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四川黨的建設

通江: 機制一活天地寬

李佩璇 向川 通訊員 苟國

2017年07月05日15: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導語:通江構建了具有秦巴山連片扶貧區域特征的脫貧攻堅長效機制

一棟棟巴山新居優雅別致、一條條寬闊的水泥路進村入戶、一串串“綠寶石”青翠欲滴、一張張幸福笑臉讓人陶醉……初夏時節,漫步在通江縣民勝鎮方山村,扑面而來的是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新村氣息。

方山村是通江縣有名的貧困村,2016年成功摘帽。從方山村延展開來,看到的是通江精准扶貧的壯美畫卷。

改革開放以來,通江縣受區位條件的影響,欠發達、后發展始終是最大的縣情。2014年底,全縣有貧困村157個、貧困人口10.6萬人、貧困發生率16.8%,分別比全國、全省、全市高8.3、8.2、2.6個百分點。

“再難治的病總有對症下藥的良方。”通江縣委書記孫輝說,“非常之事,必行非常之策。隻有干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產業選擇——

做大特色品牌,壯大致富產業

通江境內生態優良、資源豐富,是國家有機產品認証示范區、全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縣、全國首批生態文明示范縣之一,以“通江銀耳”為代表的地域品牌響徹全國、遠播海外﹔空山黃牛、富硒茶、青峪豬等特色農業品質優良、久負盛名。

一邊是富饒的資源,一邊是現實的貧困。“必須利用富饒的資源,發展富民的產業,走出一條可持續的脫貧之路。”縣委一班人對脫貧攻堅有著獨到的認識,“要將精准扶貧與產業結構調整統籌謀劃,短期發展特色種養殖業,長期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等趨勢性產業,形成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良性格局,助推農業發展、農民發財。”

理念引領行動,思路決定出路。

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通江緊緊圍繞食用菌、茶葉、生態養殖、中藥材等“4+X”特色產業對各鄉鎮發展進行了總體規劃布局,小通江河重點發展以銀耳為主的食用菌,大通江河重點發展以茶葉、巴藥、干果為主的生態種植,南部山區重點發展以巴山土豬、空山黃牛、山地梅花雞為主的生態畜禽水產養殖,鼓勵發展銀杏、青花椒、果蔬、七彩林業等特色產業。

副縣長、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萬學成說:“目前,全縣共建成標准化養殖場156個、林下養殖示范場78個、地方畜禽品種保育場3個、現代畜牧產業園6個,打造煙溪、鐵溪萬畝茶葉示范區兩個,北部高山區100公裡核桃產業長廊、中部中高山區兩條核桃產業環線、南部低山區‘萬畝林億元錢’示范基地初步形成。”

模式選擇——

既注重“輸血”,更注重“造血”

“不用抵押、不用擔保,政府還貼息,去年我們村有16戶精准扶貧貧困戶獲得扶貧小額貸款,每戶借到5萬-10萬元。貧困群眾將錢投入村裡的專業合作社,每年可分到1萬元以上。” 廣納鎮金光村第一書記何德生說。

2015年6月,廣納鎮金光村在全縣率先實行扶貧小額信貸評級授信工作,通過宣傳發動、成立機構、農戶申請、風控小組審查、評議信用等級、銀行授信、公示結果、錄入系統等“工作流程”,全村354戶群眾全部完成評級授信工作,評級率100%、授信率達97%,授信總額度達到2100萬元,兩年來共發放免擔保、免抵押、貸款貼息的小額貸款116.7萬元,造就了一批空山黃牛、巴山土豬等養殖大戶。

轉變扶貧方式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把錢直接發給農民,小打小鬧,難見成效﹔如果扶持龍頭企業,產業旺了、老板富了,卻難帶動貧困戶。

扶貧項目能不能精准到戶?關鍵是模式創新!

廣納鎮黨委書記劉國鋒介紹:“我們按照資金跟著產業轉、產業跟著貧困戶轉、貧困戶跟著能人轉、能人跟著企業轉、企業跟著市場轉的原則,以貧困戶脫貧為目標,大力探索‘支部+企業+基地+能人+貧困戶’的脫貧攻堅新模式。”

“平均一斤空山黃牛肉能賣50多元!”金光村村民唐緒忠早就眼饞這個產業,可貧困戶養牛,錢從哪兒來?碰上疫情怎麼辦?

通江的做法是,政策、銀行提供貼息貸款,由企業為貧困戶提供牛仔、訂單,並全程提供技術保障,保險兜底,“政府+金融+保險+公司+農戶”五位一體,將貧困戶緊緊“粘”在產業鏈上。

“農民擔心的問題,政府全想到了。”老唐感嘆,“簽了訂單,市場不愁﹔每周一次防疫,技術員定期上門﹔一旦發生疫情,保險公司保本,一頭牛賠2500元。今年保守估計,也能掙七八萬元。”

投入方式——

聚合財政資金,整合社會資源

越是貧困的地方,越需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財政資金必須在脫貧攻堅中打頭陣、唱主角。縣委書記孫輝要求:“要對貧困戶實現黨員干部幫扶全覆蓋,並算好扶貧攻堅投入賬,做到家底清、賬算明。”

通江縣建立財政扶貧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先后出台《通江縣統籌整合涉農資金關注方案》《通江縣扶貧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將每年縣級新增財力的60%、清理盤活存量資金中可統籌使用的50%用於脫貧攻堅。僅2017年,縣級財政一共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1億元,用於增強農村發展新動力。

僅靠財政投入遠遠不夠。在用好財政扶貧資金的同時,必須集全縣之智、聚全縣之力,動員一切力量參與服務脫貧攻堅。

在農村,充分運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推進農地、農房、林木等“六個盤活”,最大限度激發群眾自主投入、增加收入。

同時,縣委要求每個村通過政策回引、項目回引、親情回引等方式至少引進一名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業。

在鄉黨委的邀請下,王珩於2015年回到家鄉,先后創建通江縣恆銳洪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通江縣尖山坪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累計注冊資金1600萬元,流轉土地、山林3000余畝。經過一番拼搏,現已完成1000畝標准化肉牛養殖場、160畝水上養殖基地打造,年產量40萬隻的養兔場即將投產,並規模種植核桃、美國蜜柚、翠冠、黃金梨、桂花樹、李子樹共計2000余畝8.4萬余棵,全村20多戶貧困群眾參與其中。

像王珩這樣的返鄉創業人才在通江有850人,他們回歸家鄉、造福桑梓,引進項目88個,回引資金達15億元,培育龍頭企業40家,帶動貧困人口超過兩萬人。

“我縣扶貧工作已呈現出投資增大、項目增多、效益增強、整體提速的良好態勢。截至2016年底,全縣貧困人口減至4.9萬人,貧困發生率降到8%。”孫輝說。

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