普’建設中走在前列,當好居民群眾的貼心人。”林丹說。

“一老”,以居家養老服務站為依托,成立托老所,配備5名專(兼)職助老員,推行24小時服務,接納60歲以上空巢、獨居、孤寡老人,提供多項服務,每天安排醫生黨員志願者免費接診,保証老人小病不出社區,大病及時就醫。

“一少”,創辦福州市第一家公辦小學生托管中心——“陽光朵朵”托管中心,採取午托、中晚托等形式,設圍棋、書法、珠心算等興趣班,讓孩子們放學后有去處,切實解決了雙職工家庭接送孩子的后顧之憂。此外,社區還開辦了“四點鐘學校”,成立青少年科普工作室,先后開展各類教育活動百余次,累計受教育青少年數萬人次。

“一普”,社區發動共建單位開展文化科普晚會、科普教育宣傳等活動,並與省內多所高校協商合作,實現大學人才資源與社區創新發展的互補與雙贏,借助大學生們新的觀念和方法,提升社區服務能力。

“堅持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建設,社會組織服務群眾,我們盡可能將資源、服務和管理力量向基層傾斜,努力為基層組織建設構建一套有權、有人、有財的支撐體系。”福州市委常委、鼓樓區委書記薛侃說。

目前,鼓樓區69個社區黨組織黨建項目均納入財政列支,各社區綜合服務場所面積在全市率先全部達500平方米,並實現居家養老、“四點鐘學校”、文化普及等服務設施社區全覆蓋。今年,全區各街鎮都將以公建民營方式建設五星級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

治理創新,培育和美新家園

在軍門社區工作服務站一層大廳,人社、民政、黨建、衛計、綜治窗口一應俱全,家住津泰新村的周依伯前來咨詢養老金問題,工作人員認真傾聽、做好筆記,立即打電話聯系相關部門,周依伯滿意而回。

翻看“數字鼓樓”APP,7月4日,居民陳先生反映,“織緞巷內有一部電動三輪車半夜運沙土,影響休息”。處理解決情況一欄寫著,“訴求件所提及情況為安泰中心路面整治工人運輸沙土,已與工地負責人聯系,要求其施工時避開居民休息時間,避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

樁樁有落實,件件有回音,是軍門社區居民困難訴求的回應常態。軍門社區依托“數字福建”建設發展起來的網格化管理與“數字鼓樓”APP,讓社區管理有條不紊,群眾表達訴求渠道暢通。網格化工作開展以來,軍門社區已解決1萬多件居民群眾反映的民生問題。

“2014年11月,總書記在調研時提出有關社區治理的普遍性問題,讓我們很受啟發。”林丹說,社區黨委專門開會,討論還有哪些不足以及如何改進。“林丹黨代表工作室”在全市率先成立,幫助協調解決疑難問題,在政府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

在此基礎上,軍門社區持續深化兼職委員制度,擴大了社區居民民主議事協商領域和民主監督范圍,將“為民作主”轉化為“讓民作主”,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

如今,兼職委員已成為軍門社區服務群眾的重要力量。每年“拗九節”,軍門社區要為老人們煮1000多碗“拗九粥”﹔每年除夕夜,社區要給空巢獨居老人和堅守崗位的保安、清潔工辦5桌年夜飯。然而,社區裡的烹飪條件無法滿足這些需求。解決這一難題的,正是一位兼職委員的牽線搭橋——他所在的單位食堂雖然沒做早餐,但“拗九節”當天一早,食堂員工提前上班幫助熬粥﹔到了除夕夜,員工們又加班幫助做好年夜飯,讓社區群眾心裡十分溫暖。

“社區治理創新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林丹表示,軍門社區將不斷提升社區服務規范化、均衡化水平,努力實現“愛在社區、美在社區、樂在社區、安在社區、和在社區”。

(責編:景玥、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