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刊授黨校》

繪就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與人民需求的同心圓

王海濱

2017年06月27日13: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學者,既要注重反映時代和人民的呼聲,更要在理論中注重探尋能夠解決民眾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的現實路徑,進而使理論更好地得到民眾的認同。

今年5月17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一周年。在這個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課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既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也是當代中國學者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課題。當代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和工作者應自覺承載這一學術使命,注重把握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發展、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與人民需求、人類文明成果與中華民族的學術氣派以及現實邏輯和話語體系四大關系,把個人的學術命運和中國發展的命運緊緊維系在一起。

滿足當代中國發展的需要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命運依賴於當代中國發展的命運,當代中國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引領和理論指導。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當代中國的實現程度決定於它滿足當代中國發展需要的程度。從實踐需求側來看,當代中國發展依賴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引領和理論指導﹔從理論供給側來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使命是滿足當代中國發展的需要。我們應把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使命與當代中國的發展命運緊緊維系在一起,譜寫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發展的命運交響曲,並把這首交響曲奏響在中華大地上,也奏響在世界舞台上。

在當代中國,譜寫和奏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發展的命運交響曲,需要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良性互動,以及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的良性互動。這就需要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針對理論供給不足的問題,在爭鳴中融通,在積澱中突破,在把握客觀規律和汲取集體智慧中鑄就經典理論,並在引進來與走出去中塑造具有世界話語權的中國話語,鑄就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相稱的具有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思想中國”,進而方能在中華大地和世界舞台上奏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和當代中國發展的命運交響曲。

注重反映時代和人民的呼聲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隻有捕捉到關系當代中國人生存方式及其發展命運的迫切問題,並將其匯集在自己的理論體系裡,成為當今時代和人民的產物,具有大眾性,才能滿足當代中國發展的真正需要,並最大程度地實現自身的歷史使命。馬克思從真正開始其哲學活動初期,最關注的就是人民大眾的生存處境與發展命運,期望建立一種為大眾提供現世智慧、為大眾立言、作為無產階級解放“頭腦”的大眾形態的哲學。在馬克思看來,這樣的哲學是無產階級解放的“頭腦”,而無產階級是這種哲學的“心臟”。

那麼,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如何能切中人民大眾的現實需要並適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呢?這就需要敏銳地捕捉時代問題並及時地破解時代難題。這是因為,一方面,問題是時代表達自身需要的格言,也是時代表現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捕捉時代問題,就能把握時代脈搏,了解時代需要。另一方面,問題不是簡單地存在於時代之中,也不是可以“唾手而得”的,而是需要理論創立者深入了解時代,敏銳發現問題和提煉問題。實際上,問題正是聯系理論與現實的“橋梁”,因為問題既存在於現實之中,也存在於理論之中,正是二者的結合與互動才產生真正的時代問題。

還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學者,既要注重反映時代和人民的呼聲,更要在理論中注重探尋能夠解決民眾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的現實路徑,進而使理論更好地得到民眾的認同。人民大眾往往是從他們關切的利益問題出發,以一種理論的實踐效果和經驗感知為根據,來決定是否真信並接受一種理論的。理論要被群眾所掌握,就必須抓住群眾利益這一根本。如果理論本身不關注人民大眾的利益,那麼人民大眾也不會關心這一理論。人民大眾要求少談些抽象概念和空洞口號,多些實在行動和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由理論訴求轉化為實踐訴求,引導實踐者把學習理論同研究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結合起來,將其轉化為實踐行動並給民眾帶來實惠,使民眾從實踐效果上認同這一理論。

此外,在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的宣傳過程中,應由過於注重抽象的理論向注重生動的直觀轉化,把政治話語轉化成為大眾話語,內容簡明扼要,宣傳喜聞樂見,使民眾在生動直觀中認知理論,使其入心入腦,扣動心弦,打動心靈。

形成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

在傳統農業社會,儒家文化曾是東亞文化圈的主流文化。在以工業化為支撐的現代化進程中,作為傳統農業文明時代優秀代表的中華民族,發展開始遠遠落后於西方現代工業文明。隨之而來的是,在思想理論方面也逐漸不能跟上實踐發展的節奏和滿足時代需求。如今,憑借中國式現代化而飛速發展的當代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思想影響力和理論吸引力。正如在國際物質生產分工體系中,發展中國家都在從原材料供應到高端成品供應的鏈條中尋求轉型和上升一樣,在國際精神生產分工體系中,當代中國也應該從“原材料供應國”向“成品供應國”的位置提升。這就需要我們基於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揭示和分析“中國問題”,並積極汲取優秀文化傳統的思想資源、西方現代文明的要素和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的指導作用,建構能夠解釋和引領當代中國發展及其現實邏輯的范疇體系和話語方式,進而創造“理論上的中國”與中華民族的“學術自我”和“思想自我”。

一個民族要能夠自信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經濟政治社會發展是必要的基礎。同時,學術自信和思想自立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關鍵性的要素。能否在呈現中華文化包容性之廣、融合力之偉、思想生命力之旺、創造力之強的過程中,既延續中華文明血脈,又引領對現代化實現方式的新探索?能否凝聚出新型的特色文明?能否建構出延續中國文明基因和符合中國人思維方式的中國話語體系,並在世界文明國家中擁有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提升的話語權?要回答這樣一個后發現代化國家和日益覺醒的“使命型文明”的“中國之問”,離不開多維度的思考和多因素的互動,其中在承載主體上,需要我們的理論工作者汲取一切優秀的思想資源並結合中國實踐經驗,致力於創造經典,以形成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主體和重要載體,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的基本研究內容和學術生命所依。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覺形成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為認識當今世界、解決“中國問題”(站在世界看中國和站在中國看世界)和推動當代中國發展貢獻思想的力量和理論的力量,成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建構面向中國問題的當代中國話語體系

中國話語體系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話語載體。積澱和凝聚當代中國話語體系,需要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者面向“中國問題”,深刻揭示產生中國問題的現實邏輯,並借助於閱讀經典著作時思想碰撞所激發出來的思想力量,同時遵循“中國問題”“中國方法”“中國理論”的內在邏輯,建構書寫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且符合中國人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的范疇體系和話語方式。

從話語資源來看,一方面要反對妄自尊大的態度,在話語資源上借鑒現代西方文明的有關因素。要把握西方現代文明的本質是什麼,它是怎麼從傳統西方文明中演化而來的,它對人類世界的貢獻究竟在哪裡。另一方面也要反對妄自菲薄的情緒,積極傳承中國文化傳統的話語智慧。我們不能滿足於解讀西方學者的著作,不能滿足於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以及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之“跑馬場”的研究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話語的建構中,不能忘記拾取以往所忽視的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智慧凝成的話語果實。比如,我們可以從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和“中國問題”中形成和提煉出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疇新理論,通過對這些新問題新概念新范疇新理論的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可以豐富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內容,進而推進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和發展。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