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6日13:44 來源:重慶日報
何啟英正在為剛出生的乳豬進行消毒處理。通訊員 李美華 攝
“小何書記,這個貧困戶的指標我不要了!”近日,巫溪縣徐家鎮順陽村黨支部書記何雪黎接到一個電話。
打電話的人叫何啟英,今年54歲,順陽村二社村民,曾是村裡的“頭號”貧困戶——丈夫高位截癱臥床10年,兒子考上大學需要不菲的學費,修建房屋以致負債累累,還要供養婆婆和身有殘疾的大姑……
這樣一個家庭,為什麼不肯要貧困戶指標?
雖然日子過得艱難,但2013年,她就主動提出取消自己的低保
因為家貧,何啟英讀完高一就輟學了,后來嫁給同村村民湯正亮,生下兒子湯本浩。
2001年,在河北一煤礦打工的湯正亮因煤礦塌方受重傷高位截癱,從此臥床不起。當時湯本浩還在讀小學,家裡有婆婆和殘疾的大姑需要供養,這個家一下就貧困下去。2008年,村裡為這個家庭申請了農村低保。
2009年,家裡的房屋因年久失修快垮塌了,必須重建。盡管政府按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等政策給予何啟英2萬余元的補貼,但她仍借了6萬元外債才將房子建起來。
當年,湯本浩考上了西南大學,每年學費加生活費需要一萬多元。何啟英又喜又憂:這錢從哪兒來?
這時,對口幫扶順陽村的巫溪縣政法委給何啟英送來10頭羊羔,村裡的黨員又幫她建起了羊舍,讓她養羊掙錢。
2011年2月,臥床10年的湯正亮去世,留下了一大筆生前欠下的醫藥費。勤勞的何啟英靠養羊、養豬、栽紅苕,再不時向親友借些錢,艱難度日。
不承想,2013年,何啟英突然向村干部提出了一個要求——取消她的低保。
“為什麼?”村干部很納悶。
何啟英說:“我孩子馬上就要大學畢業了,我家的負擔也減輕了,把這些錢給更需要的人吧。”
有了工作,產業也起步了,她主動要求提前脫貧,不能老讓國家扶持
雖然取消了低保,但按當時的政策和標准,同年,何啟英家被評定為建卡貧困戶,在職業技能培訓、產業扶持、子女就學、醫保報銷等方面可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那幾年,山羊價格不景氣,何啟英養羊掙的錢根本不足以還債。2014年6月,村干部介紹何啟英去大寶村一家科技養豬場的產房打工。
這份工作又臟又累:給豬欄消毒、為母豬接生、幫仔豬剪乳牙,還要趕八九百斤重的公豬去遛彎……之前有不少人都嫌這份工作辛苦而辭了職,但何啟英卻認為這份工作好:“辛苦是辛苦,但沒得危險,又晒不到太陽,還能掙錢,咋不好?”
2015年,在當地政府扶持下,何啟英又種了7畝脆李。之后,她找到何雪黎,再次提要求:“我現在有工作,家裡又種了李子,不能老讓國家扶持,我要提前脫貧!”
在何啟英的主動要求下,當地政府將她列入了當年的脫貧名單。
兒子工作后,她再次提出要求,要把貧困戶指標“轉讓”給更需要的人
靠自己辛勤的勞動,2015年底,何啟英一家終於提前脫貧。
由於肯鑽研,又不怕吃苦,今年,何啟英當上養豬場產房主管,月薪漲到了2000多元,兒子也在重慶主城一家知名食品企業上班,這些年借下的債務也還了大半。
日子好過些了,何啟英心裡卻不踏實,因為按照政策,已脫貧的建卡貧困戶在脫貧攻堅期內仍可繼續享受現有的扶持政策。
於是,就有了本文開頭那一通電話。
在電話中,何啟英說:“我屋頭最困難的時候,縣裡送來羊子,讓我家吃低保,村裡又幫忙建起了羊圈,幫我找工作,幫我發展脆李……幫的忙實在夠多了!現在我能夠自食其力,這些貧困戶的補助,我再也不好意思享受了,能不能把指標轉讓給其他更需要的人。”
第一次遇到這種“讓指標”的事,何雪黎也不知道咋辦,她向鎮黨委反映這個情況。近日,徐家鎮黨委書記李勇專門來到養豬場向何啟英作解釋。
“大姐,建卡貧困戶都是通過嚴格的程序才認定的,不能轉讓給別人。”李勇說,“習總書記說過,‘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我們每年10月搞的扶貧對象動態調整,就是為了把新增的貧困人口納入進去,享受政府幫扶。因此,你用不著擔心其他人!”
何啟英這才坦然:“這樣啊!那我趕快多掙錢,等我把剩下的2萬元賬還完,我就絕不能再要國家的錢了。”
記者手記>>>
打贏脫貧攻堅戰 需要更多的“何啟英”
賬未還清,還要和過世丈夫的幾個兄弟輪流供養婆婆和殘疾的大姑,擔子並不輕,可她有勇氣將貧困戶指標“轉讓”。何啟英的故事已經在鄰近幾個村子裡傳開,有人笑她“傻”,但更多人認為她“有志氣”!何啟英自己的想法卻很簡單——“我已經能掙錢了,不能、也不好意思再要國家的錢,還有好多人比我更需要這些政策扶持。”
在基層採訪中,記者發現,有些貧困戶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些已達到脫貧標准的貧困戶,因擔心不能繼續享受政策而不願脫貧,鎮村干部隻能反復上門做工作。
扶貧先扶志!這是句老話,也是新一輪脫貧攻堅的難點。要限時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絕不是僅靠黨委政府“一頭熱”就能辦到的,關鍵還在貧困戶自己身上,貧困群眾是改變自己命運的第一主體。隻有貧困戶增強了自身的內生動力,實現了精神上的脫貧,才能實現真正的脫貧,才能防止返貧。
有脫貧的斗志、有勤勞的雙手、有顆感恩的心,在脫貧攻堅戰中,需要更多的“何啟英”!(記者 龍丹梅)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