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建樓育人 追求卓越

上海中心大廈工程建設者故事擷英

2017年06月15日15:5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建樓育人 追求卓越

“每天早晨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參加上海中心大廈建設,是一種光榮﹔做好上海中心大廈工程,是一份責任﹔在上海中心大廈工地上成長,是一次機遇。”這是參與上海中心大廈重大工程建設的一名建設者的體會,也是廣大上海建工建設者的心聲。

上海中心大廈總高度632米,總建筑面積達57.8萬平方米,是目前已建成的世界第二、中國第一的超高層建筑。從2008年11月底開工至2014年12月底建成,整整六年的緊張施工和辛勤勞動,對每名建設者的工作能力和耐心耐力都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

在總承包管理中,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建工集團)圍繞工程抓黨建,抓好黨建促工程,在工地現場組建了總承包項目部聯合黨委。聯合黨委圍繞“出精品、出精英、出精神”的奮斗目標,抓住“工程優質、干部優秀”的工作重點,開展“建樓育人搭平台,師徒帶教傳幫帶”活動,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六年來,該項目多次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工地,獲得全國工程現場管理最高獎AAA級安全文明標准化工地稱號﹔多人獲得上海市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

工地上摸爬滾打出來的專家

卞若寧自己也沒有想到,他這名2005年7月畢業於同濟大學的工學博士,經過在上海中心大廈工程的實踐后,已成為建筑行業內小有名氣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專家。

2009年8月,剛剛完成上海建工集團總承包的廣州電視塔工程鋼結構技術管理工作,卞若寧就趕到上海中心大廈工地。擔任工程協調部副經理后,卞若寧每天在工地現場摸爬滾打,業務能力很快提高。

擔任項目BIM總監兼工程協調部經理后,卞若寧遇到一個嚴峻考驗。原來,上海中心大廈建筑外立面旋轉120度且自下朝上收分,並採用獨特的內外兩層玻璃幕牆,施工技術難度尚無先例。上海建工集團很早就意識到,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否則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

為此,項目部做出了一個堪稱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決定:將BIM技術完整引入到深化設計、施工與管理全過程。(下轉第三版)(上接第一版)這也是BIM技術在國內超高層建筑中的首次全面應用,卞若寧成為首名BIM技術創新應用的“試飛員”。

剛開始接觸BIM的那段日子,卞若寧和同事們一邊摸索,一邊把心得體會與各專業分包單位的BIM工作團隊分享。為了將所有的工期計劃導入模型,從而算出最優化的工期分布,卞若寧團隊放棄周末休息,平均每人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以上。

2012年7月,卞若寧作為上海中心大廈工程代表在上海建工集團BIM應用推進大會上作專題報告,並被上海建工集團破格任命為迪士尼夢幻世界工程總承包項目部副總經理。

勇攀建筑巔峰的先鋒

上海中心大廈的主樓上部結構以核心筒主體結構、筒外有鋼結構,再以玻璃幕牆包裹,形成螺旋形上升的建筑格局。而核心筒結構是整個結構的骨架和先行結構。

2014年6月19日,一條重磅消息在業界迅速傳開:在上海建工集團建設的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C100混凝土被成功泵送至620米高度,創造了全球超高層混凝土泵送新紀錄。

抗壓強度超高的C100混凝土,因其黏稠度高、流動性差,稍有時間、溫度的差異,就會破壞初凝時間,導致輸送管道“腸梗阻”,且泵送阻力遠大於普通混凝土,被業界稱作“糯米團子”。作為主體結構項目經理,花力同“糯米團子”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斗爭。

一天晚上,主體結構澆筑混凝土時突然發生堵塞,花力立即指揮工人拆除彎頭緊急檢查,果然發現“糯米團子”黏在彎頭造成堵塞,“腸梗阻”很快得以解除。工地上曾一周4次澆筑混凝土,這樣的“腸梗阻”也經常發生,花力干脆不回家,監視這一情況,困了就在辦公室打個盹。

2013年11月13日,核心筒結構最后一次進行混凝土澆筑。從2010年10月12日開始,花力像攀登一座又一座山峰,先是十分疲憊,最后是從未有過的輕鬆——終於攀登到了頂峰!2014年底上海中心大廈工程建成后,花力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

堅持“踏石留印”的現場大管家

2013年10月10日,王維來到上海中心大廈工地報到,擔任工程協調部經理,此時他年僅34歲。兩個月前,該工程580米核心筒結構提前44天封頂,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工程協調部負責項目進度計劃的制訂與管理,主抓工程施工管理和現場過程管理等工作。項目工程師出身的王維注重工作程序,他與同事商量后,重點抓住“兩手”:

第一手,集中精力編制2013年底至2014年底的施工總進度“E”版計劃。項目部每年都要與業主方編制總進度計劃,到2013年底,王維負責編制的已經是第五套總進度計劃了。與以前不同,2014年鋼結構要吊裝到632米頂端,機電設備和電梯安裝、內外幕牆和裝飾裝潢全面展開交叉施工,從地下5層到地上127層幾乎層層有施工。對此,王維和同事制定了詳細的總計劃、專項進度計劃、月計劃、周計劃等,確保工程目標順利實施。

第二手,將工程協調部分成兩組,深入現場抓協調監控。一組重點察看所有與結構有關的施工進度,一組重點檢查所有與裝飾有關的施工進度。對於能夠在現場協調解決的,就當場解決﹔不能現場解決的,當天下班前在現場辦公室簡單匯總,商量解決辦法。

“工程管理一定要跑現場,說一百遍不如現場看一眼。”王維說。他每天都在工地,除了開會和午飯時間,基本上都釘在現場上,不停地跑現場,不斷地協調解決問題,為上海中心大廈工程順利建成做出了“踏石留印”的貢獻。

敢於創新的“鋼結構后起之秀”

2014年8月3日上午,上海中心大廈頂端一台塔吊緩緩吊起最后一榀鋼構件,並穩穩地安裝到632米高度的位置,標志著塔冠結構封頂成功。此時,作為上海中心大廈工程上海建工集團總承包項目部副總經理,“80后”的賈寶榮站在一旁,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始終位於主樓制高點的4台紅色塔吊,是整個工程垂直運輸的生命線。每台巨型塔吊自重450噸,其支撐系統要至少承受550噸的重量,同時,必須進行27次爬升和5次平移聚攏。最終,塔吊制高點將位於近600米高空,系統還要承受高空大風負載的影響,挑戰前所未有。

辦法總比困難多。賈寶榮帶領技術團隊自主研發了“巨型動臂起重機外挂爬升系統”,具有比傳統裝置更大的安全儲備,能把塔吊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荷載安全地傳遞到主樓核心筒節點區域。一套系統就能同時實現塔吊的外挂、爬升和平移,提高了效率,控制了成本,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隨著上海中心大廈不斷攀高,M1280D塔吊最后一次平移於2013年4月在400多米高空完成,而最后一次爬升也在近600米高空完成,實現了世界超高層建筑史上的創舉。

從4台M1280D大型動臂式塔吊外挂內爬技術方案制訂和實施,到外幕牆鋼支撐體系施工用升降平台研制和運用,再到參與負責鋼結構世界級難題攻關和實施鋼結構幕牆的一體化施工管理,賈寶榮發揮出巨大的作用,被工程方稱為“鋼結構后起之秀”。(鮑正良 謝繼雲)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