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袁衛
2017年07月13日17: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得到省級大醫院知名醫生的診治﹔公益性預約挂號服務平台的建立、自助挂號繳費的普及、“藥品零差率”的實施,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日益健全的重特大疾病保障網,化解了大病患者家庭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風險……
近年來,浙江朝著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確立的“衛生強省”發展戰略,秉持政府主導、公平享有的醫改理念,以“雙下沉、兩提升”為主線,深化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改革,一系列惠民政策給百姓看病就醫帶來更多獲得感。
浙江提出,2017年通過深入推進“雙下沉、兩提升”,確保每家三甲綜合醫院與2家以上縣級醫院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每個縣市每天有三甲醫院派駐的不少於10名副高以上職稱醫師在縣級醫院工作,把優質醫療資源真正沉下去。
每個人享有“病有所醫”
作為第二批綜合醫改試點省,浙江深入推進醫保、醫藥、醫療“三醫”聯動改革,給百姓看病就醫帶來了諸多實惠。
德清縣莫干山鎮四合村村民周吉祥在7年前患上了直腸癌。“生病第一年,花了8萬多元,隻報了1萬多﹔最近這次住院治療花了3萬多元,卻報銷了將近2萬元。” 周吉祥說,
周吉祥感受到的變化,源於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成功並軌。早在2014年底,浙江11個設區市就制定出台了全市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率先在全國完成了城鄉居民醫保的職能、制度和經辦並軌。截至2016年底,全省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達5175萬人,總參保率達96%,全民醫保體系基本形成。
近年來,全省各地不斷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城鄉居民醫保人均籌資標准和報銷比例逐年提高,縣域內政策范圍內門診費用報銷比例已達50%左右,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更是達到75%左右。
“以前看病難、看病貴,往往是小病扛、大病拖,現在看病更便捷、負擔更輕了。”這兩年,在浙江各地經常可以聽到群眾的稱贊。
2011年,浙江明確提出以“藥品零差價”為切入點,啟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並於2014年起全面推開。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啟動醫療服務陽光用藥、探索建立藥品分類採購制度等一道道改革舉措劍指“以藥養醫”機制,虛高不下的藥品價格明顯下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品銷售價格平均降幅30%,門急診均次藥費下降30%,醫療費用個人自付比例連續多年實現零增長……“看病貴”得到了有效緩解。
“不管有病沒病,隻要有健康問題,首先找家庭醫生。”這是杭州市小營街道大學路新村居民的習慣。自2015年省政府出台推進責任醫生簽約服務的實施意見以來,共有1.7萬名全科醫生及其團隊與1175.9萬名城鄉居民簽訂服務協議,覆蓋率達24.28%。浙江提出,到2020年每個家庭都要擁有1名簽約服務的責任醫生。
隨著智慧醫療的快速發展,全省建立了統一的覆蓋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的公益性預約挂號服務平台,掌上醫院、雲醫院等互聯網診療模式日益常見,診間結算、自助挂號、遠程治療等智慧服務在各醫院開始普及,群眾看病就醫體驗進一步改善。
家門口實現“病有良醫”
“已經咬得動蘋果了!”聽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副院長謝志堅又“下沉”縣城醫院,家住武義農村的王阿姨一早就趕來復查。王阿姨患有顳頜關節病,以前一張嘴就痛,吃東西很是費勁。得益於專家的治療,她能咬得動的東西越來越多。
在龍泉山區,患胃癌伴有肺氣腫的李阿伯,因為當地醫療水平限制,無法在當地接受手術,恰逢浙醫二院腫瘤外科副主任邱培林“下沉”到龍泉市人民醫院,成功實施了胃癌根除手術。
近年來,浙江啟動了“雙下沉、兩提升”工程,通過“醫學人才下沉、城市醫院下沉”,促進縣域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提升、群眾滿意度提升”。
越來越多的專家、名醫下沉到基層醫院,使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大醫院專家。目前,浙江已實現“雙下沉、兩提升”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全省每家縣級醫院平均有10名左右城市三甲醫院的專家常駐。2016年,15家省級醫院下沉副高以上專家達1627人次。
專家團隊下沉到基層醫院,在為當地群眾精心診治的同時,還為基層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基層醫院的診療水平、醫院管理、人才梯隊建設等方面有了整體提升。
在浙江省人民醫院全面托管的海寧市中心醫院,患者毛某的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微創手術,是當地泌尿科青年醫生趙馮俊主刀的。
“沒想到有一天自己可以熟練操作。”趙馮俊說,自從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丁青下沉到醫院后,除了日常坐診,還手把手教當地醫生做手術,他們醫院每年的手術例數和級別都在提高。
隻有基層醫院“接得住”,人民群眾才“願意去”。“雙下沉”有力推進了浙江加快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進程。數據顯示,2016年,浙江11個設區市全部納入國家分級診療試點城市,試點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診量較同期增長6.34%,87%的縣市縣域內就診率超過80%。
讓困難群眾“病有所依”
今年以來,由省民政廳和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發起的“童守計劃·浙江省留守兒童大病保險”項目,在淳安縣和平陽縣蓬勃開展。
保險條款約定,留守兒童一旦患大病,在完成社會保險報銷后,家庭自付醫療費用達到規定標准時,即啟動最高達20萬元的保險理賠報銷。另外,該項目還將免費為留守兒童提供最高10萬元的意外致殘補助。截至3月底,兩縣已有約7600名留守兒童辦理了投保手續。
“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曾是多少普通家庭的夢魘。如何讓困難群眾“病有所依”,避免“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浙江進行了不懈探索。
早在2014年,浙江就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覆蓋全體人群、涵蓋各類疾病的大病保險制度,並將15種大病治療療效明顯的特殊藥品納入大病保險支付范圍。
省人社廳醫療保險處相關負責人說,以一年醫療總費用40萬元的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員為例,基本醫保可以報銷28萬元,大病保險可以報銷5萬元,如符合民政部門認定的因病致貧人員,還可以報銷5萬元,個人承擔2萬元﹔如屬於農村五保戶和城鎮“三無”人員,剩余合規醫療費用將全部由醫療救助資金支付,層層化解大病患者家庭醫療費用支出風險。
2016年起,浙江率先將戈謝病、漸凍症、苯丙酮尿症納入罕見病醫療保障病種范圍,患者憑相關醫院出具的診斷証明回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登記備案后,相關醫療費就可以刷社會保障卡一站式結算。同時,患者在報銷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后的剩余合規醫療費用,還將通過專項救助渠道解決。
據悉,2016年全省直接醫療救助困難群眾410萬人次,資助了125萬困難家庭成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從今年開始,寧波市鎮海區由財政出資,在全省率先實施重特大疾病保障工程,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產生。按照當地規定,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一個醫保年度內發生的住院和門診特殊病種合規醫療費,經基本醫保、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補償后,個人累計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超過1萬元的,可繼續按50%—60%比例享受最高15萬元的大病補償金。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浙江還要繼續完善大病保險制度,進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十三五”時期,浙江計劃對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后超過起付線的剩余合規醫療費用,大病保險支付50%以上比例,並向困難人群傾斜。
(《今日浙江》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