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中華兒女》

廖理純:踏上“綠化心靈”之旅

記者 張惠清

2017年07月11日13: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生態環境的恢復,不僅是靠說,一定要做,大家一起做。我願意做一顆行動的種子”

2017年6月17日。這是第二十三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涸日。

當天,中直機關青聯常委、北京走進崇高研究院副院長廖理純發出一條微信朋友圈——

“在中央直屬機關團工委書記吳佳鬆的帶領下,40位志願者奔赴內蒙高原上的張北縣兩天綠化植樹。大家共同用實際行動響應國家林業局倡議:攜手防治荒漠化,共建綠色家園!”

照片中,中直機關青聯的志願者們站在內蒙高原的廣袤天地間,臉上洋溢著燦爛的微笑,手上拉起的紅色橫幅中清晰地顯示出,這已是廖理純組織的沙漠綠化志願者第235次活動。

自2011年5月1日始,6年來,每年4月至11月,廖理純和他的伙伴每周都會帶領一批批志願者們從北京前往內蒙古正藍旗渾善達克沙地或河北省張北縣。在那裡,廖理純先后捐資建立了兩個各為幾千畝的綠化基地。

在他看來,這不僅僅是植樹造林、造福后代的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像是一場場“綠化”心靈的旅程。

青春與青聯同行

廖理純是中直機關青聯大家庭中的“老成員”了。從八屆至十二屆,他與青聯共同走過了將近20年的光陰。加入青聯,使他的青春變得更加不同,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有了更多意義,也多了一份責任。”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青聯就像一個大家庭,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匯聚於此,把青春理想融入為中國夢而奮斗的時代洪流。我們相互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借鑒,互相合作,共同進步。”廖理純說。

與青聯一路同行,讓廖理純對這個大家庭產生了濃得化不開的情感。他深刻體會到,與其他團體不同,中直機關的青聯委員們都在黨中央直屬機構工作,一言一行直接關系到黨中央的形象,所作所為直接關系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貫徹落實,因此,中直機關的青年既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同時又要有過硬的業務素質。

“一直以來, 中直青聯都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緊緊圍繞中直機關中心工作,組織開展有特色、有實效的活動,切實加大服務青年的力度,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實際問題,為中直青年的成長創造良好條件,不斷提高青聯組織的能力和活力,把中直青聯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在青聯的日子裡,廖理純的足跡隨著中直機關青聯代表團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在他的記憶中留下了很多難忘的故事。他說,每一次青聯活動都是對他心靈的一次洗禮。

他還記得,七年前,他隨中直機關青聯代表團奔赴有“中國革命的搖籃”之稱的井岡山。“其實在這之前,我去過很多次井岡山,但此行卻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廖理純說,“行程中,我們去拜訪了老紅軍的家裡,聽他們講當年抗日戰爭的經歷和故事,很有意義,也很有收獲。”

此外,作為公益踐行者,廖理純也經常組織中直機關青聯成員一同到他的綠化基地參與植樹活動。許多青聯委員對此都感受頗深。第四屆中直機關青聯副主席、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趙振華曾對記者回憶:“2014年8月23日,中央直屬機關青聯組織青聯委員到河北張家口張北縣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兩天時間,大家參加了苗圃拔草、移苗、剪枝、挖坑、植樹等活動,雖然很苦,但大家沒有一個叫苦,始終干得熱火朝天,並紛紛表示增強了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理念。中國社會需要正能量,很多青年都在投身於以一己之力為國家做貢獻的熱潮中。”

在廖理純看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青聯對他來說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作為中直機關青聯常委,他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他希望自己能夠以身作則,做好青年工作,更好地聯系青年,引領青年。

一段青聯路,一生青聯情。如今由於年齡的原因,廖理純可能在十二屆期滿就要離開青聯組織,他感慨地說,“青聯這個大舞台是相互激勵的舞台。雖然我就要告別青聯這個大家庭,但是我真心地感激青聯帶給我的精彩,加入青聯將是我一生的美好回憶。同時,我也會繼續努力做好本分,我相信青聯精神是有傳承的,未來會培養更多的青年才俊,為這個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對抗荒漠化”戰士

如果撇開中直機關青聯常委的身份不談,因長期投身植樹造林事業而被大家譽為“鍬王”的廖理純,在平日裡更是一位學者。內蒙高原的日晒賜予了他古銅色的皮膚,他一身白襯衫黑西褲,肩背黑色公文包,笑容親切,談吐不凡。

交談中,記者有幸獲贈他的兩本著作,拿來一看,其中一本便是《對抗荒漠化》。

“對抗荒漠化”——在這件事情上,廖理純是極其認真的。但在他甫一開始扮演“對抗荒漠化戰士”的角色時,便引來了無數不解。“為什麼你要‘棄商從樹’?”直到多年后的今天,這種聲音依然源源不絕。

這背后自然有其原因。

在廖理純一心扑在公益事業上之前,他可謂眾人眼中的“商業奇才”:他曾是柳傳志“門下三杰”之一,24歲就掌管聯想廣州分公司﹔28歲創辦北京晨拓集團,現在該集團已成為中國最全的計算機外圍產品提供商之一﹔39歲企業已年銷售額數億。

究竟是什麼讓他告別都市的繁華,告別對財富的追逐,來到鹽鹼荒漠種樹?

對於這個問題,廖理純給出的答案至簡卻又無可辯駁:“生命的意義”。

“我需要讓生命精彩一點。”廖理純解釋說,“人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心境都有所不同。二三十歲的時候,我覺得掙錢非常有成就感。但過了不惑之年,我已經找不到這種成就感了,生命有限,掙得差不多夠花就行了。”

讓他難以釋懷的,是兩個好朋友的相繼離去。“都是四十多歲的年紀,非常優秀的人才,突然間消失不見了。”

他開始像哲學家一樣思考生命。“我是撕日歷過日子的人。從35歲開始,我意識到,到75歲為止,我隻有一萬多天的時間,我得盤算盤算,這一萬多張要如何撕才有意義?”

他把目光投向了植樹造林。“如不重視環境保護,中國正面臨土地沙化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在濫砍濫伐之外,還有牲畜。有羊的地方就沒有樹,因為它會把小樹吃掉。”於是,惡性鏈條產生了,“森林被破壞后會變成草原,草原過度放牧,沙地裸露,草原就變成沙地。沙地再被破壞,就變成流沙,變成沙漠。”

“種樹,對抗荒漠化,可以讓生命變得充實。這件事直到二十年、三十年后都會非常有意義,能夠造福后代。”廖理純堅定了信念。“當一件事情變成你的渴望,你的信仰時,你不會為周遭的聲音而改變。”

自2006年起,廖理純便開始在恩格貝做志願者。恩格貝,地處中國八大沙漠之一——內蒙古庫布齊沙漠中段,距包頭市60公裡。至今,國際志願者們種下400萬棵高大的喬木,恩格貝的環境和氣候全然改變,並成為國家4A級景區。

“每每看到親手種下的小樹長得越來越茁壯,心中無不充滿著幸福和欣慰。”廖理純說。

從那時起,廖理純便從公司管理中脫身,開始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邊走邊思考,最東端的烏蘇、最北端的漠河、最西端的斯姆哈納……這一路上他不忘扶貧助學。

經過多地考察,廖理純選擇了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漠、正北方的渾善達克沙地。這是我國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於內蒙古中部錫林郭勒草原南端,平均海拔1300米,距北京直線距離近200公裡,是離北京最近的沙源。“早晨渾善達克沙地刮起沙塵暴,中午沙塵就能到北京。”

2011年,廖理純在這裡建設中國人自己的環保基地,后又在河北省張北縣建立了綠化基地,為北京的藍天種下了綠色防護帶。2014年,廖理純毅然“棄商從樹”,辭去董事長職務,全身心投入環保綠化事業。至今,他已經為兩個基地捐資投入近兩千萬元。他還打算在柴達木盆地建立第三基地,“讓它成為最大、最安全、最高的‘水塔’。”

“鍬王”的理想

“皮膚黝黑,肩膀、后背滿是黃沙,鬆鬆垮垮的褲子,腳上的皮鞋很久也沒擦……站在張北饅頭營鄉的鹽鹼荒漠上,廖理純就像個老農。”有媒體這樣形容廖理純。

2011年5月1日,廖理純帶著首批志願者,奔赴渾善達克綠化沙地,踏上了公益征程。從此,每逢周末廖理純都會帶領一批來自各行各業的志願者綠化隊,乘坐一輛被大伙稱為“航班”的藍色大巴車,“飛”到綠化基地,風雨無阻。

每次到達,廖理純給志願者分配完任務后,自己帶頭揮起鐵鍬。建隔離圍欄、鬆土、挖溝、打壟……原本就有老繭的雙手,生生又磨出水泡。平鍬、尖鍬,挖坑時運用自如,快速鏟土時運鍬如飛,這個前半輩子從“未正經刨過地”的企業家,就這樣成了有名的“鍬王”。

“生態環境的恢復,不僅是靠說,一定要做,大家一起做。我願意做一顆行動的種子。”廖理純說。

6年來,廖理純已經帶領239批、近一萬人次的志願者團隊奔赴基地,種下了一百多萬棵樹。這一百多萬棵樹有楊樹、榆樹,也有油鬆、樟子鬆。

很多人不理解,如果只是為了種樹,雇人種就可以了,何必又要找志願者又要自己親自上手呢?廖理純坦言,用志願者的成本遠比當地人高,種樹無論從質量還是效率上,都要和專業種樹的工人差好幾個等級。他帶大家去是為了感受,是想讓他們也成為種子,帶動更多的人去種樹。

“我希望呼喚每個人心中的志願精神與正能量。志願服務的奉獻精神與奔赴遠方修復生態兩者的結合,形成了巨大精神磁場。這樣一種精神力量,存在於許多人的心中。志願綠化,提供了一個共振的平台,使一種純淨的精神得到升華。”廖理純說,全中國有三百萬平方公裡的荒漠化土地,全國人民每人每年隻要種活一棵樹,隻要60年,荒漠化土地就會消失。

作為公益踐行者,廖理純對社會公益無私奉獻、對夢想執著追求、為子孫萬代謀福祉,因而成為各大媒體的關注焦點,並獲得“北京市最美義工”“2014北京榜樣”“第五屆首都道德模范”“2016全國最美志願者”等榮譽。此外,他社會職務眾多: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北京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北航經濟管理學院MBA社會指導導師、北大中國金融研究中心証券研究員、北京綠化基金會副理事長……

在繁忙的事務之外,廖理純保持每天早晨五點起來寫書的習慣。他學計算機出生,碩士和博士分別讀的是經濟和哲學,但所關注的領域顯然寬廣的多。自2005年廖理純出版的第一本書《何以無所畏懼》之后,他以一年一本的速度,推出了《強國之道》《興農論》《國力方程》《佛旨正源》《當前經濟解決之道》等十本書,涉及經濟、農業、宗教等領域。

與此同時,廖理純的時間表也被遍布全國各地的講座所充斥。6月10日廣東順德《墨家學說與奉獻思想》,6月11日深圳《中國經濟不能重蹈日韓覆轍》,6月14日天津《人為什麼要愛國》,6月15日下午北京《傳統文化大致脈絡》……

忙碌而充實的生活中,廖理純仍然保持著撕下日歷的習慣。“每天看著日歷思考活著的意義,再想想我做的事情,我覺得每天都是賺了的。”他笑著說。

他還有一個美好的理想:“我希望和來自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志願者開荒種樹,默默無聞地用自己的雙手改寫歷史,希望把曾經的沙漠恢復成為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綠洲,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在鳥語花香中幸福地生活。”

《中華兒女》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