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重大工程

“海綿城市”巧做生態大文章

2017年06月11日10:25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海綿城市”巧做生態大文章

  6月7日,市民在濮陽戚城公園廣場納涼。該公園按照“海綿城市”的理念和標准改造后,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記者譚勇攝

  

  在豫北平原,有一座城與“龍”結緣,被譽為“華夏龍都”,這就是濮陽市。然而濮陽過去一直是平時缺水,一旦遭遇暴雨,又極易發生內澇的城市。如今,海綿城市建設正讓備受缺水與內澇雙重困擾的“華夏龍都”變得溫潤靈動。

  6月7日早上,景色宜人的濮陽市戚城公園裡,許多市民在這裡運動健身,一群老年人隨著音樂起舞。“聽人說,這個公園按照‘海綿公園’標准改造了。改造后公園變得更漂亮了不說,下雨公園裡沒了積水。雨一停,我們老年人在這裡鍛煉也不受影響了。”72歲的王讓菊大媽高興地說。

  “雨水通過透水鋪裝滲透到地下,或者經過植草溝過濾導入下沉式綠地、濕塘和儲水模塊,超標的雨水最后溢流入濮水河。”濮陽市海綿城市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張國棟在一旁給記者解惑雨水都“去哪兒了”。

  城市像“海綿”一樣,“彈性”十足,下雨時蓄水,需要時放水,“海綿城市”的這種理念已經貫穿在我省城市建設全過程,海綿城市在全省遍地開花。2016年,許昌、濮陽、焦作、鄭州、洛陽、平頂山、商丘、安陽等8個省級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區域面積達340平方公裡。

  海綿城市怎麼建?“濮陽市堅持‘全域打造、融合打造、高點打造、科學打造’的思路,不斷探索符合平原城市建設實際的推進模式。”濮陽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史周民給出海綿城市建設“六字訣”,即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最終將8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從而實現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涵養水資源、提高水安全、復興水文化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

  海綿城市建設少不了“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環顧省內,海綿型生態水系、海綿型綠地、海綿型道路和廣場、海綿型小區和單位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建設。

  “截至今年4月底,濮陽市共實施海綿城市建設項目138個,竣工項目49個,項目總投資55.7億元。海綿城市公園、濮陽市第一高級中學新校區等竣工項目經過去年夏季100毫米強降雨的考驗,實現了不積水、無內澇。”史周民用實例証明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效。

  放眼全省,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不同人口規模的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面積也有所不同。城市人口1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50萬—100萬人的中等城市、5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面積原則上分別不少於30平方公裡、15平方公裡、5平方公裡。

  建設海綿城市,全省已經定下了“小目標”。到2020年,所有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縣城建成區1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到2030年,所有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縣城建成區3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記者譚勇)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