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寫進人民心中的幸福故事——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生新變化

2017年06月27日08:58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寫進人民心中的幸福故事——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生新變化

  這是用於河南省蘭考縣黃河灘區扶貧搬遷的蘭考縣谷營鎮姚寨新村社區(2016年11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在舉世矚目的“中國答卷”上,這樣的問題格外醒目:

  一個怎樣的詞匯,既牽系國家大計,又連接百姓生活?

  一份怎樣的情懷,承載不渝的使命,寄托著美好夢想?

  一種怎樣的力量,開啟了幸福之門,聚合起億萬顆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人民生活改善、命運轉折、家庭變遷的萬千故事中,有這個時代值得書寫的民生進步,也有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時代足跡。

  這是雪中送炭的民生速度:“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赤砂村村民張志勤連日來忙得不可開交。除了家裡的地,他還要侍候他的3頭牛和5隻羊。

  通過村級互助資金協會的擔保,張志勤第一次從銀行貸款5萬元,實現了“養殖夢”。雖然還沒摘掉貧困的“帽子”,張志勤家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來。走進他的新家,“鎖子廳”亮亮堂堂,自來水通到了灶台旁。

  “以前土坯房四周裂縫,下大雨時那個心慌啊,擔心房子會塌掉。那時出門幾乎沒有路,吃水要到山溝裡挑。現在出門就是硬化路,還吃上了自來水,日子真是有奔頭了。”

  2013年2月,隴原大地天寒地凍,履新不久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他入戶同鄉親們嘮家常,詢問糧食夠不夠吃,低保有沒有保証,看病有沒有保障,孩子有沒有學上,年貨有沒有備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黃土高坡到茫茫林海,從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區,從地震災區到邊陲小鎮,中央領導同志風雨兼程、訪貧問苦的足跡,幾乎覆蓋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踏遍千山萬水,習近平總書記“最牽挂的還是困難群眾”。

  全面小康路上,人民群眾奮力追趕,力爭“一個都不掉隊”。

  在山東菏澤,1200余戶貧困戶的4000余畝土地已全部納入牡丹種植基地,1100余名貧困群眾在基地務工,每年土地租金和務工收入人均達近5000元。

  在雲南昭通,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貧困戶協同發展的模式,正在讓這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111萬的地方,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貴州遵義,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異地搬遷扶貧行動正在按照“量身定制”的原則,讓農村貧困群眾在中心集鎮、工業園區、旅游景區自主安家、順心謀劃致富路。

  設定時間表、留出緩沖期、實行嚴格評估、實行逐戶銷號……對標黨中央提出的具體要求,全國各地正在用“繡花”的功夫把扶貧工作做實做細。

  歷史,會記住這個奇跡:2013年至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每年都減少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量。未來3年,還將有4335萬人陸續脫貧。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政治學教授喬·泰勒表示,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令他印象深刻,這向世界証明了西方模式之外的另一種發展道路的可行性,不僅對中國本身意義重大,也對全球減貧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好日子,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來:

  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已實現城鄉統籌。去年全國共救助城鄉低保對象6000多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5%。

  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兜底保障機制已涵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健康扶貧補充保險等各具特色的保障措施,農村貧困住院患者縣域內“先診療,后付費”工作方案將為更多特困群眾解決燃眉之急。

  國家層面已建立兩項殘疾人補貼制度。截至2016年11月底,共計841萬生活困難的殘疾人領到了生活補貼,866萬重度殘疾人領到了護理補貼。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正扎實推進。截至2016年底,已有1000萬戶居民住進公租房。未來3年,還將有1500萬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的夢想……

  這是直抵人心的民生溫度:百姓的小事就是國家的大事,人民的期盼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南針”

  入夏時節,福州市軍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人流不減。時不時有老年人走進這個粉牆黛瓦的四層仿古建筑,向工作人員了解咨詢。

  坐著新裝上的座椅式電梯,84歲的呂雲娥來到三樓。這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斗、有著6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對近年來發生在這裡的變化欣慰不已。這兩年,社區進一步加大了對養老事業的扶持力度,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照料中心的運營管理。

  “保持經濟增長速度、推動經濟發展,根本還是要不斷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2016年歲末,隆冬已至,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專題研究6個民生問題。

  北方地區怎樣實現冬季清潔取暖,在群眾溫暖過冬的同時讓霧霾天少一些?垃圾分類制度如何才能有效推行,讓垃圾圍城的現象少一點?農村禽畜養殖廢棄物如何實現資源化處理,推動一場能源革命?養老院的服務質量如何提高,讓2億多老年人頤養天年,讓他們的子女后顧無憂?住房租賃和房地產市場怎樣規范發展,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食品安全如何監管,讓“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百姓的柴米油鹽,擺上了中南海的議事案頭。

  剛剛過去的這個取暖季,河北省保定市大祝澤村雷會清用政府補貼購買了壁挂爐,用上了天然氣。“臨睡前再不用下床封火,做飯前也不用‘伺候’鍋爐了。算算費用也沒貴多少,生活可是舒服多了。”

  桂林鳴翠新都小區居民鄧彼克家裡有兩個垃圾桶,一個在廚房裡裝剩飯剩菜等廚余垃圾,一個在客廳裡裝廢紙等生活垃圾。通過刷卡積分、抽獎表彰等創新機制,桂林1.3萬多戶、3.9萬多名居民已踴躍參與垃圾分類,“垃圾圍城”的煩擾漸行漸遠。

  在遼寧,55歲的阜新市清河門區烏龍壩鎮靠邊屯村村民張國令今年4月簽約成為蚯蚓養殖戶。“養了蚯蚓賣到垃圾處理站,讓蚯蚓幫著吃垃圾,再把蚯蚓的糞便賣做有機肥,估計每年每畝地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要是大家伙兒辦起合作社,以后就不擔心禽畜糞便到處都是了。”

  村民們踴躍參與的遼西糞污綜合治理與利用示范項目一期工程竣工后,有望年處理有機廢棄物30萬噸,其中預計年處理畜禽糞便19萬噸,可覆蓋烏龍壩鎮80公裡半徑內的畜禽養殖環境。

  在北京,30歲的張健向燕保·馬泉營家園項目處提交了個人及家庭資料,簽下《配租申請表》和《承諾書》。“如果能住在這裡,就是‘新北京人’了。”現在他每天從順義的家趕到朝陽的上班地點,先坐公交再擠地鐵,單程就要一個半小時。

  隨著非京籍無房人士開展的公租房自住房專項分配試點啟動,這個“北漂9年”的秦皇島人有望告別“居無定所”的狀態,“真正安個家”。

  在成都,大妙火鍋店門口的一塊電子觸摸屏每天都吸引著無數顧客駐足,拿出手機掃一掃屏幕上的二維碼,餐桌上的食材是哪裡種的、農藥是否有殘余、配送流程怎樣都一目了然。

  依托政府主導、企業開發的大數據平台,全市已有近6萬家食品供應單位和個人注冊使用,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流通千萬裡、追溯零距離”,著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老百姓點滴獲得,積聚起民生豐碑。

  這是持續刷新的民生刻度:在人民訴求全面升級的時代,民生的痛點就是改革的著力點、發展的落腳點

  “早上買菜順便過來測個血糖!”廈門市廈港街道退休職工陳翠蘭患糖尿病20余年,常年需要服藥。得益於慢病分級診療改革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陳翠蘭在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能領藥了。

  今年起,簽約家庭醫生的廈門市民,在基層就可以開到4周至8周的處方用藥量,還能免除500元醫保起付線。福建作為全國首批4個綜合醫改試點省份之一,正在以實實在在的惠民政策向3800萬民眾送出一份“醫改紅包”。

  4年多來,醫改直面醫療資源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的“中梗阻”,專攻公立醫院、藥價虛高等最難啃的“硬骨頭”,力爭讓所有人看得起病也看得好病,成為全面深化改革最直觀、最生動的觀測窗口。

  截至2016年底,全國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8.9億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基本實現全民覆蓋。

  到2017年底,分級診療試點擴大至85%以上的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將全面推開,所有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中藥飲片除外)。

  在利益格局復雜多樣、民生訴求全面升級的新時期,群眾合理的期待不能忽視,現實條件的制約也不能輕視,民生事業要在尋求“最大公約數”的前提下“切好每一塊蛋糕”。

  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在城市,優質義務教育資源供不應求,既要“離得近”又要“上得好”的需求日益旺盛﹔在農村,上大學仍被奉為“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寒門出貴子”的渴求依然強烈。

  人民期盼有更穩定的工作。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勞動力供給總量壓力猶在,人崗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去產能職工分流安置任務繁重。

  人民期盼有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城鄉養老並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告別“免繳費”又面臨參保新問題﹔城鎮化加速,進城務工人員和他們的子女更想擁抱“城市夢”……

  “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破解每一個民生問題都是世界性難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王軍說,全面建成小康的過程也是不斷破解民生難題的過程。

  在深圳生活工作了22年的北京人臧建鳴還收藏著早年辦的“暫住証”。“那時不辦的話可能被收容遣送,睡覺都不踏實。”

  “暫住証”換成“居住証”。一字之變,臧建鳴享有“准市民待遇”,除了子女入學、看病就醫、社會保險、房屋租賃等多種公共福利,赴港澳辦理出入境手續也不用再返回原籍。

  民生的關切就是改革的方向,發展的渴望就是改革的動力。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戶籍制度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環保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環環相扣,與民便利、為民讓利,改革紅利不斷轉化為民生利好。

  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民生指標逆勢上揚,為治國理政成績單不斷增添耀眼亮色:

  新增就業連續五年超1000萬,企業職工的養老金連續12年增加,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跑贏CPI……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認為,十八大以來的發展實踐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雖然從高速轉為中高速,但民生改善的幅度不斷加大。由此產生的一個良性結果就是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今年上半年內需的貢獻率達到110.4%,同比提高14.5個百分點,成為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最大引擎。這正是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形成良性循環的重要標志。

  中央深改組2016年審議通過96份改革文件,涉及社會民生的有25份。

  改革保障民生緩解后顧之憂,民生催動改革掃清前行之礙。

  從“零門檻”注冊公司到“三証合一、一照一碼”,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攻堅,平均每天涌現萬戶新企業﹔“營改增”等稅制改革和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助力創新創業創造更多就業﹔“政府購買服務”、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等熱詞不斷涌現,市場“補台”彌補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缺口,為社會治理帶來新模式、新格局。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出發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符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有利於創造新的增長點、提高長期增長潛力,而新的增長點就蘊含在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當中。”

  “把人民的事辦好了,把百姓的困難解決了,經濟增長才有持久的動力。像修建高鐵等基礎建設,既能拉動眼下的經濟增長,又便利百姓出行,讓城市、鄉村的人流、物流更加順暢。”全國人大代表、中鐵電氣化局一公司員工巨曉林說。

  “民生不是隻有投入沒有產出的‘純福利’。”中山大學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岳經綸說,從幾千萬貧困人口脫貧釋放的巨大消費潛力,到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激發的市場新需求,再到教育、環保、醫療、物流等產業廣闊的發展前景,都說明新的增長點就蘊含在13億多人的發展需求深處。

  這是不懈追求的民生高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又到畢業季,天津理工大學機械學院畢業生金蔚並沒有忐忑焦慮。去年暑假,學校組織到天津市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免費參加“工業機器人”專項職業能力培訓,他被一家科技公司相中,提前簽訂了就業協議。

  “有這麼多項目為我們搭橋鋪路,相信努力就會夢想成真。”金蔚說。

  就業是民生,創業也是民生。雨后春筍般的個體經濟,幾何增長的共享經濟,如火如荼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人民潛在的需求催生的,也是人民發展的需求支撐的。

  2年前,熱愛騎行的“90后”北大畢業生張巳丁曾寫下《我們有一個夢想:讓北大同學隨時隨地有車騎》,而今,他與同伴聯合創立的OFO“小黃車”已遍布各大城市街頭,“共享單車”也成了高考作文命題中的熱詞。

  作為最活躍的創新業態,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正駛入發展快車道,驅動著生產、就業、消費的變革﹔眾創平台、眾創空間大量涌現,搭載千千萬萬多姿多彩的個體夢想。

  共建是民生,共享也是民生。從成為全球第一個全面承認網約車合法化的國家,到制定《網絡餐飲服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從放寬國際郵輪入境旅游團限制,到清理取消申辦養老服務機構的不合理前置審批,全面小康的建設與民生需求的旺盛相輔相成、深度契合。

  金山銀山是民生,綠水青山也是民生。

  初夏,竹海掩映中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格外清涼,引來絡繹不絕的游客。

  十幾年前,這裡還是另一幅景象。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作為安吉縣最大的石灰岩開採區,余村80%的村民從事和礦山有關的工作。“煙塵漫天,開窗通風、室外晾晒衣服都是奢侈。果樹被厚厚的粉塵覆蓋,結不出果實,山筍也連年減產。”村民們對那段日子記憶深刻。

  而今,生態旅游成為當地新發展模式,當地的人們感嘆:“原來靠賣石頭掙錢,現在靠賣風景致富。石頭賣完就沒了,風景帶來的卻是長長久久的幸福安康。”

  物質富足是民生,精神充盈也是民生。

  家住安徽蕪湖繁昌縣的62歲的吳亞萍,8年前遭遇自己突然失明、丈夫罹患尿毒症的雙重打擊。“是文化館的朋友們幫了我,是鋼琴和文學救了我!”這個在黑暗中有了輕生念頭的婦女,在文化館的結對幫扶下,開始了一對一的鋼琴演奏訓練。

  現在,吳亞萍不僅能獨立完成盲彈曲目,還經常發表詩歌散文,組織社區居民成立朗讀沙龍。夫婦倆自勉自勵,頑強與病魔抗爭,歡快的笑聲重新回到這個溫暖的家庭。

  當下的收獲是民生,未來的期許也是民生。

  2017年5月12日,從重慶啟程的班列滿載22車集裝箱貨物,在廣西北部灣港完成通關后,即將向著新加坡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進發。

  這是“渝桂新”國際聯運通道首次全程貫通試運行。通道建成后,向北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向南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西部地區將更好融入“一帶一路”。

  追求國家和民族的進步是民生,超越種族與國界、與人類的文明進步、長遠福祉同頻共振也是民生。

  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資1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實施100個“幸福家園”、100個“愛心助困”、100個“康復助醫”等項目……從人口到市場,從創新到共享,“一帶一路”傳輸的中國動力,正是民生改善的世界紅利。

  有人說,一個國家的前途並不取決於其國庫之殷實和公共設施之華麗,而是取決於這個國度的公民能否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國計民生”——這個在綿延千年的漢語中始終固定在一起的詞匯,早已把國家的前途與億萬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結在一起。

  4年多前,這些挑戰與考驗擺在了新一屆黨的中央領導集體面前:如何調整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緩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會焦慮?如何發展更加公平的教育,讓每個孩子上得起學又上好學?如何織密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使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對生態改善的急盼,對物價低一點的渴望,對看病少折騰的期盼,又該如何解決?

  現在,在五大發展理念的牽引下,民生的“升級版”工程與百姓的“幸福感”程度相得益彰、積極呼應。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從人民中走來的中國共產黨始終不忘從人民中汲取偉力。

  4年多前,剛剛履新的習近平總書記曾向世界庄嚴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塞內加爾中國問題專家、《中國與非洲》一書作者阿達瑪·蓋伊認為,為了人民,正是良政的初衷。“中國的惠民工作不但發展迅速,而且注重均衡與公平,這非常令人欽佩。”

  小至一厘一毫,大到千家萬戶,近在一朝一夕,遠到千秋萬代……民生連起中華民族世代渴求的復興偉業,印証趕考路上的赤子初心。

  那些幸福花開的故事,已經寫進億萬人民的心間。(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