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1日15:02 來源:《工人日報》
六盤水地下綜合管廊天湖路施工現場。 本報記者 趙劍影 攝
6月9日,在貴州六盤水天湖路東段施工現場,一節節直徑40厘米的給水管道正通過管道間,被緩緩放入地下綜合管廊。電滑輪啟動,管道在廊間傳遞,拼接后聯通,這座城市的地下新動脈正由此筑起。
“完成連接后,自來水將從這裡輸送到千家萬戶。”正在指揮管線入廊的趙永城,是有著13年經驗的自來水公司管道巡檢員。給水管道入廊,讓他欣喜不已。
六盤水市位於貴州省西部烏蒙山區,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降雨較多,入冬之后凍雨頻發。給水管道入廊之后,巡檢員隻需通過監控就可以巡查管線,居民的用水安全也更有保障。
喀斯特地貌下建起“百年工程”
拾階而下,通過30多台階,就進到了市政管線的“集體宿舍”裡。
這是個三間艙體的地下綜合管廊,包括電力艙、綜合艙和天然氣艙,規律排列,並排而立。中間的綜合艙分布著熱力、給水、中水等管線,兩邊是電力艙和燃氣管線。這是六盤水39.8公裡地下綜合管廊干線的其中一段。
“六盤水工業起步早,是火車拉來的城市。道路‘拉鏈’和空中‘蜘蛛網’現象嚴重。”六盤水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總工程師陽東升介紹說,“六盤水是全國首批10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中唯一一個西部城市和山地城市。試點不僅能將這座城市的短板打造成樣板,還能為其他西部地區城市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城市用地緊張,以山地、丘陵為主,喀斯特地貌特征明顯、坡度大、地下溶洞和暗河豐富……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下完成土方開挖,建設使用百年的管廊工程,施工面臨巨大的挑戰。
“在這裡施工,一方面要面對地下的堅硬岩石,反復進行爆破﹔另一方面是在爆破之后,會與地下溶洞打個照面。”項目總工程師陳博介紹說,為了“制服”溶洞,建設時隻能用大體積石方和混凝土澆灌。有時候,僅單個地下溶洞就要填灌1300立方米石方和混凝土。
剛“制服”了溶洞,又遇到鬆軟地基。記者了解到,在其中一段管廊建設時,當基槽開挖到地下6.2米時,施工方發現在200米范圍內都是鬆軟地質層。如果在這種地質結構上修建管廊,相鄰地段的岩石區會因沉降程度不同,擠壓到建成的管廊,導致其結構變形。這意味著,要針對這200米再向下挖3米,通過換填基以達到設計要求。“這一挖雖然耽誤了10天工期,但能達到百年考驗的質量要求。”
讓管廊“聰明”起來
如果單是建起“集體宿舍”,綜合管廊還隻能算作土木工程。“不能光讓管線住進來,如果宿舍不智能,怎麼吸引管線公司入廊?”六盤水市保障性住房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彭杰說,“看著大屏幕就能檢測、監控和運營,才算真建成了地下綜合管廊。”
“讓管廊‘聰明’起來,最大的效益在於安全。燃氣管線以前採取直埋的方式,管線深居地下,其狀態難以得知。如今燃氣管線住進了單間,24小時智能監控,其表現如何一目了然。”六盤水城市管廊公司總經理苗戰中告訴記者,管廊在開工之初就進行了智能化管理的設計。
承擔主體責任的中建二局一工區項目經理李海龍說:“管廊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以及安保、光纖測溫、通風等系統,都在建設之初就運用BIM技術,建立了BIM模型標准。這些系統,都能在監控室內實現統一調度和控制。”
在六盤水規劃近40公裡的管廊中,根據路段實際需要,建設有單艙、雙艙、三艙管廊和四艙管廊,不同體量的管廊承載著不同功能。除了集中安置管線,為解決城市內澇,還專門建設兩條含雨水管線的管廊。當暴雨來襲,可通過路邊的雨水篦子集中,流入雨水井,再將雨水井與管廊管線接駁,將雨水集中至指定排放地點,區域整體防洪防汛能力也將大大提升。
“從這個角度看,把地下綜合管廊稱為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亦不為過。”六盤水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楊堅說。
PPP攪動“一池春水”
按照運營100年進行攤算,地下綜合管廊雖然“物美價廉”,但建設成本的一次性投入仍然讓很多地方政府頭疼。
六盤水作為西部地區城市,修建近40公裡的管廊需要約29.94億元,而2015年該市財政收入僅130億元。拿出近四分之一的財政收入投資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對於這個城市來說顯然不現實。這筆資金,怎麼解決?
答案是採用PPP模式建設:六盤水市住投公司代表市政府出資2億元,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出資8億元,組建了管廊SPV公司。六盤水市住建局與管廊公司簽署PPP協議,授予其項目投資、融資、建設、運營與維護的特許經營權(特許經營權期限30年,其中建設期2年,運營期28年)。
此外,還有來自中央財政專項補助資金9億元,分3年撥付﹔由項目公司向開發性金融機構融資11.24億元。除去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外,所有投資都在運營期內收回。(記者 趙劍影)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