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6周年

“鄰裡匯”,用“開門”喚起公共意識

康健街道以黨建引領匯聚資源,公共服務、各類活動、志願者都來了,居民也越看越喜歡

2017年06月28日10:52    來源:解放日報

開欄的話

以黨建創新帶動治理創新

在推進社會治理創新上有新作為,在全面從嚴治黨上有新作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提給上海的明確要求。他還指出,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對於上海而言,在基層黨建領域持續探索實踐,既是回應中央要求,也是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的必需,同時檢驗著“排頭兵、先行者”的擔當與成色。

隻有每個基層組織都能成為堅強戰斗堡壘,全面從嚴治黨才有深厚根基﹔而唯有抓住基層黨建之綱,繁復的社會治理才能綱舉目張。近年來,上海各級黨組織把基層黨的建設貫穿於基層社會治理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以黨建創新帶動治理創新,積累了一批可貴經驗。在紀念建黨96周年、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際,本報今起推出“城市基層黨建新探索”專欄,深度呈現多個基層黨建探索案例。

“80后”的“小巷總理”喬鏖沒想過,頂著“鄰裡匯”理事長的名頭,召集理事會第一次開會,討論的不是高大上的理念,也不是豐富多彩的活動項目,居然是“門朝哪裡開”。

壽昌坊“鄰裡匯”藏身於徐匯區康健新村街道的老小區中,居民們希望獲得更多的公共服務,但一聽說要有“養老項目”,又開始有顧慮了。

於是,討論“門朝哪裡開”成了大家接受並參與這個社區服務項目的契機。以黨建為引領,鄰裡的“大門”打開,一場以“公共客廳”為舞台的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服務和社區治理的探索正在展開。

打開門,黨建匯聚公共資源

壽昌坊小區一個獨立的小院落裡有一幢橙色小樓,去年底建成了長者照護之家,圍牆封閉與小區成隔絕狀態。周邊一些居民對此不理解,覺得會給他們生活造成干擾。

今年,長者照護之家功能布局進行改造,將一樓為老服務空間打造成多功能的“鄰裡匯”。“這個社區‘大客廳’,不僅要服務老年人,而且要吸引中、青、幼等社區成員。”康健街道黨工委書記程偉說,“我們要打開門,理念上破除保守,行動上打破自我封閉。”

以街道體制改革為契機,康健街道推進傳統社區黨建與駐區單位黨建、新興領域黨建融合發展,考慮在“鄰裡匯”這個平台上,提升轄區單位黨組織的資源統籌和社會服務能力、黨員的社區參與和作用發揮能力、社會組織和志願者的培育發展能力。

“鄰裡匯”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門怎麼開”。周邊居民的需求是,要開放共享,又要保持小區安寧﹔ 對於長者照護之家來說,要保持環境整潔,還要防止老人走失。這個難題怎麼解,由參與區域黨建各家代表所組成的理事會協商討論。

壽昌坊“鄰裡匯”的首屆理事會由壽昌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喬鏖,和壽益坊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沙莉娟、壽祥坊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鐘建國,以及街道基層干部、周邊轄區單位、專業機構以及社會組織代表和居民骨干代表共同組成。經過集思廣益,他們決定圍牆打開成透明圍欄,與小區融為一體,大門遇大活動時開放,小門白天開放,設監控並有志願者查看。

“開門”就如一個隱喻。“鄰裡匯”的大門打開之后,充分發揮區域化黨建平台共建共享的功能優勢,康復、助餐、助浴等公共服務進來了,親子活動、烘焙、插花等居民團隊發起的各類活動進來了,公益團體、志願者也帶著項目進來了,居民們隔三差五進來看看,越看越喜歡。

黨員骨干探底居民服務需求

樓上是長者照護之家的老人,隔壁是康沁幼兒園的小朋友。4月底,“鄰裡匯”舉辦了一場“老榕樹”活動,小朋友在老師帶領下走進“鄰裡匯”,用彩紙疊愛心,寫下祝願。“一老一少”做游戲、講故事,玩得十分開心。

“鄰裡匯”特意留了一個空間叫“老少樂”,裡面有老人喜愛的沙發躺椅,地上鋪著小孩爬行墊,角落裡收著一些玩具。“當養老和育幼相遇,感人的一幕出現了。”街道社區服務辦主任王紓說,久未下樓的老人走到了樓下公共空間,孩子們歡聲笑語,老人們臉上樂開了花。為了讓活動可持續,“鄰裡匯”還在陽台辟出一塊“空中菜園”,讓老人和小孩一起認養花草果蔬。康沁幼兒園老師說,小朋友們在這裡上體驗課,觀察植物,感受生命教育,他們都很喜歡這裡。

“你一定猜不到,我們這裡有個特別受居民喜歡的項目,是美甲。”喬鏖說,按照老經驗,社區服務項目總離不開修鞋、修傘、磨剪刀等,但是我們的顧問團去居民當中探底,發現除了“老三樣”,不少居民對“美甲”興趣濃厚。這支深入居民家中的顧問團,成員主要來自社區黨員骨干、居民和志願者。他們幫助開展需求調查,也向居民介紹“鄰裡匯”的情況。顧問團成員周吳虎說,我們就是“鄰裡匯”和居民之間的橋梁。

開張2個月,首批23個主題活動項目已經通過篩選和引進,目前已開展活動29次,近600人次參與。“小禾公益”親子閱讀、針對失智老人的“簡愛公益”、“綠梧桐”口述家史等活動,頗受居民歡迎。

“公共客廳”喚起公共意識

一個細節,讓居委干部看到了居民身上的變化。在“鄰裡匯”健身房,一開始居民去健身總是把器材踩得很臟,志願者就提出,希望居民能脫了鞋鍛煉。原本以為管這件事要費很多力氣,沒想到居民很自覺,他們把鞋脫在門口:“這麼好的地方,是不能弄臟了。”

“公共客廳不僅是大家共享服務的地方,也是重塑社區規則,喚起大家公共意識的地方。”街道干部表示。壽昌山等幾個居民區雖是老小區,但居民對於現代社區的公共意識並不強。以前一些老人習慣坐在樓道門前,東家長西家短,幾十年前的農具也舍不得扔,覺得“總有一天還會有用”。“居民以什麼樣的方式參與社區事務,這需要學習,‘鄰裡匯’就是學習平台。”比如,社區文藝團隊也希望“鄰裡匯”提供場地。理事會評估后認為,文藝團隊可使用場地,但僅限於匯報演出,不能用於平時練習。比如,這裡的社區志願者不會直接拿到物質獎勵,而是以積分形式,換取其他志願者制作的產品或者提供服務,可以是一瓶自制的酵素,也可以是一次講座、一堂課。

合理的規則讓大家都能接受並獲益。社區治理專家認為,開展社區自治共治,首先要培育居民的公共意識,要讓他們覺得這個社區是“我自己的”,更是“我們大家的”,社區的公共事務核心是公共利益,而不是為了“我”一時的利益去參與。

這種公共意識正慢慢在社區裡形成。一次居民區開會,有居民自己提出來,我們是不是可以爭創一下“文明小區”?令社區干部感動的還有,一名經常持反對意見的居民走進了“鄰裡匯”,向他們提議“桌上的假花應該換成真花”。王紓說,“培育公共意識,這還只是起步,我們需要持續發力。”(記者 張駿)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