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6日10:54 來源:海南日報
2015年,“禿頭”的三亞抱坡嶺。 記者 武威 攝
6月5日,三亞抱坡嶺廢棄礦山經過治理修復后綠意蔥蘢。記者 武威 攝
樹葉的顏色是什麼?綠色!答案似乎不言自明。
然而,三亞市吉陽區抱坡村村民高小妹兩年多前的答案卻與此不同。她那時親眼所見:樹葉是灰色的,生長著樹木的山也是灰白色的。
如今,漫步在抱坡嶺,隻見三角梅、鳳凰樹以及自然生長的各色野花野草搖曳生姿,除了滿眼的綠,還有紅的、黃的、粉的花草點綴其間,多彩色調和諧地鋪展在山嶺上,一派花香鳥語讓人心曠神怡。
然而,灰色的記憶總是不時閃現。“抬頭一望就是禿山,平日裡裸露的石壁反射陽光灼熱刺眼,樹葉上落滿白灰。一遇雨天,泥水、沙石就從山上往下滑落。”高小妹說,兩年多前,村門前的抱坡嶺是塊進不得的“禁地”。
作為石灰岩礦山,從1930年代起,抱坡嶺就被開挖,東邊山嶺甚至被削平,山體裸露面積達6.3萬平方米,垂直高度達168米,危岩聳立,時而滑落的沙石不僅危險,更給周邊村民出行帶來諸多苦惱。
高小妹的這份“非典型”填色答案,因2015年2月一支“補山”施工隊的進駐,開始改變。那一年,三亞成為全國首個“雙修”試點城市,山海河等自然生態環境開始獲得全方位修復呵護,其中,抱坡嶺成為該市首批山體修復試點之一。困擾高小妹及鄉親們多年的“禿山”難題,迎來轉機。
禿山該補嗎?怎麼補?能補好嗎?一串串問號接踵而至。抱坡嶺受損程度嚴重,山體水土涵養能力幾乎喪失。修復團隊做了20層梯台,頂著烈日一層層地培土植苗,運用海綿技術提供灌溉,選配多種樹種保証山體全年青翠。在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結合下,抱坡嶺種上了萬余株耐旱、耐貧瘠的本土植被。
如今,兩年多來的山體修復與植被自然生長,曾經的石頭山搖身變成動植物的“樂園”。10萬余株喬木、9萬余株灌木舒展枝葉、盡展綠顏。高小妹和鄉親們可以盡情呼吸,不必再擔心鼻孔滿是灰色的塵渣了。
“政府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企業積極參與,破損山體重現綠顏,昔日‘禿山'成為工人們休憩、散步的后花園,車間機器作業的轟鳴聲與山間鳥鳴聲齊聲協奏,成為最動人的合奏曲。”位於抱坡嶺山腳下的華盛水泥廠員工蔡山敏說。
山體修復工程猶如一個個神奇的“調色盤”,去年三亞已成功修復抱坡嶺等受損山體,12.6萬平方米的綠色重現山間,綠化率接近100%﹔
今年,該市還全面開展“雙修”升級版建設,加大山體修復力度,41萬平方米的增綠將給35個破損山體重披“綠衣裳”。一道道經年累月的“傷疤”將逐一修復,三亞城市品質和形象不斷提升,更多的三亞百姓和外來游客持續提升幸福感。
“來,看過來,笑一個。”傍晚,高小妹帶著孩子沿著抱坡嶺1.2公裡的通道邊散步邊拍照,笑聲連連。
時隔兩年,高小妹再尋填色答案。“天是透著清的藍,樹葉是包裹著水的綠,山是蔥郁的黛青!”她動情地說,“不,山是五彩斑斕的,是嗅得到香、聽得到虫鳴鳥叫的五彩山!”(記者 林詩婷 黃媛艷)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