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黑龍江《黨的生活》

雙鴨山市委選派第一書記工作系列報道·一線掃描

星火已成燎原勢

——雙鴨山市委選派優秀干部到基層黨組織任第一書記紀事

趙大勇 崔偉 記者 任紅禧 王宇萌

2017年06月15日10: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7年6月3日,又到周末,第一書記們在哪兒?

在雙鴨山第一書記微信群裡,消息提醒聲此起彼伏——市委組織部的工作人員發起“共享實時位置”,第一書記紛紛應邀。實時地圖上,數百個藍色的位置標志散落其間,猶如第一書記們奮戰在雙鴨山這片土地上的縮影。

這是雙鴨山市委組織部利用社交網絡加強第一書記管理工作的一個小細節,而這種隨機抽查的結果每次都高度一致:第一書記“全天候”在崗。

事實上,在雙鴨山,第一書記們不僅身在基層,更是心留基層。

雙鴨山市自2015年10月選派第一書記以來,不少像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饒河縣西林子鄉小南河村第一書記冷菊貞這樣的優秀代表脫穎而出。而按照市委的部署,一枝獨秀遠遠不夠,雙鴨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馬新多次強調:“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要通過樹立正確導向,激勵第一書記們奮發有為。”

通過以下幾個側面,我們便可以從中感受到第一書記們給這塊土地帶來的變化。

用組合拳攻堅“硬骨頭”

“10萬個礦工家庭面臨生活困境,415個行政村需要調整種植結構,關鍵時刻就要發揮關鍵人的作用。”雙鴨山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董永江介紹說,雙鴨山正處於轉型脫困期,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可謂第一書記的第一要務。

近年來,調整種植結構是農村工作的一大難題。在集賢縣豐樂鎮太聯村,第一書記郭靜濤找到了一個突破口。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家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見到了一味名為“關防風”的中草藥。經了解,關防風每垧地(15畝)產量達4000多斤,每斤市場價在27元左右,一垧地保守收益超過10萬元……簡單一算賬,郭靜濤動心了。

然而,村民們卻不為所動。2016年4月,郭靜濤租種了30畝地,帶頭蹚路。看到關防風效益喜人,2017年開春,9戶村民加入進來,共種了150畝,而緊鄰郭靜濤示范區的地塊則成了眾人搶租的“香餑餑”。

在助力農民脫貧致富的過程中,不僅要解決“種得好”問題,更要打破“等靠要”思維,從“找市長”向“找市場”轉變。

在寶清縣寶清鎮雙泉村,第一書記劉慶武把看似普通的“白大米”變成了“金燦米”。雙泉村地勢平坦,處於黑土富硒帶的核心區位,可由於缺乏技術和品牌意識,有著天然優勢的雙泉人卻一度“守著金飯碗要飯吃”。

劉慶武到村后,便購買優質稻種發展香米種植。稻米收獲后,他帶著產品到哈爾濱市檢測,結果顯示,完全符合國家對富硒大米的認定標准。回村后,他組織村民成立合作社,幫助村民注冊商標、申請綠色標識,打造綠色、有機、富硒大米品牌。

2017年1月,劉慶武帶領村民前往深圳參加綠博會。他們的黑水清源富硒大米品牌一炮走紅,斬獲綠博會糧食類唯一的優質農產品金獎。他們帶去的1200斤大米以每斤19.8元的價格,僅三天就全部賣光。就這樣,劉慶武帶領村民蹚出了一條綠色致富路。

在扶貧路上,許多第一書記形成共識:必須依托好項目和好模式。

同樣是在寶清,尖山子鄉頭道林子村第一書記王海軍的“扶貧經”是:“既要有‘短平快’的項目,又要謀長遠,讓脫貧有后勁。”

王海軍一邊帶領村民擴大富硒水稻種植面積,一邊尋求訂單合作,最終引進湖北楚豐農業公司,確立“公司+合作社+訂單農戶”的產銷模式。

起初,該公司隻想流轉土地,自己雇人耕種。可王海軍不干:老百姓不能隻掙一點兒土地流轉錢。他跟對方反復“討價還價”,前后談了12次,最終,對方被其誠意打動,將合作模式改為訂單收購,稻米價格也提到高於市場價5毛錢的水平。僅此一項, 106戶訂單農戶一年就增收200萬元。

自2015年以來,雙鴨山市的第一書記群體累計扶持創業項目800余個,引入資金3億多元,促民增收5000余萬元。

用真感情焐化“冰疙瘩”

維護基層穩定、為城市轉型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既考量著第一書記的責任與擔當,也考驗著他們的工作智慧。

在寶清縣龍頭鎮蘭花村,有50垧水田長年被個別人承包,村民怨氣大。2016年4月,該村第一書記周德君召開村民大會,決定將這些土地重新發包。為公平起見,50垧地被均分為10份,以抓鬮兒的方式隨機分配,縣電視台全程監督,鎮派出所負責資金安全。如此大的陣仗,吸引了800多位村民前來圍觀。

一位老村民不禁感慨:“沒想到,周書記真把這塊地給分了。”

今年3月,周德君又成功舉辦了第二次土地發包會。這一下,村民氣順了,心齊了,村民空前和諧。

有時,化解基層矛盾和宿怨,更需要耐心。在饒河縣大佳河鄉樺林村,有一個60多歲的五保戶曾因感情恩怨故意縱火,被判監外執行后,依然心存報復之念。為了化解他的“思想疙瘩”,該村第一書記李昭風住進了他家,同吃同住陪聊天,最終感化了他。

在雙鴨山,第一書記不僅被選派到農村,也被派往街道社區、“兩新”組織﹔第一書記不僅來自機關,也來自解放軍、武警部隊。

2017年1月,關志敏被雙鴨山市食藥監局派駐新瑪特購物廣場任第一書記。該商場的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本就不錯,覺得派第一書記來此工作是多此一舉。關志敏要開展工作,卻一度無從入手。

轉機出現在一個月后。商場要變更法人、重新辦理執照,按規定,需要全體股東到現場簽字。但股東分布大江南北,難以聚齊,手續辦不了,財務工作大受影響。

關志敏得知這一情況后,積極為商場想辦法。她在與工商局溝通時靈機一動:可以通過微信視頻的方式,將各位股東簽字的過程展示給工商局工作人員看。最終,這個辦法輕鬆解決了困擾企業的難題。此外,關志敏還發現,商場800多名職工就餐不便,便積極聯系當地最大的餐飲配送中心,解決午餐配送事宜。僅僅三個月,關志敏便從最初的“可有可無的人”變成了職工的“貼心人”。

在社區,第一書記們也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開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周麗英是雙鴨山市商務局派駐尖山區朝陽社區的第一書記。這個社區下崗職工多,矛盾大,甚至個別居民一見到社區干部就出口成“臟”。

周麗英入戶時,特意了解待業居民的技能,隻要看到合適的招聘信息,就向居民推薦。2016年9月,周麗英聽說大潤發超市要開新店,前后找了超市老總5趟,終於打動對方,到朝陽社區招了150多名職工。如今,居民對社區干部的成見沒了,很多人見到周麗英老遠就打招呼。

當然,維護治安穩定,有時也需要專業力量。2015年11月,饒河縣通江邊防派出所教導員杜昌超被選派到饒河縣欣民社區任第一書記。杜昌超發揮專業優勢,促成兩家單位成立治安聯防巡邏隊,以每周四次的頻率流動巡邏,使得當地治安情況大為好轉。通江派出所接處警由2015年的1300多起下降為2016年的800起。

據雙鴨山市委組織部不完全統計,全市第一書記共走訪群眾85 000余人,其中貧困戶和信訪戶6300余戶,累計解決群眾難題3500余件。干群之間的距離近了,感情升溫了。

用新生活舞動“新風尚”

“在解決發展動力不足、發展環境不優等問題的同時,第一書記的積極作為也在悄然改變著基層的社會風氣。”在董永江看來,第一書記的作用正進一步發酵。

嶺東區團山村第一書記艾麗,不僅帶領村民種了1100畝中草藥,引進了可幫每戶村民年均創收6000元的光伏項目,還教上了年紀的村民使用微信,通過微信組織植樹、法治宣傳、防洪演練等活動,改變了村民打麻將的陋習。

作為集賢縣升昌鎮永華村第一書記,蓋明權剛到村時還不滿30歲。起初,村民都管他叫“小書記”,足見對其認可程度有限。

當村裡修完路、安上淨水設備,村民對這個年輕干部不再小瞧。爾后,為了提高村民整治庭院和門前街道衛生的積極性,蓋明權自費買來一批清掃工具,並告訴村民:誰家衛生搞得好,就把工具獎給誰﹔誰家沒搞好,就帶村民代表去“參觀”。如今,村民已養成了清掃庭院和門前街道的自覺。

燒荒是一個令人撓頭的頑疾。2016年10月,蓋明權和村黨支部書記韓發一起,戴上紅袖標,坐上小四輪,下地巡查。盡管蓋明權的家離村子隻有20多公裡,可他連續75天守在地頭,年幼的孩子生病住院也沒顧上回家看一眼。這份付出沒白費,村民的防火意識大大增強,2016年秋天,永華村無一起燒荒行為。

移風易俗同經濟發展相互作用,密切相關。

過去,寶山區七星鎮新村是當地有名的“上訪村”,全村更是從來沒得過一次獎。2016年秋后,七星鎮組織籃球賽,新村硬是湊不出一個球隊。正在外參加培訓的第一書記沈芮冰聽說后,立即自費買了十多套籃球服,匆匆趕回村裡。在她的動員下,好歹拉起了一支隊伍,可這時距開賽僅剩四天。為了打出士氣,沈芮冰從市裡請來教練,突擊訓練。最終,這支原本棄賽的隊伍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一場小勝,讓新村人前所未有地揚眉吐氣。

此后,在沈芮冰帶領下,芽苗菜廠、養殖場、木耳合作社遍村開花,就連關門8年的茶廠也重新開張,新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就業基地”。

新村還建起文化大院、村樂隊、舞蹈隊,這個過去連婦女都成天喝酒、打麻將的“破爛村”一掃舊習,在全市農村文藝團體評比中捧回了獎杯。

在助力經濟發展的同時,雙鴨山市的第一書記們共幫助基層成立文娛協會97個,改造活動場所266個,在豐富群眾文娛生活的同時,潛移默化中改變了當地的社會風氣。

用“新人”建起“不走的力量”

干事創業,第一書記不僅自己要能干、會干,更要帶動廣大黨員、群眾一起干。

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四排赫哲族村是《烏蘇裡船歌》的誕生地,也是有名的旅游勝地。盡管村子各方面基礎都很好,但該村第一書記朱大鵬到任后發現,村裡的婦女多數賦閑在家﹔同時,這麼有名的地方,卻沒有一件自己的特色旅游產品。

2016年開春,朱大鵬找到村婦女主任黃維玲,鼓勵她組織村裡的10名婦女,成立“赫哲族魚毛加工坊”。一年下來,這10名婦女人均掙了2萬元。黃維玲提議:錢先不分,追加投資,把加工坊做大做強。在朱大鵬的幫助下,她們將村裡廢棄的客運站改造成廠房和門店。如今,加工坊已發展成擁有15名職工的赫哲族特色食品公司。

第一書記的任期隻有短短兩年,所以,必須注重選培“接班人”,建起一支“不走的力量”。

過去,四方台區太保鎮中華村一直缺少“主心骨”——村委會主任因犯罪被判刑,村黨支部書記為人本分,但思想保守,缺少作為。

2015年11月,雙鴨山日報社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孫琳到村后,建了一個村民微信群,可村黨支部書記楊成卻覺得“這玩意沒啥用”。

村裡有6名黨員外出務工,過去一直聯系不上。不到一個月,孫琳不僅通過微信把失聯黨員全聯系上了,還把黨費收了上來。

漸漸地,楊成的觀念發生了轉變。2017年4月,在防燒荒的關鍵期,楊成主動在群裡說了這樣一番話:“你燒荒時要考慮好后果,一旦出了事,誰也幫不了你。致富千日苦,火燒當日窮。”看到這段話,孫琳笑了。

如今,村裡的大事小情也都由楊成主持。前不久,一個貧困戶維修危房,楊成號召黨員捐款,並帶頭捐了200元錢。

對那些黨組織班子年齡結構偏大的村子,第一書記更需側重培養“新人”。

集賢縣興安鄉興二村便是這種情況——村“兩委”班子平均年齡為58歲,后繼無人。該村第一書記李鬆岩在抓發展、促穩定、轉民風的同時,特別注重在種植大戶、致富能手中發現“潛力股”。黨員楊小龍是種植能手,但一門心思隻管種地。李鬆岩聽說黑豆經濟效益好,便帶楊小龍等村民考察市場行情、學習種植技術。

2016年4月,興二村種了3300畝黑豆,當年喜獲豐收,黑豆豆油也暢銷省內外。年底一算賬,種黑豆比種玉米多掙了160萬元。

2017年開春,李鬆岩又帶著楊小龍到寶清農資大市場調研,當發現黑豆種子緊俏時,他便告訴楊小龍:“這說明今年種黑豆的多了,咱們就得減少黑豆種植面積。”

通過李鬆岩的言傳身教,楊小龍很快成長起來。2016年,黑豆種植合作社隻有31戶村民,而在楊小龍的帶動下,2017年合作社發展為135戶。

據雙鴨山市委組織部統計,第一書記共幫助所駐單位培養后備干部583名,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77個。

“自2015年市委選派第一書記以來,先后提拔重用處級干部3人、科級干部67人。對工作不力、成效不大的第一書記,先后召回159名。”雙鴨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馬新介紹說,鮮明的用人導向樹立起來,“滿山紅”的局面初步形成。

如今,在雙鴨山,第一書記們早已有口皆碑。隨著工作漸入佳境,星星之火已燃成高擎的火炬,照亮了煤城轉型發展的希望之路。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