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2017年07月05日15: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7年6月15日,奉節縣。
大雨已下了兩天,絲毫沒有停歇的意思。一支從重慶主城區趕來的專家服務團,在頭天晚上冒雨而至,又在這天早上冒雨出發。
早上8點半,由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的26名專家,分赴奉節的田間地頭、園區企業進行專業技術指導。
對這些專家來說,奔赴基層開展服務活動,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自人社部2012年啟動實施“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以來,重慶已連續5年組織專家到縣級以下單位、廣大農村、城鎮社區、中小企業等基層一線,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活動。
為深入貫徹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落實精准施策、脫貧攻堅的具體舉措,市人力社保局將“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的服務區域鎖定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三峽庫區。
智“匯”基層
陶偉林和羅雲米都是褲腿上常年裹著泥土的農業專家,他們都參加了這次到庫區的服務活動。
6月14日凌晨5點多,這支來自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隊伍便從主城區出發前往奉節——選擇這麼早動身,是為了多到一個鎮進行技術指導。
6月15日這天,陶偉林及其團隊又得趕赴奉節縣平安鄉。這裡今年才開始大面積種植辣椒,尚處於起步階段。
在車上,陶偉林算了算,一年來,他和同事們有大半年都忙活在田間地頭。
當車輛進入平安鄉的公路上時,地裡的一切都吸引著陶偉林的注意。“第一次來這裡的時候,這條路還沒修好呢,正在鋪瀝青。”陶偉林望著窗外說。
2016年10月,陶偉林第一次來到平安鄉。
當時的平安鄉還是一個落后的窮山坳,地裡主要是三種傳統作物:玉米、土豆和紅薯。
長期以來,當地黨委、政府一直希望調整農作物結構、發展效益農業,但卻不知道種什麼才好。
對於這個問題,當地百姓更是滿腹疑慮。
“第一不曉得種什麼,第二不會種,第三擔心賣不出去,這是老百姓擔心的三大問題。”陶偉林說。
長期在基層進行技術指導的陶偉林深知,在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的重慶,這樣的茫然並非孤例。
“在渝東北和渝東南,由於專業人才匱乏,技術指導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相對較弱,制約了地方發展。”陶偉林說。
不過,這種境況隨著專家們的到來而逐漸改變。
經過調研,陶偉林帶領的專家團隊為平安鄉規劃了辣椒產業。他們不僅帶來了種植技術,還引進了企業,解決了老百姓擔心的銷售問題。
專家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而基層一線則是人才發揮作用的廣闊舞台。隨著“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持續開展,源源不斷的專家智慧匯聚到了偏遠地區,為基層發展搭建了強有力的服務平台。
授人以漁
到達平安鄉后,車輛繼續穿行在大雨中。
在一片100多畝的辣椒示范基地旁,陶偉林和其他專家撐傘下車,雨水“嘩啦啦”地落在傘面上。
看著地裡按照標准化種植的辣椒苗已形成規模,專家們蹚著泥水走進地裡,俯身仔細查看起來。
這片示范基地的管理者、奉節縣天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段明華緊緊跟在專家身后。他把公司的技術人員也全部召集過來,生怕聽漏了一句話。
“這些辣椒苗都該打枝了。”陶偉林說。
“怎麼打枝?”段明華問。
“就是把新長出的側枝掰掉,側枝多,挂的果就少。”陶偉林一邊解釋,一邊示范。
段明華立即把打枝的工作交待下去。這位曾經的煤礦管理者,轉型后在地裡摸爬滾打了3年,才在專家服務團的指導下逐漸上道。現在,他也能為農戶們解決一些技術難題了。
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這些年來,專家們在基層開展服務活動時,既為當地提供技術指導,還不斷通過“技術輸送”,為當地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
王世均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2月7日,在市農科院的安排下,王世均提著行李,從武隆區來到奉節縣平安鄉,成為長期駐扎當地的技術指導員。
王世均是市農科院在基層培養起來的技術能手。2016年,陶偉林帶隊到武隆區桐梓鎮繁榮村進行技術指導時認識了王世均。
那時,繁榮村正在發展辣椒產業,粗放型的傳統種植技術使得辣椒的收益並不高。王世均跟著專家們學習到了科學的種植方法。那一年,他種出的辣椒苗,平均一株能結400顆辣椒,這可把他高興壞了。
后來,王世均又把學到的技術傳授給其他村民。現在,他帶著技術來到了平安鄉。
長效幫扶
這一天的基層服務活動結束后,專家們陸續回到住地。
晚上8點多,隨團服務的重慶市人力社保局專技處處長楊銳在住地碰到專家郭劍華。
一天下來,郭劍華先是在奉節縣中醫院帶領醫護人員查房會診,隨后舉行了一場專題講座。
楊銳准備邀請郭劍華在“三峽庫區脫貧攻堅專家服務活動”總結交流會上作為專家代表發言,但是一開口,卻發現郭劍華的嗓子已經嘶啞了。
這位72歲的老專家,已經連續5年參加了“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
2013年,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筋傷中心主任郭劍華接到市人力社保局專技處發來的函,邀請他到基層開展服務活動。郭劍華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並隨隊去了開縣(今開州區)。
基層跑得越多,郭劍華就越感到基層對技術服務的需求。2014年,他的兒子郭亮也加入到專家隊伍中,這次也隨隊來到奉節。
2017年6月16日上午,郭劍華代表市中醫骨科醫院與奉節縣中醫院簽訂了合作協議。同時與奉節縣簽訂合作協議的,還有市農科院、市林科院等7個單位。
這次“三峽庫區脫貧攻堅專家服務活動”,讓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的奉節縣與專家團隊實現了無縫對接。
“我們要探索建立專家服務基層的長效合作機制,確保各項活動成果落地生根。”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元春說。
心系群眾
6月16日上午,“三峽庫區脫貧攻堅專家服務活動”總結交流會召開。
在這次活動中,專家們從各自擅長的領域和專業出發,分為工業經濟組、效益農業組、教育衛生組和規劃文化組,深入鄉村、學校、醫療機構、規劃部門等,通過專題講座、技術培訓、咨詢服務、帶教查房、臨床會診、考察交流等多種形式開展智力幫扶,結合奉節縣地方特色和產業優勢,為該縣經濟社會發展出思路、想點子、謀實招,幫助基層單位解決工作中的具體技術難題。活動期間,共舉辦13場學術報告和講座,提出建議意見30余條。
專家們的一個共同感受是:活動時間雖然短暫,但對基層的指導和牽挂卻是長期的。
正如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苟小紅代表專家發言時所說:“基層但有所需,我們務必全力以赴。”
陶偉林便是如此。他的手機裡,長期保存著不少農民的電話號碼,很多農民朋友遇到問題都會及時向他請教。
石柱縣冷水鎮太平村村民彭德春就是其中之一。
太平村素有種植烤煙的傳統,彭德春家也種了十幾年,但常年繁重的體力勞動,嚴重透支了她的身體。
在陶偉林及其團隊的幫助下,彭德春開始轉型種植蔬菜,原來的烤煙地裡種上了油麥菜、甘藍、四季豆等,長勢很好。
但讓彭德春沒想到的是,等到油麥菜上市時,卻沒人來收購。
看著地裡的油麥菜沒人買,彭德春急壞了,立馬打電話給陶偉林。
在了解彭德春的情況后,陶偉林開車趕到太平村,看著地裡的油麥菜,他也很著急。
“菜種得好,爛在地裡就可惜了。”陶偉林說,“你怎麼不試試自己把菜運出去賣呢?”
彭德春習慣了等人來收購,從未想過主動去尋找市場。
在陶偉林的鼓勵下,彭德春開始把油麥菜運到市場上賣,結果很快賣完。
現在,彭德春不僅自己種菜,還學會了闖市場,收入可觀。
“這多虧了專家們的指導,要不我怎麼能學會這些!”彭德春說。
而今隨著越來越多的專家深入基層開展服務活動,不僅幫助基層干部群眾解決了當前困難,而且找准了發展方向,改變了不少地區的落后面貌。
(重慶《當代黨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