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中華兒女》

榮宏君:尋找故紙堆裡的張伯駒

記者 王海珍

2017年06月26日13: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收集整理張伯駒史料時,榮宏君越來越感受到張老這一生的璀璨與高潔,在他身上,完整地呈現著中國士大夫精神

2017年5月22日,青年文化學者榮宏君攜《國寶傳奇》登陸CCTV科教頻道。《國寶傳奇》每天中午上午首播,晚上重播,一共10集,持續播出至5月31日。節目播出后,廣受好評。以張伯駒的藏品切入故宮珍品與中國傳統文化,既有史實又兼具傳奇,真可謂一道文化大餐。而呈現這道文化大餐,卻遠比看上去更為艱難。

從研究張伯駒中汲取文化滋養

榮宏君研究張伯駒10余年,從收藏張伯駒手寫史料入手,到編撰《張伯駒》年譜,幾乎查閱了當下出版物中關於張伯駒的所有史料。有時,他覺得張伯駒就像他身邊熟悉的老人:著青衫,略低首,站在后海邊微笑注視著偌大的北京城風雲變幻。“張伯駒,這一生,有摯愛,有情致,有家國情懷,有過大富大貴的生活,也能耐得住清貧寂寞。”榮宏君說,“他這一生,看過多少人生沉浮,經受多少人情冷暖,尤為難得的是,到了老年,依然是一個有趣的人。”榮宏君的書房裡,有關張伯駒的資料被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張伯駒寫的相關資料,他都妥帖地收藏,時不時拿來品賞,仿佛在隔著時空與張伯駒老對話,從張先生這裡吸收無限的文化滋養。

榮宏君講述的《國寶傳奇》,便是以張伯駒贈與故宮的珍貴藏品為主線。在每一件珍品的敘述中,都穿插著張伯駒與這些珍品相遇的傳奇。在《百家講壇》這一平台上,國寶珍品、張伯駒、榮宏君便以這樣的方式相遇了。

“准備講稿整整准備了一年,這一年時間將我之前研究張伯駒先生的儲備都用上了,”榮宏君說,“很辛苦,但是也很欣慰,張伯駒一生太豐富,從他的收藏切入,也隻能呈現他豐富學養與傳奇經歷的‘冰山一角’,但人們也或許能從這冰山一角中窺一斑而見全豹。希望能通過國寶傳奇讓更多人識得張先生”。

《國寶傳奇》以《信而好古張伯駒》開篇,從介紹張伯駒的經歷、才情、情懷等入手,依此講述了晉代陸機的《平復帖》、隋代展子虔的丹青作品《游春圖》、李白的書法墨跡《贊上陽台》、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宋徽宗的《雪江歸棹圖》、宋蔡襄的《自書詩帖》,以及脂硯齋珍藏的脂硯等國寶級藏品背后傳承的故事以及張伯駒與這些藏品的淵源。如上這些國寶級藏品都是解放后張伯駒捐贈給故宮博物院的,每一件都堪稱價值連城,無價之寶。

在准備講稿的過程中,榮宏君也完成了《國寶傳奇張伯駒》一書的撰寫。並在百家講台開播的那一天在北京舉行了新書首發儀式。榮宏君感嘆著說:“這是我目前寫得最艱辛的一本書。”因為傾注的感情太深,也因為涉及的史料太多,要考証的資料太多,“古人雲,開卷有益,這是我錄制百家講壇的動力,但同時也是壓力。”榮宏君一如既往,深懷謙卑之心。

榮宏君認為,張伯駒之所以在書畫藝術上取得獨特成就,除了他的天賦和悟性以外,也得益於他的人品、修養和學識。除此以外,更是受益於他所收藏的歷代書畫珍品潛移默化的滋養。張伯駒一生收藏了100多幅國寶級的書畫,對於這些收藏品的去向,早在1932年,張伯駒在《叢碧書畫錄》一書中,就說出了自己的願景: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如果張老得知他的藏品猶如一根絲線,串起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點點珍珠,也當泉下有慰吧。”榮宏君說。

從史料出發而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近年來,張伯駒獨特的人生經歷以及他獨有的名士風骨隨著並不如煙的往事逐漸開掘出來,仿若斑駁歷史的一縷光,安慰著世間,也溫暖著一代中國人的文化記憶。榮宏君研究張伯駒史料10余年來,收藏了張伯駒的諸多手稿原作,並親自編撰《張伯駒年譜》。“藉由張伯駒,我也找到了一把打開中國傳統文化大門的鑰匙。此次能在百家講壇這一平台以張伯駒收藏為主線為大家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對張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遙相呼應。”

榮宏君愛好信札收藏,后來收藏范圍又延展到對文化人的文稿史料收集中,並以此形成自己的寫作脈絡,不論是《徐悲鴻與劉海粟的世紀恩怨》,還是《國寶傳奇張伯駒》,都是以史料出發,去盡力走近文化人的心路歷程。在研究一個個近代文化大家的過程中,榮宏君也在一步步深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這是一條可以無限探尋的康庄大道,榮宏君仿佛已經立志,要在這條路上跋涉一生,不論是他的繪畫,還是他的撰文,其出發的原點,都是圍繞著傳統文化。由繪畫到寫書,由一個個個體的深入到對近代史全景掃描,視野的開闊再融入筆端,墨中更現氣象萬千。

“中國還有很多象張伯駒先生這樣的文化人,以保護傳統書畫文物為己任的收藏家,他們自覺傳承民族文化,化私為公,把私人的收藏品最終捐獻給國家,變成全社會共同享有的資源。這不僅僅只是中國文物之幸,更是中華傳統文化之大幸。”榮宏君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之所以浩瀚溢彩,也正是由於有了張伯駒這樣的大家,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張老的一生浩瀚溢彩,研究他以及他在傳統文化裡的成就,不論從哪個角度,都是可挖掘的富礦。我這次從他的收藏品講起,從他的藏品中,可以看出他收藏脈絡非常清晰,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文脈。”榮宏君說,“通過研究張伯駒,也讓我發現了一把打開中國傳統文化大門的鑰匙。我期待,我能將我的研究所得,通過《百家講壇》這一平台,講述給更多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觀眾。”

願一生投入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兒女》:您是什麼時候開始對張伯駒以及張伯駒的收藏感興趣的呢?

榮宏君:張伯駒的大名我很早就聽過。他的出身經歷,傳奇故事常會從報章雜志上看到,而真正與他覺得有所關聯,有所親近的話,還要從我的老師史樹青先生說起,作為史老的學生,我得以常常聽他講述中國近代史上文化人的軼事。史老常會說起張伯駒張老,對他很推崇。張伯駒曾經寫過一幅對聯贈與史老:樹木新栽休斧伐, 青山常在有柴燒。在對聯中嵌入了史老的名字。在史老的影響下,我也開始留意起了關於張伯駒老先生的史料,也是機緣巧合,我因為酷愛收藏名人信札,而結識了一些廢品收購站的朋友。有一次,有一個廢品收購站的人給我打電話說,他那裡有一些關於張伯駒“文革”時期寫的“交待材料”問我要不要。我聽了大喜過望,立即驅車趕過去,打開一看,厚厚的一摞全部都是張老手寫小楷,這是張老在1968年被關入牛棚中寫的。那真是意外之喜,盡管價格不菲,但我還是有慶幸之感。從此,我研究張老,就有了史料依據,從他書信的敘述中,也能感受到一個更真實更生動的張老。

《中華兒女》:據說您編撰的《張伯駒年譜》已經完稿,編撰年譜是一個耗時費力的事情,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想法?

榮宏君:在收集整理張老史料時,我越來越感受到張老這一生的璀璨與高潔,在他身上,完整地呈現著中國士大夫精神。而這種精神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稀缺的。當我想要查閱張老的年譜想為我的研究引入准確的時間軸時,我跑遍北京所有圖書館,都沒能找到一份張伯駒年譜,這讓我唏噓不已。於是,我決心自己動手整理出一份翔實可靠的張伯駒年譜,我找到他的后人,找到與他有過交誼的文化名人的年譜,找到他所寫的文章,訪遍他所工作過的地方,查閱工作單位的記錄……幾相對比,反復確認。有時會一天查閱十余本其他文化大家的年譜,隻為找到與張伯駒相關的信息。編撰年譜的艱辛過程的確超出我的想象,但是我覺得張老為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如此卓絕的貢獻,我們這些后生晚輩在他綿長的余暉下,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綿做點滴細微工作,與我而言,幸莫大焉!

《中華兒女》:這次錄制《百家講壇》聽說耗時一年,過程是不是很艱辛?

榮宏君:《百家講壇》是受眾面非常廣的一檔電視節目,說實話,最初,有一些壓力。后來,有朋友鼓勵我,說,古人講開卷有益,如果有一個觀眾能從我的敘述中感受到張老的人格魅力,觸摸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那我也算是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起了一點微末作用。抱著這樣的態度,我開始全心投入到《百家講壇》的講稿籌備中,《百家講壇》以聲傳播的方式與書寫以字傳播的方式不同。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傳達出去的內容要真實。記得在准備第八章《雪江歸棹宋徽宗》時,其中有講到王世貞的父親王忬(音“豫”),為了考証“忬”一字的發音,我翻閱了幾乎所有能查到的明史古籍,也遍訪研究明史的專家,但不論從史書古籍,還是從我實地採訪的明史專家,都無法給出確鑿的答案,有的主張音“豫”,有的主張音“抒”,基本一半一半吧,兩方觀點誰也說服不了誰。我決意要在開講之前將這個字的讀音考証出來,問友人尋找有關明史的相關典籍,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在開播的前幾天,我終於在一本書上,找到了忬(音“豫”)的確鑿說法,我當即拿著它拜訪中國明史研究泰斗 ,他看到資料后也說,這基本就能為忬這一字定音了。類似這樣的考據工作在准備講稿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因為,站在《百家講壇》,面對的是全國的聽眾,我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要經得起考証。再往遠的說,我們今天的講述或許也是未來人們研究傳統文化的資料,要有敬畏之心,要經得起時間考驗。

《中華兒女》:您這次在《百家講壇》中,主要講述的是張伯駒的收藏,在這次講述中,您對張老的認識是否與之前您編撰《張伯駒年譜》時又有什麼不同?

榮宏君:以前在編撰《張伯駒年譜》時,是從時代的角度去認識張老,他所處的獨特歷史時期以及他孤高的人格氣質,令我們這些后學晚輩拜服。想起周汝昌老先生對他的評價:他是中國文化史上難以逾越的孤峰,的確如此。這次從他的藏品入手,發現他的藏品中有有清晰的中國文化脈絡,從隋到清,可謂涵蓋各個時期,也由此可見,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多麼深刻,也有一份傳承的責任心。藉由他的藏品,我仿佛有了一把推開傳統文化大門的鑰匙,步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聖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流連忘返,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渾厚浩蕩。這也堅定了我的追求,我願一生投身於中國傳統文化,如果能有片羽成就,也是借得了前輩大家的吉光。

《中華兒女》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