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重慶當代黨員

他讓老土村變“洋”

——記萬州區長嶺鎮老土村黨支部書記吳吉平

譚大鬆 董莎莎

2017年07月05日15: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7年6月3日,吳吉平從老土村驅車200公裡,趕到巫溪縣古路鎮龍坪村。

“你好實誠喲,硬是惦記著我們村的無花果,這麼遠都趕過來。”龍坪村黨支部書記廖賢忠很感動,緊緊拉住吳吉平的手不放。

兩個月前,龍坪村村干部慕名到老土村考察產業發展,決定引回無花果產業,吳吉平受邀到龍坪村指導種植。

“這幾天,我們吳支書村裡村外兩頭忙,走起路來像風一樣。”提起吳吉平,老土村村民程瓊連連稱贊。

回想老土村的蝶變之路,吳吉平十分感激鄉親們的信任和擁護。

如今,一踏上老土這塊熱土,就會發現老土不“老”也不“土”了。

“老土變‘洋’了。”這是最近幾年村裡人常挂在嘴邊的話。

“真沒想到,鄉親們那樣信任我”

吳吉平腦殼很靈光——從年輕時就能看出來。

從學校畢業回村后,吳吉平自學技術,承包了附近區縣廠礦企業的鍋爐修理生意。

“一年365天,沒一天能歇得下來。”吳吉平說。

同時,吳吉平又辦了經營許可証,邊修理鍋爐,邊經營木料。

“一月收入下來,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吳吉平說。

這一切,令村裡人羨慕不已。

2002年,鍋爐修理生意興隆,吳吉平開始在各區縣來回跑。

“你趕快回來,鄉親們把你選為村主任了。”這天,接到父親吳代全電話,吳吉平一頭霧水。

吳代全是一名老黨員,隻要組織上交辦任務,他從無二話。

“當村主任誤工補貼就百八十元,養得活我們一家人嗎……”吳吉平語帶糾結。

沒等吳吉平說完,父親搶過話頭來:“我入黨幾十年了,你也是黨員,既然鄉裡鄉親信任你,鎮黨委考察認可了你,你作為黨員就要堅決服從……”

吳吉平最聽父親的話,父親的教育常常不絕於耳,逐漸養成了他公道正派的品性。

就在這次換屆前一兩年,村裡一項公益事業需要調整土地,在任的村干部沒能處理下來。

后來,鎮黨委要求村民推舉一個人選出面解決這件事——吳吉平被鄉親們推了出來。

從一開始,吳吉平就一碗水端平,土地調整任務很快完成。

此后,鄉親們對吳吉平信任有加,一遇什麼事都要邀請他出面。

2004年,老土、張家、樓房三村合並,吳吉平又高票當選為合並后的老土村黨支部書記。

這一干,就是十幾年。

“不改變老土貧困面貌,我就主動‘下課’”

合並后的老土村,幅員面積達12平方公裡,海拔從350米到1000米不等。

接任村黨支部書記之初,村裡無辦公場地,村干部辦公“打游擊”﹔無任何支柱產業,村民致富無門道﹔無半寸公路,交通閉塞,各種運輸全靠肩挑背磨……

提起老土村的貧困落后,方圓百裡都出了名。

“老土真老,老土真土。”那些年,村民經常這樣自嘲。

“不改變老土貧困面貌,我就主動‘下課’。”在上任后的一次村民代表大會上,吳吉平鄭重承諾。

說干就干。吳吉平花了一個月時間,從海拔350米的全村最低點開始,一步步攀上海拔1000米的山頂,全覆蓋走訪了全村上千戶人家。

邊走訪、邊尋思,規模種植的發展思路已經在吳吉平腦中醞釀——“500米以下的低山發展西瓜,500-800米的中山發展茶葉,800米以上的高山發展中藥材……通過按照海拔區間發展不同層級的復合型效益農業,就可以將地理劣勢變為發展優勢。”

在隨后的一次村“兩委”會議上,吳吉平拋出了思路,激起了全村干部和群眾的干勁。

圍繞這一思路,村裡一年接著一年干,產業逐漸明晰、落地、收獲。

“我試種西瓜,成功了你們跟著我干”

剛上任不久的一天晚上,吳吉平走訪鄉親時說:“我試種西瓜,成功了你們跟著我干。”

第二天,吳吉平自費前往附近的西瓜種植基地“取經”,隨后,第一個在承包地裡種上了西瓜。

沒想到,吳吉平一試就成功了。

在吳吉平的示范帶動下,村民吳代平、程第坤兩人開始試種西瓜,也相繼成功。

不種不知道,種了如獲寶。

老土村低山地段地處318國道沿線,氣候、沙土、水分等自然條件都適合西瓜種植,產出的西瓜口感特好,很快就打開了市場。

一年年種下來,村裡種西瓜的人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300余戶參與、2000多畝的西瓜種植規模,涌現出20戶西瓜大戶。

西瓜種植上了規模,如何拓展銷路又成了問題。

吳吉平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不久,318國道公路邊,出現了一個面積260多平方米的銷售市場。

318國道上,往來全國各地的車輛滾滾如潮。

一到夏天,途經堆滿西瓜的市場,不少過往汽車上的駕駛員都會停車歇腳,買上些西瓜當場切了,解渴生津、祛暑消熱。

“吃了清甜爽心的西瓜,駕駛員們都說好,不少人又會幾個幾十個地購買,放到車上拉回去或慢慢享用、或讓親朋好友品嘗。”吳吉平說。

伴隨著國道上的滾滾車流,西瓜銷路逐漸打開。

吳吉平卻沒有就此停歇,在他的組織下,村裡的熊煥政、李興富等黨員組建起了志願服務隊,輪流到西瓜市場打掃衛生,調解偶然發生的糾紛,保証西瓜銷售井然有序。

瓜農的愁結解開了——僅村裡的西瓜收入,一年就超過200萬元。

慢慢的,“老土西瓜”開始名揚萬州。

“引進無花果,讓村裡多一條致富路”

2010年的一天,萬州城區某商場。

正在城裡辦事的吳吉平來到商場的水果櫃台前。

吳吉平發現,櫃台裡有一種水果攤前始終排著長長的隊伍,一會兒就被買空了。

吳吉平急急湊近一瞧,這水果名叫“無花果”,每斤售價30元。

價格高、又暢銷,村裡可以發展呀!

一回村,吳吉平就立即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老土村500-800米的地區,無論土質、氣溫,還是濕度、高度,都很適合種植無花果。

“我想引進無花果,讓村裡多一條致富路。”吳吉平找到鎮領導。

鎮領導當即打氣鼓勁,全力支持。

緊接著,吳吉平帶領村干部四處招商引資,和農企業主達成股份合作協議,成立了股份合作公司。

按照這種經營模式,業主不再需要和家家戶戶簽訂租地協議,僅需和村集體打交道,由村集體付租金,從農民手裡租來土地,再轉租給業主,折價作股,按股分紅。

從此,業主不再擔心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村裡也因持有合作企業20%股份,每年增加了集體收入。

在這種“洋盤”的新模式吸引下,7戶村民主動加入公司,成了村裡的第一批“股民”。

至此,業主、村集體、村民三方皆大歡喜,結成了無花果產業發展的利益共同體。

緊接著,村“兩委”從外面請來技術人員,又從本村或鄰近村招募工人,拓展無花果種植。當年,全村就種植無花果1000畝。

就如吳吉平當初在商場所見的情景,老土村的無花果一上市,就一路暢銷。

“要把產業做大做強,就要向深加工要效益。”2015年,在吳吉平的倡議下,股份合作公司經充分論証,購買了機器設備,建起了年產1000噸、預計銷售收入達800萬元的無花果酒廠。

新的問題來了——村裡的1000畝無花果種植面積尚不能滿足酒廠原料供應,而老土村土地已經流轉了100%。

怎麼辦?

吳吉平和干部們一合計,決定將無花果產業向外拓展,到臨近的保安村和巫溪縣長龍、龍坪村進行推廣和試種。

“我們提供種苗,隻收成本,收獲后全部回收。”同時,吳吉平還向合作伙伴承諾,老土村將提供技術支持,無償幫助培育種苗,提高成活率。

老土村無花果的種植就這樣延展開來。

“能和全村鄉親結下這麼深的緣分,很值”

和村民們朝夕相處,吳吉平樂此不疲。

在吳吉平帶領下,原本窮得叮當響的老土村,實現了整村脫貧。

但吳吉平仍沒停歇下來。

村裡有種茶葉的傳統,在老土村境內海拔500-800米之間的山地上,曾經開辟了一片面積300畝的茶園,卻因為無人管理,幾乎要荒廢掉。

吳吉平帶領村干部,以村集體名義接手了那片茶園,引領110戶村民對茶園進行了拓展,茶葉種植由300畝激增到1300畝。

然后,老土村又引進農業企業辦起了茶廠,注冊了商標,茶葉遠銷全國。

近幾年,吳吉平又發動村民,到800米以上的高山區發展了木瓜、杜仲、厚朴等2000畝中藥材基地。

冬春農閑時節,吳吉平又領著同事們通過“一事一議”發動村民集資修公路——由各家各戶出資,少的200元,多的800元,將38公裡公路從山谷修到了山頂,又從公路上延伸出人行便道7公裡,徹底改變了村裡交通不便的局面。

如今,老土村低山西瓜甜起來了,中山茶葉、無花果香起來了,高山藥材綠起來了,村裡實現了水、電、路“三通”,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增加到了15000元……曾經貧困的老土村已由窮變富、由“土”變“洋”了。

“老土村有今天,吳支書吃了不少苦頭。”看著村裡一路走來,擁有4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熊煥政常這麼說。

“你當村干部累不累?”這些年,常有人這麼問吳吉平。

對此,吳吉平總是笑笑:“累,但是我能和全村鄉親結下這麼深的緣分,很值。”

重慶《當代黨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